發信人: psycho@fhlbbs (), 信區: problem 標 題: Re: 基督教的多元化__給 psycho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Sun Sep 24 04:15:48 1995) 轉信站: fhlbbs 首先我得先說明,『信仰必需更新文化』這只是我個人的信仰,所以, 底下我的回答『一定』都是對我個人信仰的『非理性論證』,基本上, 我絕對不能說我一定正確.....:) ==> 在 kiernseng.bbs@apc.iim.nctu.edu.tw (person) 的文章中提到: 問題是,同樣兩千年,我看到其他文化無法產生現代化精神,除非讓我相信 其他人種比白種人劣等(所以發展失敗...:p),否則我只好相信是他們的信 仰系統有促進他們成功的因子,這是我分析文化的基本假設;如果要詳述說 明這種方法論,我想讀書板剛好有人問起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精神』,如果剛好討論到這方面的議題,我再發表淺見吧!....:) 這就是我所謂的『深層』與『淺層』的二分法了.....:) 在我看來,針對『基督教』這個對象來說,即使是舊約上的殺人如麻、中世紀 的異端審判,我關心的不是這種事件本身的判斷,而是這種事件造成的『歷史 影響』。如果我們看事性只進行『事件本身的判斷』,那麼,要得到基督教是 自由以來就是很一元化的團體,這是非常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不看這些『事 件本身』,甚至不看基督教的『主要發言人』 ── 所謂的『主要發言人』是 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哲學觀念,這個意思是:過去基督教的歷史,不過是基督 教中得勢的掌權者來寫出來的,根據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之原則,這種 基督教歷史當然會留下一大堆問題。因此我從來不根據基督教歷史去批判基督 教,這是完全錯誤的歷史方法論。我的方法是研究『被基督教影響的社會』, 因為這種社會比較能找到不受『淺層』因素影響而留下純粹『深層』因素的絕 佳範例,便於研究。 至於你認為的『實際社會實踐』,我想我正是從基督教的實際社會實踐而相信 基督教可以更新中國文化呢!....:) 舉個例好了,順便這也是非常好的證據: 你應該知道我一向極為推崇長老會的社會實踐精神,我要問的就是:長老會這 種精神在台灣文化史上能不能找到思想上的傳承?我敢打賭,不論你從「新興 民族」的角度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你應該找不到任何時代曾經出現過長 老會的社會實踐精神,我得說我的研究心得是長老會的社會實踐精神是標準的 洋人的玩意,沒有一點是本土的(當然,現在因為產生了,所以是本土的了.. ...:p )。當然了,說不定我觀察錯了,因此這個例子就留待你的辯解。 再者,談到啟蒙運動,老實說,我認為若不是基督教精神那種追求絕對真理的 精神,如果西方是學習了中國傳統儒、道家的相對主義精神,我敢打賭啟蒙運 動絕對無法成功,就如同中國傳統文化自秦漢後一直循環而沒有前進。 你這一段我有點看不懂....:) 我想你的意思是要證明台灣的傳統文化本身有 多元化的因子,所以台灣的基督教才能產生那種面貌嗎?我想,『包容性』 比較接近『相對主義』而不是真正的自由主義與多元性。相對主義的包容性 是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絕對的,所以要包容;而自由主義的『包容性』卻 是認為有絕對的真理,但是『現實生活永遠無法完全掌握』,所以才要包容。 換句話說,相對主義的包容,不過是一種沒有標準、以『人』為標準的包容, 這種包容是極權主義的溫床,因為它過度相信「人」的能力。反過來自由主義 式的包容會以『制度』來取代上帝,當然也會發生問題,但是比相對主義要好 多了。 因此要看看長老會的精神是台灣文化本有的還是外來的,只要看看台灣文化 在未接受基督教之前是否只是延續中國文化那種以『人倫』為中心的表現, 我的研究結果是一樣.....:) 基本上我不能同意理論還有「東方」、「西方」的差別。就算是心理學界主 張本土化的研究學者,他們用來支持「本土化是對的」這件事的思考邏輯也 是西方的結構主義與韋伯學派的思想。我相信人有一種能力:當人面對真理 時,他有能力自主的認識。當然絕大多數人會拒絕認識,但是不代表人類就 沒有認識真理的能力。然後我把這個知識論繼續推演:凡是各種知識,我們 一定有能力去分辨什麼是最正確的,除非我們自己偷懶。當然這也算是我個 人信仰吧!不過這個信仰可以使用非常多知識論的哲學論證來證明的...:) (我得承認以上我許多論證實在太簡略,都是篇幅的緣故;而且我當了一次 機,嗚.... 如果要針對不完整的論證,我看要一天寫十篇post了...:pp) 這一點同上,我認為我不能用一種整體論、認為個人經驗『一定』會造成這 個人思想不客觀;我相信我應該要直接指出那裡不客莧,然後兩個人共同去 找出最正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 不過我可以說說,以前我可是一年至少一個月是生活在泥土牆三合院的房子 的.....我的老家在雲林縣口湖鄉,我常常和那裡的親戚拼酒划拳....:) 最後,我原文是分析『思考方式』,這是很難帶入個人價值判斷的,因為我不是 『評價』他們;所以我不知道我那個地方加入了我的道德判斷?我從來就沒有提 道德判斷啊?我只說不能『現代化』,現代化是一個中性的名詞,可以用社會學 方法來定義。而且我們的價值觀也允許我們不要現代化,這正是佛教徒最喜歡回 應我的觀點,我也不能說他們錯......:) 我當然希望台灣現代化,這是我個人 信仰,我選擇了支持現代化。但是我描述台灣傳統文化的思考 方式不能現代化, 這是一個分析描述,不是道德判斷吧?....:) 這一段我也己經說過,我研究『歷史上的基督教』是不會看『基督教史』的,何 況教會鬥爭史?你說的話我非常同意:: 今天基督教思想的多元化,是經由一堆 知名與不知名的人奮鬥出來的。而我的觀點是,如果不認為這是基督教思想的內 涵,我就找不到其他解釋了。 我想我得再度承認「以基督信仰更新文化」終究是個人信仰,就算我再拿出多少 哲學社會學論證,它還是信仰.....:p 我把這些討論當然對自己信仰的反省,不 知你覺得如何?終究我的信仰仍只是不到一個月的生手.......:p 很高興跟你分享! 發信人: gospel@fhlbbs (韻琳姐), 信區: problem 標 題: Re: 基督教的多元化__給 psycho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Mon Sep 25 00:15:26 1995) 轉信站: fhlbbs 關於psycho兄的長篇文章,(太長了,不引述了!)我只有一點補充 關於文化的比較,必須要以「水平時間」而非「垂直時間」,或者是以性質相近的 變革來比較。 一種文化型態在經過變革,經過長時間的變遷,呈現出適合時代的風貌, 一定是因為這種文化中有可以發展的「隱性因子」。韋伯的理論,正是證明了 基督教信仰有適合現代化的隱性因子。 目前中國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確是碰到不利民主發展,或不利資本主義發展 的困局,文化學者一再強調要讓中國文化「再創造」,就是想要找出其「隱性因子」 ,但到目前並未成功。 所以「多元化」,我認為可用另一種描述法:「這文化型態中,是否含有可以再創造 的隱性因子,以在經歷長時間的變遷,或突然的變革後,仍能延續傳統。」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