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psycho@fhlbbs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人本精神之省思(宗教社會學研究):教育目的之衝擊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Tue Jun 18 18:08:28 1996)
轉信站: fhlbbs

★ ───── ☆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上發聲   ☆ ───── ★

☆     《南方電子副刊》 :   【  陳韻琳.蘇友瑞  】    副刊               ☆
☆                                                                        ☆
☆  訂閱方法 ◎ mail sccid-gospel-and-psycho-request@south.nsysu.edu.tw   ☆
☆           ● subject:subscribe  以下空白寄出即可                       ☆
☆                                                                        ☆
☆  http://fhl.ee.nctu.edu.tw/gospel_psycho                               ☆

★ ──── ☆  期待您與我們共享文化、思維、藝文與信仰的心靈  ☆ ──── ★


人本精神之省思 ── 人本精神對教育目的的衝擊                   蘇友瑞
=====================================================================

    我想我們永遠不知道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什麼.....:) 不過,西方出現「人本
主義」之後,對「教育的目的」產生了非常大的衝擊,我們不妨思想看看,這種
衝擊是否對我們的人生價值產生獨特的省思?

    無論在中國或西方,傳統的教育理念下,終極目的都是要「受教育的人」的
人成為頂尖份子。中國所謂「格物致知」到「治國平天下」,教育的目的是希望
我們立大志做大事;如果說教育的目的是讓我當個好好的水泥工,這句話即使在
今天說出來多半還是要被笑死......。而西方,強調在現實世間為上帝而活出榮
耀,一不小心,個人就會以爬上最高峰為目的 ── 如同機構學者彼得教授在「
彼得原理」一書中所承現,整個西方文化非常強調升等、升官,終於使自己到了
「不能勝任」的等級,造成生活適應不良與社會工作效率退化的現象。

    人本主義的思想,直接挑戰這些根深地固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義主張每一個人都有特殊的價值與意義,活出這個人的特質,比詢問
這個人的特質有多高貴、多偉大要重要太多。例如,把一個人放在積極關懷、無
負面評價、充分表達自我的環境下,他如果先天就是喜歡當水泥工,ok!只要他
能樂在其中,而且人格發展能正常,完全沒有過度要求而產生的心理症狀,那麼
,他立下的大志是「我以為要做個水泥工」,so what?

    這麼簡單的一個思想,在西方推行時卻不知道受了多少強烈的反彈。不論中
西社會,我們的深層文化意識總是強調偉大的志向、在人群中頂尖,結果這種教
育目的的壓力下,多少只適合平凡一生、但卻活出人的意義的正常人,被壓迫成
心理有問題的『所謂高材生』?

    在西方,人本主義未盛行時,幾乎沒有人敢大聲疾呼:讓受教育的人,能自
由的要求只要當個水泥工!

    而現在我們台灣社會,有些老師或許在個人教育學生時會實踐這個觀念,但
是,有誰敢大聲說出來?而家長們又有誰肯放下身段,好好深思他的孩子到底是
需要去考上大學、考上研究再「高學歷高失業率」?還是快快樂樂的去工廠當符
合他個人特性的工人?這就是推展人本精神的『教育意義』。

    如果有一種觀念是做的到而且正確的,卻在社會傳統觀念下因為感受到無形
的輿論壓力而不敢說不敢做,那麼我們的社會就需要人本教育基金會這樣的一個
社會運動改革團體,來大聲疾呼這種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大問題。這就是推展人
本精神的『社會意義』。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不可以立志當個小小的水泥工,然後快樂的工作,
回家與妻子兒女快樂的享受家庭生活,然後也許我有更多的時間認識人生的意義
、藝術、宗教....等等.............。

    從追求『成為人上人』變成追求『自我實現』,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跟別人進
行比較與競爭,而是讓每個人適如其分的實現真正的自我。這麼一個簡單的觀念
,甚至每一個人都不敢否定這句話的真實性;然而,為什麼大多數人的行為仍然
根深地固地認為人要成為『人上人』呢?尤其在現在的台灣,碩、博士的學歷己
經被證明是高失業而且不見得高所得的情況下,我們眼看著碩士入學考與大學聯
考逐漸看齊,這又嗅聞出什麼?

    也許正是這種『知道卻做不出來』的現象,使我們社會需要一個人本教育基
金會這樣的壓力團體,來刺激每一個人真正實踐人本精神所揭示的教育目的。

    這實在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好好思考。


--

--
       ※ Origin: ★ 信望愛 BBS 站 ★ (fhl.ee.nctu.edu.tw 140.113.11.234)
       ※ 
歡迎來看我們精心製作的信望愛全球資訊網[http://fhl..e.nctu.edu.tw]7;40m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