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Abdiel.bbs@apc.iim.nctu.edu.tw (神僕),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教會對同性戀態度之研究--口頭報告2 發信站: 焚而不燬站 (Sat Oct 19 10:06:01 1996) 轉信站: fhlbbs!news.ee.nctu!MGCC_BBS 《講堂口頭報告2》 報告書目:Jeffrey S. Siker, ed.,《Homosexuality in the Church-Both Sides of the Debate,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1994》 第八章 同性戀和生物學 此篇作者:CHANDLER BURR 同性戀的問題在美國已到了政策上立法接納與否的階段,在這個 節骨眼,科學上生物學要問一個基本的問題:什麼是同性戀?它所提 供的答案,或許能增加人類對自我的了解,也能間接地影響決策。 同性戀的性取向不是一種個人的選擇或生活方式,而是非經選擇 也不能改變的,異性戀者只有接受這個前提才能與同性戀者和平相處 。1980年「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這個用語取代了「性嗜好」 (sexualpreference),更能表達這種根深蒂固的性愛本性。 關於同性戀的研究可以追朔兩段歷史:有一世紀之久,是非常有 問題的心理學調查;以及時間較短但較複雜的生物學研究,其中有三 個領域投入這項性取向的研究:神經解剖學,精神內分泌學,遺傳學 。 一、背景 生物學參與同性戀的研究,是因為精神醫學以社會和文化等環境 因素來研究同性戀,沒有什麼結果。 對同性戀有清楚的概念是相當晚的事,1869年在一本德文小冊子 首先出現「同性戀」(Homosexualitaet)這個詞,二十年後英文才有 Homosexuality這個詞。「同性之性」(same-sex sex)早已存在,中世紀 視之為罪(sin),16至18世紀之間成為一項罪行(crime),但是並未把這 種人特別分開。19世紀視「同性戀」為一種精神病,被人以精神錯亂 、類似妄想狂、精神分裂來討論。 由於同性戀被當作是病,精神醫師便嘗試要「治療」它,他們用子 宮切除和注射雌激素來治療女同性戀者(Lesbian),對男同性戀者(Gay)也 施以同樣的暴行(去勢,電擊等),但這些都不能改變性取向。 Alfred Kinsey 1948:同性戀出奇的平常,在不同家族、不同階級 、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地域出現。 Evelyn Hook 1956:心理學家,她所受的訓練視同性戀為病,有 一群男同性戀者在她看來似乎是健康而調適得不錯,其中有一位是她 以前的學生,向她挑戰:研究像我這樣的人,是你的專業職責!讓她驚 覺自己並不了解他們。於是她著手做研究,她選三十個沒有治療過的同 性戀者,三十個異性戀者,給他們做心理測驗,然後給三個心理學家去 分析,其結果並不能分出誰是同性戀者。她的研究結果顯示,同性戀不 能看作是病。 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正式把同性戀從名單中除去。今日,精神科 醫生和心理學家不再嘗試去改變性取向,也不再視同性戀為病。 二、解剖學 同性戀的研究於是從精神醫學轉到人類性行為的正常變形領域。是 否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有生物學上的差異?在神經學上(腦細胞結構上) ,男性不同於女性嗎? 加大神經內分泌學家Charles Barraclough 1959:母鼠出生前後不 久注射testosterone(雄激素),會使母鼠終身不孕,不能排卵,以及影響 因排卵而有的一連串荷爾蒙變化。(雌激素estrogen--丘腦hypothalamus --腦下垂體pituitary gland--luteinizing hormone--排卵) 牛津神經內分泌學家 Geoffrey Harris 1965:初生雄鼠去勢,長大 後注射estrogen(雌激素),也會產生雌鼠排卵的生化變化。Harris進一步 發現一個不對稱的結果:初生雄鼠沒有雄激素,會有雌鼠般的排卵現象 ;但初生雌鼠沒有雌激素卻會繼續發展為雌鼠。因為雌數得卵巢雖然除 去,但它的頭腦仍舊會產生刺激物去刺激排卵;但是雄鼠若不在出生五 天之內受雄激素的刺激,它的頭腦就仍舊是「雌性」的頭腦而不是「雄 性」,因此,雄激素是產生「雄性」頭腦的必要物質,這是神經內分泌 學研究性取向的基礎--「頭腦的性別分化」。加大神經生物學家 Roger Gorski :頭腦天生是「雌性的」,若要發展為雄性,一定要有雄 性荷爾蒙。 數年後,牛津繼Harris之後在組織學上證實頭腦的性別分化理論:雄 鼠和雌鼠的腦有可見的不同存在。1971年組織學家Geoffry Raisman 和 Pauline field:雌鼠比雄鼠丘腦的腦細胞有較多的胞突纏絡;1977年神經 生物學家Roger Gorski發現第二組不同:有一種不知名的小核細胞雄鼠比 雌鼠在體積上大五倍,這種不同叫「性方面的同質二型」 (sexual dimorphism)。是否在人體的腦細胞也有這種性方面的同質二型? 1982年細胞生物學家Christine de Lacoste-Utamsing和物理人類學家 Ralph Holloway:女性腦細胞corpus callosum的splenium外型比男性大 。這項結果雖然常被引用,但因無法重複實驗而被質疑。 1985年荷蘭腦研究中心Dick Swaab:在人腦中發現Gorski在鼠腦中 所發現的同質二型細胞核。1990年Swaab:人腦細胞中的suprachiasmatic 細胞核其同質二型不是因為性別而是因性取向而不同,男同性戀者的兩倍 大於男異性戀者,若屬實,這是一個組織上的新發現。年輕的神經生理學家 Simon LeVay認為Swaab所檢驗的腦部細胞與性行為無關,若與性取向有 關應是結果,而不是原因。為何不試試丘腦,這是與性行為有關的部份? Laura Allen從丘腦前部分離出四種神經細胞INAH1,2,3,4,其中 INAH2,3男性比女性大。是不是性取向的不同造成同質二型?這是LeVay的 研究重點,他發現INAH3同質二型與男人的性取向有關。 解剖學研究至此還有許多實驗結果與方法論上的爭議存在,即使找到同 性戀與異性戀在組織上的分別並不等於找到原因,它只不過提供一個出發點。 三、化學之謎 Roger Gorski 發現注射雄激素的雌鼠會嘗試與雌鼠交配;而去勢而注射 雌激素的雄鼠會擺出要雄鼠與它交配的姿態。或許人類的荷爾蒙是造成同性 戀的原因。 Gunter Doerner 1970:他把同性戀定位為「中樞神經的雌雄同體性」意 思是,男同性戀者雖然有男性的身體卻有女性的配偶頭腦。成年的男同性戀 者比異性戀者應有較低的男性荷爾蒙或較高的女性荷爾蒙,這就是「成年的 荷爾蒙理論」。 Heino Meyer-Bahlburg 1984:推翻這個成年的荷爾蒙理論,他發現男同 性戀者與異性戀者他們體內的荷爾蒙並無明顯不同。 既然成年的荷爾蒙並非性取向的決定因素,科學家們轉向「產前的荷爾 蒙」研究。有一種病叫CAH,它缺乏一種酵素使胎兒的腎上腺不能產生腎 上腺素。正常的胎兒體內當腎上腺素達到某一濃度時,頭腦會得到訊號,關 閉腎上腺素的產生。但是CAH胎兒由於不能產生腎上腺素,頭腦一直等不 到訊號,腎上腺會一直分泌它以為是腎上腺素的東西,卻因而分泌過多的男 性荷爾蒙激素。所以CAH胎兒若為女性,她會有男性的外生殖器,卻因睪 丸沒有降下,檢查之後才知道,基因上是女性。將她手術「去勢」之後,她 外表成為真正的女性,但是荷爾蒙已經影響她的腦部,1984 John Money發 現37%的CAH女性認為自己是女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 荷爾蒙與同性戀的關係還未達到定論,如果產前荷爾蒙理論正確的話, 應該有比現在更多因內分泌失調而導致的同性戀人口才對。如果荷爾蒙影響 性取向,什麼又影響荷爾蒙? 四、遺傳學的探尋 1963年Kulbir Gill 在做不孕症的基因探尋時,以X光照射果蠅,無意 間發現突變的雄果蠅向其他雄果蠅求愛。十年後,Jeffrey Hall也同樣發現 這種突變,並將此突變基因取名為「無效」,這種突變基因是隱性遺傳基 因,它不會致命,也不會致病,只是「無效」果蠅不能交配。 Angela Pattatucci 繼續研究發現「無效」突變基因位於第三對染色體的 右臂,確定位置之後,可以解開基因碼的生化順序,然後看看人類是否有相 同的組成。但是人類同性戀的基因絕對不會是單一因素像果蠅一樣。 Michael Bailey 和 Richard Pillard 以56位同卵雙生,54位異卵雙生, 57非雙生做觀察,如果同性戀與基因有關的話,其出現率與基因越相近有 關,結果發現同性戀與基因大有關係,但不是百分之百的關係,可見它是由 「多項因素」所控制,如果大部分的同性戀是出於基因,其他的同性戀又是 從何而來? 五、科學的分歧 雖然科學對同性戀的探討仍在起步,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仍不足以解釋, 但是至少我們知道在性取向的決定上生物學的因素有它扮演的角色。五十年 的精神醫學證實,同性戀是不可改變、也不是疾病,而是一個成長的身體在 性取向的發展有生物學上的變化。科學幫助我們釐清性病與性取向的不同, 了解它的特性之後,我們怎能認為對同性戀有差別待遇是正當的呢? 作者認為同性戀不是道德的問題,以左撇子為例,它不是選擇的,是不 可改的,它不是病,且只是一小群人,左撇子是一種取向,他們覺得使用左 手較自然、較舒適、較真實,我們不能因為還未找到控制左撇子的基因,就 認為左撇子是不道德的,忽視他的感覺,強迫他改變。(作者本身是同性戀 者)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