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davidlee@iafrica.com,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佛教 FAQ - Beta 版 (問題51 ~ 59)
發信站: UUNET Internet Africa (Mon Mar 17 00:51:15 1997)
轉信站: fhlbbs!alab03.ee.nctu!news-peer.nctu!news.nctu!spring!serv.hinet.net!n

50.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51.個人自修和群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52.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53.魔考是真的嗎?
54.如何選擇明師?
55.如何一門深入?
56.何謂專修與雜修?
57.什麼叫做易行道和難行道?
58.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59.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
50.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通常,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
要。要厭離什麼呢? 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
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須厭離
;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所以,厭離是修習佛法的初步,就是知苦而求離苦
的意思。

    一般人總認為厭離人間的人際關係、生活環境,就是否定了人的價值和意義。
其實恰好相反,正因為要提昇人的價值和意義才要暫時厭離。就像商人出外經商,
是為了賺錢養活眷屬,維持家計;孩子出外求學,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以謀他日成家立業和自利利他。所以,佛法所講的厭離是修行的初步過程,而不是
終究的目的。

    逃避就不同了,逃避是不想負起應有的責任,不敢面對現實的生活,而抱著逃
債,甚至於逃亡的心態遠離他所處的環境,這種人就像處於逃亡狀態的犯人一般,
心婺g常充滿著恐懼、不自在、不安全,永遠承受著無處容身的心理壓力。這和修
行正信的佛法以厭離煩惱的世間,安全不同。若能厭離煩惱,他就能逐漸地離開煩
惱;多離一分煩惱,便多得一分解脫和自在。自在的程度愈深,煩惱也就愈輕,最
後便得究竟解脫。如果已得解脫,當然也就沒有厭離和不厭離的問題了。

    逃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逃避是知苦卻不敢面對苦,反而逃苦的意思;厭離是
知苦、避苦因而學佛脫苦,乃是為了疏導問題。逃避既違背佛法所說的因果律,所
以也不為佛法所許;厭離也不一定要離開人間,而是透過佛法的指導原則及其修行
方式,提起對於世間現象的徹底認識。《中觀論頌》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
空。」首先是厭離世間,結果既已知道諸法空幻,也就不起煩惱和執著,也就不需
要厭離。不過,僅僅通過知識的認同未必能夠離苦,所以要暫時離開世俗的環境,
專門修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就比較容易達成離苦的目的了。因此,上上根器
的人,一旦接觸佛法就能頓悟,悟後或以出家身,或仍以在家身於人間行化;一般
根器的人,則以離俗出家最易得力。不過,出家是大丈夫事,並不是世間多數人可
以做到的。因為第一、一般人不知厭離;第二、許多人雖知厭離卻無法厭離。

51.個人自修和群體共修有什麼不同?

    常聽說「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也就是說個人修行不同於集體修行
,在明師指導下修行和無師自修,更是大不相同。

    個人修行,應該是在已經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後,而且也要知道
如何來解決修行過程中,所發生的身心及知見上的疑難和困擾等問題,否則不但無
法得益,相反地很可能受害。特別是修行禪定,精進勇猛的話,會有種種的禪病和
魔障發生,那就是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反常變化。所以,初學的人,不宜單獨修行。

    集體修行,縱然沒有明師指導,尚有其他同修的彼此照顧,互相糾正,只要知
見正確,不會發生太大問題。

    再說,個人修行很容易成為冷熱不均,忽而勇猛精進,忽而懈怠放逸,乃因為
無人約束,也沒有大眾的生活規制。勇猛過火,會引來身心疲憊而產生禪病;懈怠
放逸更會使人放棄修持,退失道心。如果經過幾度的冷冷熱熱之後,便會對於修行
退失信心。若在團體中修行,由於共同生活的制約,且有同修之間的制衡,會使人
逐步前進,所以,比較安全。

    從心力而言,個人的心力是極其有限的,初初修行的人,也無法造成修持道場
的氣氛,如果能結合多人共同修行,以同樣的方式,相同的目標,共同的心態,同
樣的作息時間共修,就會形成修行道場的氣氛,其中只要乃至一人正常修行,就會
使得全體導入正軌。如果,多半人處於正常狀態,此種心力的共鳴、共感,就會使
得每一個人得到全體修行者的全部力量,十個人參加,每一個人都可能得到十個人
的力量;一百人參加,每一個人也可能得到一百個人的力量,所以,佛教贊成以集
體的修行為初學者的常規。

    縱然是修行已久的人,偶爾能夠參與集體修行,也是有益的事,所以,當釋迦
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常有弟子一千多人,追隨佛陀過僧團的生活;在中國佛教史上
,不論那一宗派,人才輩出之時,多是由於集體修行產生。例如︰禪宗的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及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等諸大師,其門下無不龍象輩出
,而他們都是集合了四、五百人,上千人等的大僧團。因此,將禪宗的寺院稱為大
海叢林,大海是龍蛇混雜,魚鱉居中,但是不容腐屍。修行者的根器,雖有大小、
利鈍之不等,如果腐敗了,反常了,就會被海水棄之於外。叢林之中,林木雖有大
小、粗細,但是無不挺拔向上,否則就接受不到雨露、陽光,就會自然地被淘汏。

    由此可見,單獨地專精修行,不是初學者所宜。

52.大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也一直到元朝之後,
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因此可說,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閉關;
相反的,閉關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

    閉關可能是淵源於西藏佛教的長期洞窟修鍊,當喇嘛教隨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國
內地,閉關方式也日漸風行。

    從修行的方法而說,有定時的、定期的功課以及一定時段的修法,比如七天、
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剋期取證,專心修持某一法門;如果環
境許可、事實需要,也可為期一年、三年,乃至於六年、九年、數十年。但不一定
是單獨地個人修持,例如︰釋迦時代的結夏安居,中國大陸禪林的冬、夏兩季禪期
,是集合許多人共同修行的。天台宗祖師們所編的懺法、儀軌,都是結合六、七人
,十數人共同結壇而修的。在佛世時的結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或於樹
下,或於洞窟,或於自建的茅舍,或於居士家的空舍,各別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
現在所說的閉關。

    在早期的中國,也有一些禪者,於悟發之後,而由善知識囑其到水邊林下,山
間洞窟,單獨過木食澗飲的修行生活數年。最有名的例子是終南山,據說那兒有七
十二家茅蓬,原先都是個人修行,其中後來也有的漸漸成為一個個的寺院;但是住
茅蓬的風氣,仍然歷久不衰。所謂住茅蓬,是自備炊具以及穀類、菜蔬的種子,入
山披銆棷ヾA結茅為舍,以避風雨,長期遠離人間。不過這樣的修行法,雖類似閉
關,而不是閉關。

    近世的閉關修行有兩種人︰一種是為避世俗事務的紛擾;另一種是為精進的禪
修或潛心於經藏。前者等於是隱退修養,後者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僅為修養,只
要有錢,或有外緣的護持,就可以辦到。進關之後,若不知修行的方法,也不懂深
入經藏的門徑,那麼雖然閉關三年、五載,還是不可能有所成就。如為禪修及閱藏
,也得已經有了禪修功夫的基礎,或已經摸到了進入經藏的門徑才可,否則也不會
有多大的成就。

    所謂大修行者的定義,應該是全心投入,至少已經開了心眼,而依舊不露聲色
、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忍人之所不能忍,捨人之所不能捨,雖心淨如明鏡而不表
現於外,雖言行如癡呆而悲智存於內。一旦因緣成熟,即能豋高一呼,萬山相應,
廣度眾生,有教無類而不著痕跡。如果因緣未熟,雖終其一生,默默無聞也不減其
生命之光輝。如寒山、拾得、豐干,都是大修行的人,要不是後來的好事者,蒐集
了他們的詩偈,流傳於世,不然誰都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人物。比如,孟
子所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就很類似佛教所說的大修行者的襟
懷和風光。因此,大修行者可以掩關,也不一定非要經過閉關的形式和過程不可。
如果因緣許可、事實需要,閉關的確也是擺下雜務、杜絕外緣,專事修行的最佳方
式之一。

53.魔考是真的嗎?

    魔考的觀念,不是出於佛教,而是出於一般被稱為齋教的民間信仰。
(DL註: 一貫道也說魔考. 就是病魔之類會因你信xx老母, 怕你生天, 來考你云云..
       以下聖嚴法師將解釋.)

    佛教所說的魔,分為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和天魔。除了天魔之外,都是屬於
身心和環境的衝突與不平衡所產生的現象。要得天魔的擾亂,必須是大修行人;除
了天魔之外,其他三種魔,都屬於人為的。縱然是天魔的困擾,如果身心正常、精
神穩定,也可以克服。所以,不會修行的人,或知見不正的人,易染魔擾;如有正
確的知見和精進的修行,魔擾是不存在的。

    所謂魔擾是由貪、瞋等自我中心的執著而產生的,我執越輕,離魔越遠;即使
人皆難免面對死魔的降臨,但對修行者而言,若能以平常心來面對死亡,死亡就不
是魔。

    五蘊魔的意思,是指色、受、想、行、識。第一色蘊是指我們的肉體和肉體所
處的環境,其餘四蘊則屬於心理活動,以及流轉於生死之間的精神主體。如果不出
三界、未了生死,即在五蘊魔的掌握之下,但他不是人格化的鬼神,而是由於業力
的推動。如能去除貪、瞋、癡而出三界,便能脫離五蘊魔的範圍。可見此魔不在心
外,也不在身外。

    所謂煩惱魔,是指我們的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與自主的控制。所謂心不由己,心
隨境轉,事事牽掛,捨不得、放不下、求不得、丟不掉,都是出於自我中心的自私
心理作崇;若能以慈悲心待人,以慚愧心待己,以理性的智慧替代感性的精緒,煩
惱魔便無可奈何。

    至於天魔,他在天上,和一神教的宇宙創造神並行,他有無限的大力,他的形
象變化多端,可能以猙獰的面目出現,多半則以仁善的形態現身;不過他的目的,
不論威脅利誘,都是要你脫離正道而行邪法。

    佛法所說的天魔,是在修行者發起出離三界之心和大菩提心之時,魔宮震動,
魔王發愁,因為即將有人出離三界,魔子魔孫減少,而佛法增長,因此,派遣魔子
魔女、魔兵魔將,來擾亂修行之人。如果是大修行人,魔王也會親自出動,務期留
住此人於魔力所及的範圍之內。例如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之前,就有降魔的過
程,所以,非大修行人,不容易受到天魔的困擾。一般的俗人終日在煩惱及五蘊之
中打滾,也在生死之中流轉,豈能遭致天魔的出擊?

    但是現在民間卻流行著魔考的信仰與傳說,信了一般齋教之後的人,如果事業
順利、家庭平安、身體健康,就說是無生老母、明明上帝所賜,是信奉齋教的行為
所致,應該全心的感謝,全力的奉獻。如果遇到不如意事,災難、病障、橫禍、鬼
擾,就說是魔考,而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由於入了道門、成了道親,有所
謂已在天堂掛號、地獄除名,所以,引來魔鬼的妒嫉,而給予種種的打擊。這不能
埋怨無生老母、明明上帝,反而應該感謝、忍受,否則,如果經不起魔考而退失信
仰,那就又要變成天堂無分、地獄有名。

    這種說法,實在是愚癡的迷信,否則既有權力使人天堂掛號、地獄除名,為何
不能助人袪除魔障,還要說是魔考,使得接受魔考的人,不敢以人為的方式來捕救
、改善他們的遭遇。

    當然,佛教也有重罪輕報之說,以及提前受報之論;也就是說,若不修行,惡
報尚不會現形,一旦精進修道,發出離心,行菩薩道,就會引來若干魔障,那可能
是天魔,也可能是宿世的冤親債主,恐怕你出離三界之後,對你控制無方、需索無
門,所以提早討還你的欠債。不過由於你的修行和發心的善功德力,能將本來是應
該多生償命的,變成即生的病離,以此了結無量劫來的債務。所以,這是基於因果
觀點而言,不是無理的迷信。而且,佛教還是主張在災難降臨之時,盡量設法處理
改善,以盡人事,不是束手待死式地受盡折磨。佛法講因果也講因緣,過去的因,
如果加上現在的緣,他的結果就會改變。

    佛教不是定命論和宿命論,而是努力論。一切的災難與不幸的遭遇,都是來自
過去所造的,加上現在的未曾努力,不必怨天尤人,當以正常的方式作合理的改善
。因此,遇到疾病及困擾,便稱為魔考的觀念,在佛教是不能成立的,也是不被承
認的。

54.如何選擇明師?

    韓愈曾經說過︰「術業有專攻」,因此,學習任何法門都應該選擇有專精獨到
功力的明師,不論做學問、學藝和學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雖然明師未必出於明
師之門,明師門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隨明師,至少不會指錯方向,教錯要領,
實要比所謂「以盲引盲」來得安全。

    可是誰是明師? 往往無法得知,特別是宗教經驗和禪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門
時,更是無法判斷誰是明師或不是明師? 不過,明師雖然未必有名,但若為大眾公
認的明師,自然要比自稱明師而尚未被大眾所公認的,要可靠得多。在無力明辨誰
是明師或不是明師的階段,追隨已被大眾公認的明師是比較安全的。或者由已經成
名的老師,介紹尚未成名的老師,也是較可信的。而由你所信任的明師介紹另外一
位明師,也是可取的,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的方式
,就是通過一位介紹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的連鎖關係。他們人人都是明師,因此
,善財童子絕不是病急亂投醫似地盲目拜師。

    世間任何時代都有許多自稱為一代宗師的人物,他們妖言惑眾,顛倒黑白,混
淆視聽,廣收徒眾以虛張聲勢,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師為明師。所
以,孟子也說︰「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因為那些邪師對社會人心有誤導作用
,使人間產生更多的紛擾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們學習某些邪法、邪說和
邪術,不僅不能開拓人生境界,反而會為自己帶來身心的傷害,家庭的失和。只可
惜一般人實在很難識破這些人的真偽、邪正。

    從佛法的立場說,邪與正、暗與明的標準,都在於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帶有強
烈貪瞋習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師;又如雖然表現仁慈,和顏悅色、道貌岸然,但倘
有憍、狂、慢等氣質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師。找明師,《大智度論》卷九揭示了四
個要點,稱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師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個人為權威,是
以共同的原則、規律為依準。律教的法就是因緣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師所說的
道理與開示,違背了因果和因緣的法則,就不是明師。因為因果是要我們對自己的
行為負責;因緣是教我們對一切的現象不起貪瞋等執著心。否則,雖眾人尊其為聖
人,也和邪師無別。

    第二、依義不依語︰凡是真正的法則,一定是放諸四海皆準,古往今來皆同的
,不會因民族、地區、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別。如果說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
語言上的神祕,便都不是正法。正法應注重義理的相通,而不當拘泥於語言上的相
異。例如說︰回教徒重視阿拉伯文,猶太教重視西伯來文,都與此準則相背;佛教
徒重視梵文、巴利文,只是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義,並不是說梵文和巴利文有
特別的神力或神聖。當然,印度教是重視梵語、梵音的,此與佛教有別。

    第三、依智不依識︰智是聖人的智慧,乃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
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論為己為人,乃至於為一切眾生,或者為求成就無上的
佛道,不論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個別的我與全體的我,都不能產生真正的
智慧,因此仍屬於知識及認識的範圍。知識是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產生分別、記憶
、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則只有客觀的現象,沒有主觀的中心;只有運作的功能,
沒有主體的中心,如果與此相違,就不是明師。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無法可說、無法可執、無法可學、無法可修
,也無法可證。正如《壇經》所說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
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精進不懈。

    根據以上四點標準,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別,誰是明師? 誰不是明師? 再依
據這四個標準去訪察你所希望親近的明師,大概不會有所差池,日積月累,縱然不
得明師,你自己也已經成了明師。

55.如何一門深入?

    近代的思想家胡適之先生曾經說過︰「為學應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博覽群籍是學問的基礎,一門深入是學問的造詣。如果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
為學問,只能算是常識,所謂門門通,門門稀鬆;不能在任何專門的範疇中出類拔
萃、豋峰造極,就不能夠見其成就和獨到的特色,那不是專家,而是一般的通才。
所以,佛制規定,出家的比丘應該專精於經、律、論的修學,如果資質優秀,也可
以五分之一的時間,旁覽教外的典籍,因為人在一生中的時間有限,不可本末倒置
。

    佛教的三藏聖典浩如煙海,雖皓首窮經,盡畢生之力,也無法盡學其精奧。因
此,自古以來,學佛之人探究經論是有選擇的︰在初入門時,可以從概論的書籍及
通論和通史性的著作著手,以俾知其大端;而後即應該有所選擇,依據個人的心向
、興趣,從事某一部經和某些相關的經,某一部論和某幾部相關的論,某一部律和
相關的律書,如此盡一生之力,學習、修持、研究、弘揚,就可以成為一代大師;
爾後繼者再循著他們的成果續加鑽研,即造成分宗分派的現象。

    目前對於一般的佛教徒來說,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所謂「一門深入」,倒不是有
關經、律、論的問題,而是在於宗教經驗、修持法門,以及善知識的選擇和追隨上
。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適合修行那一宗派或那一些法門,以致於不論是修苦行、
修樂行、修顯教法、修密教法,均可能不知所從而樣樣都學。在顯教方面,如果淨
土、禪、律、天台、華嚴、唯識等宗都各有一位,乃至幾位知名的僧俗大德,都可
足以使得那些患得患失、見異思遷、淺嘗即止的人,處處參學,常常變更他們的老
師。時至今日又有某些沒有師承的密教,以及民間信仰的鬼神教徒自稱上師、自立
活佛,紛紛出現世間,而他們也都有一套自圓其說、自成其理、自創其法的宣傳,
琳瑯滿目,使人目不暇給。一般沒有佛學基礎的人,在對修持方法和修行急效有所
要求下,也不免處處摸索,見一樣學一樣,結果很可能遭致精神錯亂、心理失常、
生活失調等下場,而與社會脫節,變成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因此,我們主張要一門深入,不要見異思遷,得隴望蜀。如果你已認定所學的
是正統的佛法、正信的佛教,只要沒有發生副作用,不論念佛、參禪、持咒,在正
常心態下,日積月累不斷的修持,都必定會有成效可見。切莫求好奇心的滿足、官
能的刺激和思想的激盪,應該以平常心去修學佛法的正常道,也就是合理的、人本
的、自力的、清淨的、利他的,最多加上佛力救濟,以求臨終往生佛國淨土,就夠
了。否則,既想成為佛教的高僧和大德居士,又想通曉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學、
宗教等各種知識學問,便無異是浪費生命。如此,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既不
能夠充分地自修,也不能夠以自己的所長去幫忙他人。

56.何謂專修與雜修?

    嚴格地說,中國人是雜修的佛教。例如︰為了求現生的健康、長壽、消災、免
難而持誦《普門品》、《藥師經》、《大悲咒》或念觀音菩薩及藥師佛聖號;若為
求西方的未來利益,便誦《阿彌陀經》,並念阿彌陀佛聖號;若為消除病障、業障
,則多半誦持觀音靈感真言、白衣大士神咒或者禮拜《水懺》、《梁皇懺》等;如
果為了超度先亡、親友,則念《地藏經》、往生咒、放口、放蒙山等。類似的修行
方式,既是顯教,也混有密教的形式與意味;既是修西方淨土,也修東方淨土。同
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為了不同的目的,就可能用不同的法門。

    其實,佛法貴在一門深入,不論用顯、用密,誦經、持咒、作觀、禮懺,或念
任何一佛、一菩薩的聖號,修任一法門,只要持之以琚A就有感應,即能達成修持
的目的。也就是說,念阿彌陀佛能往生西方,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西方;念觀世
音菩薩能消災免難,念阿彌陀佛也能消災免難;作觀能夠入定、開智慧,持名念佛
和念菩薩聖號,也能入定而開智慧;其他以此類推,如誦《金剛經》也能開智慧、
消災、免難、除障、生西方。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就是介紹二
十五位大乘羅漢及菩薩,各人專修一種特定的法門,結果都能一門深入而門門深入
。這就像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他修音聲法門而通達一切法門。

    如果修淨土法門的人,能夠專精念佛,抱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就能得現生利益,也能於臨終時受到彌陀接引;有難的免難,有災的消災,有障的
除障,愚癡的增長智慧,煩惱的減少魔障。如果是學禪的人,但能抱定一句話頭、
一個公案、一種現行的方法,就能既得現在利益,又得未來利益,如果願生淨土,
也能夠必定往生。

    唱誦多半是用之於集體修行,和在經過長時間禪坐之後的一種調劑。如果是個
人修行或比較長時間的定期修行,則不一定要有唱誦。在家居士的早晚課誦,能誦
就可,專持某一聖號,專誦某一經典,專禮某一部經,專拜某一佛菩薩,都可以稱
為專修,也都可以達成所有的修行願望和目的。如果每天定時持誦、禮拜同樣的幾
種經咒與聖號、讚偈,也可以稱為專修,當然,比之前項的專修,此已有雜修的意
味。

    古來有人專門持誦《金剛經》或《法華經》幾千部甚至幾萬部,專門禮佛幾百
萬拜,持咒幾百萬遍;像永明延壽禪師,每天持阿彌陀佛聖號,乃至作息、飲食、
大小便利、睡眠的時候,都不間斷,那才叫精進專修。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這個地步
,若教他僅持同一經咒和僅念同一聖號,有些人會感到單調,乃至於無聊。所以,
每日持誦幾種不同的經咒、聖號和讚偈,比較妥當。但是,切忌今天學顯教,明天
改修密教;早晨求生東方,晚上又求生西方。

57.什麼叫做易行道和難行道?

    「易行道」和「難行道」,都是學佛修行的菩薩道。首先出現於龍樹菩薩的《
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介紹菩薩的修行之道,有難、易兩種。如世間行
路,以步行走陸路,比較吃力艱難;乘船行水路,比較省力容易。難行的菩薩道,
是指勤行精進;易行的菩薩道,是指以信心為方便而致不退轉位。

    龍樹所說易行道的修行方法,是稱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彌陀佛等一百零七佛
,乃至善意等一百四十三菩薩名號。至中國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卷上,則鼓吹
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名號,稱為易行道,宣揚彌陀的他力本願,乘佛本誓願力,
即得往生彼佛淨土,以佛力加持,而入大乘正定之聚。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則
將難行道稱為聖道門,易行道稱為淨土門。到了日本的法然上人,則標出「自力聖
道」與「他力淨土」,來說明難行道與易行道之不同。

    可見,龍樹菩薩所說的易行道,是以稱念諸佛菩薩來求生十方淨土。而中國及
日本的淨土行者,則以修行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為易行道,仰仗彼佛願力,往生極
樂淨土。到了彼佛淨土之後,由於所見所聞,都是阿彌陀佛說法教化的設施,耳濡
目染,無非念佛、念法、念僧,所以比較容易成就菩提,且能直至位階不退。

    不過若全仗佛的願力往生者,要至不退轉位,必須經過極長的時間。因在彼土
無緣修福,但可修慧,修慧能離煩惱,若不修福,便不能成就菩薩功德。故雖容易
,卻有迂迴之感,必須等到位階不退之後,再到世間廣度眾生,以修足菩薩的福德
,福慧圓滿,方能成佛。易行道的殊勝方便,較便利自信不足、罪業深重的怯懦眾
生,能使之有得度的希望,並鼓勵他們學佛、念佛。

    所謂難行道,就是以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
這是修行佛法的通途。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由於在因地時發了無上正等的大菩提心而
成佛。也就是說,發願求成佛道者,通常是要先成就信心。依據《瓔珞經》說,修
行信心,須經一劫、二劫、三劫,便得信心不退而入初住位。《起信論》則說︰「
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然後進入初住位,那才是第一阿僧祇劫的開始;
至初地是第二阿僧祇劫的起點;過七地是第三阿僧祇劫的發端;十地滿足,三大阿
僧祇劫修畢,成為等覺菩薩。何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等,再過百劫
即豋佛地,這便是難行道。在此期間,捨生受生,做無量布施,修無量供養,親近
無量諸佛,在眾生之中,永遠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日積月累
,我執漸漸消融,福慧時時增長。當無我的大悲究竟圓滿之時,便是成佛。

    第一阿僧祇劫修滿之前,都是凡夫。依天台宗的解釋,信心成就之前,稱為外
凡,初住至十回向位,是內凡。在凡夫位中的菩薩,是有我的,是有眾生可度的,
是有煩惱可斷的,也是有佛可成的。唯其由於對三寶的信仰堅定,對自己的信心篤
實,所以,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如法修行。

    初住位前的十信位中,若遇魔障、業障、煩惱障、種種報障等,尚有退失信心
的危險,所以叫做「有退」。經常進進退退,有時信佛修行,有時又離開了佛法。
然其一旦曾經發起菩提之心,就已種下了成佛之因,不論此因的力量強弱,總還有
機會再度,乃至於再三再四地從八識田中顯現,使之繼續修學佛法。到了信心不退
之後,從成佛的時間上講,已經確定;從受苦受難的程度上講,則風浪越來越強勁
,前程越來越艱難,這就是菩薩修行的難行道。中國的賢者、豪傑,不是也有「鼎
鑊甘如飴」的襟懷嗎? 菩薩受苦難,是出乎他們的願力,不是業報。這樣的難行道
,對菩薩而言,是正常的修行過程。

    不過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也不全然是信心薄弱者所修,依據《觀無量壽經》
所示,九品蓮花往生,上品往生的條件,即有修三福業及發菩提心的菩薩行,故也
不是全賴彌陀的他力往生。唯有下品往生,是全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的他力救濟。

58.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
忍氣吞聲的意思。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
喜忍受惡淔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也
說︰「云何忍辱? 謂由三種行相應知︰ヾ不忿怒,ゝ不抱怨,ゞ不懷惡。」另《大
智度論》卷六亦云︰「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
是為眾生中忍。」同書卷十五也有︰「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淫欲之人,是
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欲法,是為法忍。」在《優婆塞戒經》卷七也另
示如下︰忍有兩種︰第一是世間忍,就是能忍飢、渴、寒、熱、苦、樂;第二是出
世間忍,即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罵詈、撾打
、惡口、惡事、貪、瞋、癡等,能忍難忍,能施難施。

    從以上所引經論內容看來,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
。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
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一般而言,若與
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
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為個人忍,也要為眾生忍。到達無諍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
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
脫的菩薩稱為已得無生法忍。對於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於外
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為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瞋,受供養
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此不僅是聖位
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眾共濟,所以忍辱是建
立和樂人間的最佳準則。

    根據這樣的標準,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
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餘地似的。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
是出於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
要的。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設法避免
,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
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於己
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
。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當然要設法
制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
的報復心態,應是基於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懺悔。對於喪失理性
的人,應該通過制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復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
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眾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59.學禪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禪宗所說的悟,是擺下萬緣、心無執著,既無可求、亦無可捨。一念能夠擺下
萬緣,此一念就在悟中。頓證、頓悟是沒有漸次、不假階梯的,所以也沒有必要顧
慮到臨終時悟與不悟的問題。

    禪的修持,切忌將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為企求和
等待都是妄念、執著、攀緣、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禪者,知道有悟這樣東西,但
並不以悟境的貪求為修行的目標。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種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
,必須將此觀念擺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禪者修行,重視過程不重視目的。在
修行過程中依照明師的指導,用正確的方法,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所謂一摑一掌
血,一步一腳印,貼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顧後,念念不斷、絲絲入扣、綿綿不絕
,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後,始知悟與不悟、生死與涅槃,和修行了不相關。

    但是一般初學佛者,雖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彼岸,但卻不知生死和涅槃
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認為未悟之前是為煩惱所縛、
為生死所苦、受眾苦煎熬,但若一旦開悟,就能了生脫死、得大自在。殊不知這是
方便說,是為迷人說,不為悟者說,以此誘導迷人來修學佛法。一旦進入佛門,生
信起修,就要告訴他們,修行不為目的,悟境也是執著,除執著才能開悟,才能離
開生死的煩惱。如能有此認識,即不會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終,無法體驗捨執、離執的功夫。經
常都在畏生死、求菩提的心態下,努力修行,那更不必擔心死後下墮三塗了。因為
心向涅槃,總比心向地獄來得好。佛法重視願力和業力,依願力為前途的導向,但
因修行時業力的障礙,此生雖然可能無法得到解脫,但也不會離開三寶。此生若不
成,來生可再繼續,在願力的引導下,努力於戒、定、慧三學的修持。也就是持戒
的福業及定業、慧業,三者相加,必能使之上生天國、往生淨土,乃至成就菩提;
至少也還能夠轉為人身,繼續學佛修行。

    所以,修行的禪者,第一︰不必為死後的去向而擔心。第二︰如果自己功力淺
薄,沒有把握,沒有自信,不知自己的願力有多強、修行的功夫有多深? 唯恐由於
願心不強,戒、定、慧三業的功力不夠,臨命終時會受到惡業的影響,魔冤的牽引
,而離開三寶,墮至三塗,於此出沒生死,再也無法回頭,那就最好一方面依彌陀
的本誓願力,以求往生西方淨土;一方面以禪修等一切的修行功德,增長往生淨土
的資糧,這樣是最可靠的。

    所以,中國在宋朝以後,禪淨交流且倡導禪淨雙修,是以禪的方法和求生淨土
的願力兩者並重。倘使禪修的功夫得力,則自可不愁悟或不悟;不然的話,也能以
殊勝的淨土為其暫時的歸宿。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