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大學是社會的良心),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中時]台灣的公民社會出現了嗎?(陳忠信)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Fri Dec 3 15:49:24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freebsd.ntu!news. 中國時報 論壇 881127 台灣的公民社會出現了嗎? ☉陳忠信 站在發展作為民主社會基礎之公民社會這樣關懷立場,筆者願意 指出:當前台灣社會湧現的民間社會力量,或已初步成形的民間社 會,要進一步發展、組織為具有現代意義的「市民社會」、「公民 社會」,還有一些內外障礙因素必須克服。 這些障礙因素最主要的是一些傳統社會文化的因素。這些傳統因 素正和現代社會經濟條件所茁長之現代因素競賽,以下以近一、二 十年來在台灣社會展現宏偉成果的慈濟功德會為例來說明。 慈濟功德會所展現的充沛民間社會活力,經常被拿來作為台灣民 間社會蓬勃發展的典範。但是,誠如林毓生教授早已指出的,慈濟 功德會之令人欽敬的善行活動所呈現的性格,屬於傳統中國民間社 會的多,可稱作是具有上述意涵之現代民間社會的,則甚少。丁仁 傑博士在深入研究「慈濟現象」後也指出,慈濟參與者從事社會參 與的動機是深植於台灣過去的宗教與文化傳統的,慈濟人參與慈濟 、接受慈濟之組織宗旨的社會網絡,基本上還是建築在「私領域」 的網絡,即使在走入了「公領域」從事公益活動,其性格表現仍然 是非常傳統的,在其視野中,並不具有「民主程序」以及「公共領 域」之類的思考,而其主要關懷,顯然也不在此。 最明顯的例子是,在慈濟成員必須遵守的「十戒」中,有一條是 「關心政治不介入」。政治竟與殺生、偷盜、賭博....並戒,這雖 然與台灣過去受到威權統治這一背景有關,但不可否認的,這種態 度更主要的是跟傳統的宗教與文化對政治的看法、態度有很大的關 係。 政治是公共領域很重要的場域,如果對政治是採取這種疏離態度 ,當然就很難產生公共領域,也很不容易培養、發展出具有現代意 義的公共性格。我們固然可以期待慈濟的活動,經由「創造性的轉 化」後,能從推展公益活動,進一步發展出參與、介入國家政策討 論的公共性格,但是,傳統因素的內在限制如何掙脫,恐怕是有這 種期待的人必須嚴肅面對的。 台灣社會除了存在不在國家權力監護下的自主結社組織外,也進 一步出現了具有公共性格的結社組織,目前許多或淵源自社會運動 ,或淵源自改革理念而組織起來的各種基金會、聯盟、組織、法人 機構等等組織,都或多或少具備一定的公共性格。這類組織一方面 意識到自主之主體性問題,一方面則相當程度地介入政治過程,或 遊說立法,或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參與政策之制定,說它們是當前 台灣「市民社會」、「公民社會」之主要部分應不為過。 然則,筆者想指出的是,由於歷史因素的原因,某些民間結社組 織有一種從「非政治」傾向激越擺盪到「反政治」、「反國家」( anti-statist)的傾向。這對健全之公民社會的構建是很不利的。 無可諱言,在過去長期威權控制及威權殘餘影響下,有些組織基 於生存考量,表現出「非政治」的組織性格,但隨著威權控制的崩 潰,民間社會組織在反支配抗爭中,為了強調所謂的「公民社會( 或市民社會)」的主體性,刻意凸顯所謂「踐踏」政治權威或所謂 「與統治者抗衡」的反政治(或反國家)性格。 筆者想指出,這並不是一健全之公民社會的樣態。公民社會固然 是一個不是根據政治予以架構的獨立領域,但卻不是自足的領域, 它只有通過與國家的整合,即在兩者相互錯綜多樣的關係間構建互 為主體的政治社會秩序,才能凸顯其主體性。民主化並不意味只是 「反支配革命」,把整體國家權力擴充到民間社會之非國家領域。 假如我們一直強調其抗衡、反政治(反國家)的性格,其即是將國 家吞沒於社會之中,甚且趨向無政府狀態。 更弔詭的是,如果任由這種強調主體性但明顯「反政治」、「反 國家」傾向的路線發展下去,外在於政治權力將被當成一項「德性 」,「民間的」、「社會的」面相將以社會之共意(general will) 為名而被民粹化,「民間的」、「社會的」範疇將因而被無上純潔 化,最終以此「民粹化的民間社會」、「推論的純潔化」回過頭來 要求掌握判準性權力,甚至政治權力。很不幸的,我們的民間社會 發展就出現這樣的端倪。 例如,這次九二一大地震,有的民間組織就要求其他民間組織接 受其監督,甚至一度擬議要求政府授予公權力以方便其有效執行其 「監督任務」,這組織強調,他們的公信力是他們監督其他組織的 合理性基礎,他們等於是代表人民,「這是公民社會的模型」。 這是對公民社會樣態認識錯亂的一個顯著例子。真正的公民社會 並不是外在於政治權力,因而外在於政治過程之民粹化的社會領域 ,公民社會是通過多元之民主的公共領域存在,深深地穿透於政治 權力的一種力量,因而使政治權力處於分立、分散的狀態,並在公 民社會各不同領域間、公民社會與國家間、公民社會各不同領域與 國家間這樣錯綜多元的關係之間構建民主的政治社會秩序。 公共領域可以說是民主政治很重要的媒介,八○年代之前,在我 們的社會,公共領域一直沒有真正出現過。傳播媒體往往只是權力 者進行社會控制的工具,其中如果還有一點理想性的東西在,也是 中國傳統士大夫清議形式或諫諷形式的文人論政,而不是現代公共 領域中的政治論辯、公開討論。當威權體制崩潰、禁忌解除,傳播 媒體作為公共領域之論壇在形式上已經有可能的今天,由於台灣社 會資本主義的深化,商品邏輯滲透而造成的「公共領域的殖民化」 ,也同時出現我們的社會,儘管我們的公共領域尚未健全成長起來 。因此,我們在構建民主的公共領域這課題上,同時面對著士大夫 文人論政的傳統格局,以及商品邏輯下之「公共領域的殖民化」, 這傳統與現代性並存的困局。 (作者為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本文為「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 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研討會論文摘要)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