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大學是社會的良心),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中時]台灣民主發展的危機和契機(徐振國)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Fri Dec 3 01:10:04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ctu-gate!news.nct 論 壇 1999.11.28 中國時報 台灣民主發展的危機和契機 ☉徐振國 拜讀十一月二十日時報廣場錢永祥教授大文「自由主義 VS.國族 主義:兩種價值觀的反思」,次日又看到貴報所辦研討會對該文之 熱烈討論。錢教授認為,過去十餘年來,自由主義和國族主義對峙 ,自由主義式微,國族主義躍昇為社會的主流論述。錢教授指出, 「與其埋怨國族主義的致命誘惑太強,不如歸因於自由主義者本身 缺乏思想的資源、歷史的覺悟,以及道德的承擔和自信。」錢教授 觀察台灣十餘年來自由主義和國族主義纏鬥後的反思,自有其見地 。然若能把意識形態的框架加寬,把歷史的縱深拉長,我們可以看 到全然不同的圖像,有截然不同的反思。個人認為,保守主義的失 落,是自由主義積弱不振的原因,也形成了國族主義的過度膨脹。 這種意識形態的失調,是台灣當前民主政治發展的根本危機,但若 能調適得宜,也可能成為進一步發展的契機 。 說到保守主義,一般人都有強烈的排斥情緒,看到「保守」兩字 ,便會聯想到「落伍」、「守舊」和「封建」等類負面涵義的語彙 。中國知識份子一般都喜歡自命為「自由派」,決不甘於被指認為 「保守派」。這當中恰恰隱藏了一個深層的謎題。為什麼保守主義 在中國失落?為什麼我們對保守主義有這麼強烈的排斥情緒?按民 國以來,許多人引介和宣揚國族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 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等等意識形態。惟獨保守主義乏人問津,且避之 惟恐不及。 反觀西方,特別是英國,保守主義是民主政治發展和運作中的中 流砥柱。英國的保守黨尤其體現了保守主義的理念,先和代表自由 主義的自由黨對峙,後來和代表社會主義的工黨抗衡,長期以來維 繫了英國的兩黨民主政治。論現代保守主義的淵源,一般都要追溯 到十八世紀英國政治家,艾德默o柏克(Edmund Burke)。他跟寫國 富論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同時代人,兩人且為密友,常在 學術上相互切磋。今人稱前者為保守主義的宗師,後者為古典自由 經濟的宗師,然兩人的學術見解有許多重疊之處。有此淵源,保守 主義和自由主義後來固呈對壘之勢,但亦有許多相互參和之處,呈 現了交互辯證的發展。就最廣義而言,西方保守主義包括了對民主 憲政、市場經濟和傳統社會價值等三方面的肯定,致力於三者的融 合,並不斷因應社會條件的變化和新時代議題的挑戰,而作彈性的 調整。故英美近年來保守主義一直有推陳出新的發展,吸收了一些 自由主義的理念,號稱「新保守主義」,在學界和政界有舉足輕重 的力量。 對於西方柏克式的保守主義,中國人一直缺乏認識和接受的機緣 。美國學者始終沒有機會認識早他們一百年的西方柏克保守主義。 中國知識份子後來從西方引進了各種意識形態,惟獨跟保守主義沒 有正面的接觸。哈佛大學教授Chalotte Furth和BenjaminSchwartz 等人後來亦著專書指出,甲午戰敗後,中國知識份子普遍感受到「 救亡圖存」的重大壓力,祈求「富國強兵」的偏主義情感所影響的 文化保守主義」。這種「文化保守主義」實際上是一種「傳統主義 」(traditionalism),是一種無意識的、未經反省的保守性,潛 藏在我們的言語行為之中。 中國的自由主義,在缺乏保守主義的交互提攜和印證下,也隱含 了一些不自覺的保守性。最明顯的是,中國自由主義者一直都把民 主政治和社會主義相提並論,排斥以自利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對此 ,胡適之先生曾在自由中國雜誌社舉辦的演講會中有所「懺悔」。 殷海光先生在其譯介的海約克「到奴役之路」的序言中也有所感喟 。可惜,後來的自由主義者並沒有對這一份懺悔和感喟有更深刻的 檢討。更值得省思的是,中國自由主義者並不曾對現代政經機制和 道德意識之間複雜關係做過細緻的辨析,常以社會正義的代言人自 居,言談舉止之間,表達的近乎中國傳統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 的道德情懷。這道德情懷的本身不是壞事,但怎麼跟現代性社會的 運作理念相結合,又怎麼能切合自己社會價值理念的轉型,卻不是 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放在宏觀歷史的發展脈絡中,作不斷的尋思和 檢討。然而當代中國的自由主義者往往失掉了對歷史的興趣和耐性 。 台灣國族主義在過去十餘年呈現強勁的走勢,自有其特定的背景 。那是台灣人所切身感受到的歷史受到長期的壓抑和否定,而必須 有一種宣洩,有一種基本價值的釐清和重建。這原是一個自然的和 必要的過程。在此過程之中,自由主義者原來就該讓台灣國族主義 者三分,並不需要與之論長短,兩者關懷的畢竟不是相同的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國族主義的論述,儘管可以引證一些後冷戰和 後殖民的理論來說明它形成的根由,然其基本訴求仍舊是以「外力 壓迫」和「救亡圖存」為主軸,不脫清末民初以來各類國族主義的 基調。此外,台灣國族主義也犯了威權時代國民黨的反向錯誤,那 就是過度的強調了台灣人的歷史感受,而否定了外省人和大陸人的 歷史感受。所幸台灣國族主義已經走過了它的狂飆期,正要進入一 個較寬和的理性基本面。當年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先生提出「大和解 」的訴求時,便已標示了這一個方向。此次總統大選,原統派人士 和原獨派人士的相互支援,本省人和外省人以多種方式的相互配搭 ,更具體的顯示了這樣的趨勢。 不管現實的演變如何,學界和知識界應該配合台灣民主政治的發 展,去開創一套新的民主意識形態。長期以來,我們的社會受過去 舊想法的制約,都把意識形態看成是某種僵化的「主義」,是政府 或政黨支配民眾思想的工具。解嚴之後,我們一般對意識形態的理 解,主要也就是統獨問題和省籍問題。殊不知西方民主社會有著非 常生動活潑的意識形態,保守主義、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便是它的 三大樑柱。對西方保守主義有深度研究的RobertNisbet對意識形態 有這樣的定義:「意識形態是道德、經濟、社會、和文化諸觀念的 任何言之成理的一以貫之的整體,它與政治及政治權力有著眾所週 知的和實在的聯繫;更明確的說,意識形態是使觀念整體之獲得勝 利成為可能的一種權力基礎。」基於這樣寬闊的定義,台灣的意識 形態領域,顯然還是一大片開闊的處女地,有待於我們的努力開拓 。當我們以理造勢的論述能力增強後,那些貴報討論會中所提到的 擅長於「扣帽子」的人自然就會被淘汰出局了。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 -------------------------------------------------------------------------- < 發信人: qtaro.bbs@bbs.cs.nccu.edu.tw (Q太郎),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Re: [中時]台灣民主發展的危機和契機(徐振國)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Tue Dec 7 11:01:33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freebsd.ntu!news. 這篇我還滿喜歡的 我想到不少的相關閱讀 如林毓生<<思想與人物>>中的幾篇文字 就提出了類似的見解.... 林毓生將韋伯 "創造性的轉化" 概念拿來提倡 認為中國的自由主義之實現 以運用我們的文化資產為前提.... 至於像保守主義跟自由主義的區分 則非提 Hayek 在<回到上一層>一書中 的跋 不可 雖然 Hayek 把本文的傳統主義定義為保守主義 而將柏克式的保守主義當作自由主義看待 不過究其實質, 兩方面的概念是相同的, 但用詞不一樣. 對所謂 Burke 的保守主義有興趣的 香港牛津翻譯了他有名的<<法國大革命反思>> 該書認為法國大革命一舉毀棄了舊的價值 是一種罪惡, 也是一種錯誤; 甚至當時拿迫崙尚未興起 Burke 卻已預言了專制的出現.... 他認為改革只能透過對傳統的尊敬而漸漸進步 由此可見他幾乎反對任何形式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