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Dasein.bbs@bbs.cs.nccu.edu.tw (飛越萬聖節),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現代性之初探討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Wed Oct 20 01:25:59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對於哲學現代性的建立,笛卡兒之哲學可謂濫觴,那決意與傳統決裂之精神,正可謂現 代性之時間觀。前現代的時間觀正如尼采所堅持的那樣,是種永劫回歸式的循環,現代 性之時間觀乃從當下即可作為時間之起點,結構主義者之「傳統可由我們開始」不過仍 是笛卡兒之遺緒,因此在關乎現代性之哲學發展過程中,傳統不斷被現在顛覆,終至不 可收拾而進入分崩離析之後現代。 後現代意指為何?想必連後現代主義者也不甚清楚,定義後現代也無法用負面定義藉以 指出何者非後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有太多的糾纏,以致兩者直到現在仍無法妥協。 但不言自明的是,不理解現代性絕不可能理解後現代性,台灣的一些非哲學學究所樂稱 的後現代,可能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其所指為何。於是他們也真正置身於後現代:一個虛 擬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錯解也成為一種詮釋,這正是詮釋學除了循環論證 (詮釋學循環)的另一次包容,只是我們是否在後現代中完全喪失了分辨對錯之能力? 這是我在PPT上波的文章,還引起了一點奇怪的迴響。 如果各位同好有所感想,或覺得我文字晦澀需要解釋,都歡迎提出來討論。 發信人: Dasein.bbs@bbs.cs.nccu.edu.tw (飛越萬聖節),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現代性之初探討(二)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Wed Oct 20 01:27:38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freebs 關於現代性之主體自決之由來: 於前現代人的價值乃在「參天地之造化」,通過瞭解宇宙的秩序來瞭解自己在這秩序 鎖鍊之位置,或有人辯稱此乃斯多亞(Stoic)學派之主張,但若我們去探究希臘哲學 之終極目的之時,我們仍會發現巴門尼得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得斯多亞 伊比鳩魯無一不在探究人生之指導原則。 而中世紀人之價值乃通過上帝的贖罪而達到至福,人之價值仍然外在化地被給予。 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乃重新被發現而取回應有的價值,直到啟蒙時代主體性更是達 到無人可望其項背之境地,這乃歸於笛卡兒之我思(Cogito)。 因為宗教戰爭之故,宗教之救贖意義蕩然無存,於是人們除了相信自己別無他途,透過 對一切的懷疑而達至一不可懷疑之境地,(女性主義更戲謔地說笛卡兒之我思乃年幼喪 母故而不相信自己以外的事物哩。)於是純粹之意識我成為形上學之地基亦為一切知識 之礎石。 人的價值因而由外在化地給予轉而成為內在化地自決,由自決所蘊含的自由也被解放開 來,啟蒙時代也是個自由的年代,除了自由,(工具)理性更是解除世界魔咒之鑰,人 們樂觀地相信理性,而貶抑感官世界現象之虛妄,莫怪海德格說哲學從柏拉圖錯起哩。 自然通過工具理性而為人類所宰制,在這段時間內許多方面都獲得了一日千里之進展, 但是現代性之弊端正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慢慢地伸展開來。 發信人: Dasein.bbs@bbs.cs.nccu.edu.tw (飛越萬聖節),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現代性之初探(三)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Wed Oct 20 19:18:13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spring!ctu-peer!news.nctu! 浪漫主義對啟蒙主義的反思: 此處的浪漫主義乃指德國的一群文學家(如歌德)、藝術家(如席勒)、 哲學家(如赫爾德),他們反對啟蒙主義所造成的分裂與對立: 人和自然的對立、人和他人的對立、人和自我的對立。 人和自然的對立,乃肇因於自然之數量化(量化),人開始懂得利用 數學化的自然科學來計算自然,因而在生活的各個面向都獲得了許多 益處與便利,但是這卻造成了人和自然之對立,因為自然不再是一個 有機的整體,而是最終可以被還原為數字的物質世界罷了。浪漫主義 者眼中的自然卻有如斯賓諾莎式的(但他們不一定是汎神論者)、具 有內在目的性的自然,這是他們詬病啟蒙主義之處。 人和他人的對立,可以說是高度頌揚自由之結果,我們知道笛卡兒只 是利用上帝來證明物質世界的存在,而真正作為一切知識之基礎的仍 是我思。由於這樣一種主體性哲學,連人類自身的意義也不再由上帝 賜予,而是主體自決(self-determination)。因此人們從宗教的枷 鎖擺脫出來,成為自己的主人。但是這樣一種我思,卻免不了有唯我 論之傾向,也因此無法避免地,人們因為彼此的自由而互相對立。 人和自我的對立一樣肇因於我思,因為我思是一純粹的意識我而不包 含任何經驗內容甚至排除想像力,只有高度的抽象能力(如數學、邏 輯)才能被稱為我思。而我思無須庸言地作為理性之活動,乃排除了 感性世界中的經驗與料,因此造成了理性與感性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而人自身彷彿被撕裂成理性與感性兩半,永遠無法與對方達到和諧 。浪漫主義者不容許這樣的看法存在,他們將人視為一整全而非分裂 之個體。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