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官樣文章),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中時開卷]薩依德鄉關何處?(紀大偉)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un Oct 17 13:35:57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ctu-gate!news.nctu!newsfee

  ☉紀大偉(洛杉磯傳真)

  若要細數當今世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研究者,以名著《東方主義》享譽的美國哥倫比亞
大學教授薩依德(Edward W. Said)必然名列前茅。不過,薩依德並非只是一名文學院教
授而已,多才多藝的他不但以右手寫古典音樂樂評,更以左手寫政論。身為聲名最為顯赫
的阿拉伯學者,薩依德長年關注中東政治,鼓吹巴勒斯坦自決。可是,在背負政治使命多
時之後,薩依德也想回頭面對個人生命──他在一九九一年得知身患白血症,知道自己剩
下的時間並不多了。最近他出版了回憶錄《人地不宜》(Out of Place:A Memoir, Knopf
),企圖捕捉逝去的舊日時光。

  書名「人地不宜」,多少說出老人與舊地擦身而過的遺憾。薩依德出身巴勒斯坦家庭,
在開羅成長,後來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求學。除了地理上的流離失所,薩依德
也在成長過程中承受無所適從的文化衝突;他的父親是巴勒斯坦人,母親是黎巴嫩人,雙
親卻是基督徒,並且為薩依德取了一個西化的名字「愛德華」;在父母的嚴厲督促之下,
他在阿拉伯語、英語、法語等語言之間苦求平衡,硬著頭皮求學。他遊歷多種文化,然而
他卻是各種文化之外的局外人。

  失落感向來讓人恐懼;如果緊緊抓住過往,似乎就可以抵抗失落。光從書皮看來,就可
以推知這正是一本抓緊過往的書。封面上的小男孩,就是少年薩依德;書脊更有意思,從
上到下逐一展示了薩依德不同年紀的照片,從憨傻的童年到俊俏的青春期。坊間諸多回憶
錄都以傳主黃金時期的肖像作為封面──但薩依德不同;他只要童年的臉。書中自然也穿
插了多張珍貴的家族照片,甚至還附有小薩依德的泛黃成績單影本。從政治使命回歸個人
生命的薩依德沉浸在回憶裡,筆觸抒情而哀傷,有些評論者甚至指出此書的文字風格也頗
有顛沛流離的斷裂感,如前所述,他在少年時代身陷的文化衝突和他的雙親有很大關係;
於是,他尤其執著描寫他對於雙親的情結──雙親雖然深愛孩子。但他們的宰控慾也讓人
透不過氣。他的父母形象可說是全書揮之不去的陰影。

  薩依德樂得在回憶錄放縱情感,可惜他的讀者卻不見得開心。在此作梗的問題,應是政
治使命和個人回憶之間的張力。許多讀者期待從薩依德回憶錄中讀到從個人生命到政治理
念的「心路歷程」(心路歷程──這不就是我們對於回憶錄的執迷嗎?),然而此書內容
的比重卻沒有滿足期望。讀者好奇薩依德的政治理念如何成形,但是薩依德卻縮在角落細
瑣雕琢他的阿拉伯少年時代。薩依德約略提及他的美國求學經驗之外,並沒有敘述他在青
壯年之後的思想發展。

  不過,是該為薩依德辯護的。如果他是尋常的政治人物,他當然應該在回憶錄中陳述一
己政治理念的萌發;但薩依德不只是政治人物,他終究還是一名文學研究者。在巨大的政
治理念之外,他感知微小的個人記憶之所在。於此,放下政治,追捕記憶,對疾病纏身的
他更有另一番意義。他的《東方主義》、《文化與帝國主義》等書是為眾人所寫,《人地
不宜》則是寫給他自己。對找不到歸宿的薩依德而言,他的書寫不正可以是他的去處?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