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官樣文章),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民族主義專題]《想像的共同體》書摘(第一章)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at Oct 9 13:13:59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freebs 「民族主義」專題讀書會 1999/08/18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第一章書摘 ☉ 官子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學生) 第一章 導論 即便同樣都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國家間,仍然不免發生戰爭,例如西元一 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西元一九七九年中國對越南的攻 擊。甚至在大規模的國際衝突中,同是社會主義大國的蘇聯和中國也不會站在 同一陣線。而這個現象並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所能夠解釋的,因為這正是屬於 民族主義的問題。 因此左派史家霍布斯邦曾說,馬克思主義運動和尊奉馬克思主義的國家不 論在形式上或在實質上都有轉化成民族主義的傾向。而《不列顛的崩解》一書 的作者奈倫更直言,民族主義理論代表馬克思主義歷史性的大失敗。比較準確 的說法應該是說,民族主義是一個令馬克思主義者不快的異常現象,所以馬克 思主義理論經常不願正視民族主義,而將之略過不提。 就如馬克斯和恩格斯在其〈共產主義宣言〉中提到,每個國家中的無產階 級應優先打倒該國的資產階級。如果單純以生產關係來區分,資產階級應該是 一個世界性的階級,然而為什麼必須強調無產階級與自己國家的資產階級的關 係呢?原因正是民族主義發生了作用,而所謂的「民族資產階級」的「民族」 二字確實有其重要意義,但卻沒有在理論上合理化這個形容詞的相關性。 從聯合國幾乎每年都接受新會員,而過去老牌的民族國家如今面臨境內次 民族主義的挑戰,可以知道所謂的「民族主義時代的終結」至今仍遙遙無期, 事實上民族屬性(nationness)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 性的價值。然而雖然民族主義已經對現代世界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可是具有說 服力的民族主義理論卻屈指可數。 民族主義在政治上擁有強大的力量,但是在哲學上卻是貧困和不統一的, 民族主義從來沒有產生它自己的偉大思想家。這很容易讓具有世界主義精神且 能使用多種語言的知識份子對民族主義產生輕鄙的態度。就算是像奈倫這麼同 情民族主義的學者也只能說,民族主義是現代歷史發展上的病態,如同神經衰 弱對於個人一樣是不可避免的。 自由主義史學與社會科學的繼承人華生也說道,從以前到現在,我們都無 法為民族下一個科學的定義。由於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對民族現象的錯誤理 解,所以在面臨經驗事實越來越嚴重的挑戰時,只能用越來越複雜而無當的理 論來自圓其說。而我認為民族主義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文化人造物(culture ar tifacts),而民族是一個想像的政治共同體,而且是有限的、有主權的共同體 。 首先,它是想像的,因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們大 多數的成員,然而他們相互連結的意象卻活在每一位成員的心中。事實上所有 比成員間面對面接觸的原始村莊更大的共同體都是想像的。蓋爾納認為是民族 主義發明了原本不存在的民族,這是因為他太熱切地想指出民族主義其實是偽 裝在假面具之下,所以他用了「發明」(invention)而不是「想像」(imagi ng)這個詞。 其次,民族被想像為有限的,即便是最大的民族,他們的邊界仍然是有限 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將自己想像等同於全人類。第三,民族被想像成為有 主權的,因為民族正好誕生在啟蒙運動和毀壞神諭的時代,於是民族被夢想成 信仰主張和支配領土一致的主權國家。最後,民族被想像為一個共同體,儘管 民族內存在普遍的剝削,但它總是被想像為可以為之付出生命的平等的同志愛 。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官樣文章),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民族主義專題]《想像的共同體》書摘(第二章)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at Oct 9 13:22:05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freebs 「民族主義」專題讀書會 1999/08/18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第二章書摘 ☉ 官子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學生) 第二章 文化根源 無名戰士的紀念碑正是民族主義的象徵,因為只有民族主義才能讓人犧牲 生命,這一點是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所無法做到的。因為馬克思主義和自由 主義都不怎麼關心死亡和不朽,但是死亡和不朽卻是民族主義關切的問題。宗 教最大的價值就是對生命之偶然性的關心。宗教對人們的苦難試圖提出解釋, 並將宿命轉化成生命的連續性,暗示了不朽的可能性。 在十八世紀的西歐不但標示了民族主義的誕生,也見證了宗教的衰退,在 宗教的退潮之後,正需要民族將人類生命中的偶然轉化成為連續,就如同德勃 艾所說的,生為法國人是偶然的,但是法蘭西是永恆的,人的生命因為民族而 不朽,為了民族的死亡也有了意義。因此民族主義要和所在的文化體系聯繫起 來理解,而不是和各種政治意識型態一併而論。 其中一個要討論的文化體系就是宗教共同體(religious community),這 些共同體藉由神聖語言作為中介,將自己設想為宇宙的中心,並且維持廣大的 涵蓋地域。這通常是一個文字符號的,而非聲音的共同體,共同體的成員間無 法以口語溝通,但卻可以理解彼此的文字。這些古老的共同體也對他們的神聖 語言充滿信心,這種自信就塑造了他們認定共同體成員的看法。 由於符號的非任意性的理念,使得神聖而沉默的語言成為人們想像昔日偉 大的共同體的媒介。因此野蠻的族群也可以經由學習神聖的語言和文化,成為 共同體的一員,可以透過神聖語言改宗(conversion),完全地融入這個共同 體之中。十九世紀初的哥倫比亞自由主義學者費敏也認為,經過同化後的野蠻 族群在價值的次序上是優先於原本的野蠻族群的。 然而能夠閱讀這些神聖語言的人只不過是極少數的文人罷了。文人是多才 的達者,在一個以神為頂點的宇宙秩序中,他們構成了具有戰略地位的階層, 這個具有地方方言和官方語言的雙語能力的階層,媒介了塵世與天堂。因此要 了解宗教共同體是不能單憑神聖語言的單一因素就能解釋的,還必須知道有一 個橫跨歐洲的熟悉拉丁文的文人階級存在。 宗教共同體雖然曾經享有很高的威勢,但卻在中世紀後期開始衰退。第一 個原因是對歐洲以外世界的探險的影響,文化和地理上視野的擴大擴充了人們 可能的生活形式的概念。在十三世紀威尼斯基督徒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就不自 覺的流露了信仰領土化和民族主義的語言。而到了十八世紀波斯旅行者里嘉的 書信中,更已經有政治意圖地表現相對化和領土化的意涵了。 第二個原因則是神聖語言地位的衰微。在中世紀的西歐,拉丁文是唯一被 教授的語言,但是到了十六世紀,這種情形已經在急速改變之中了,雖然在反 宗教改革期間,拉丁文曾有短暫的復興,不過其霸權地位確實已經衰亡。拉丁 文的衰亡也就是以這個神聖語言所整合而成的共同體逐漸分裂、多元化、以及 領土化的過程的一項例證,取而代之的是各個民族國家的方言。 在民族國家之前的政治體系就是王朝(dynastic realm),王權把所有的 事物環繞在一個至高無上的中心,也就是君王的四周而組織起來,它的合法性 來自於神授,而非民眾。因此國家是由中心界定的,國家和國家間的邊界是模 糊的,而且主權也有相互重疊之處。與今日國家主權在疆域內每一平方公分的 土地上發生的效力是完全相等的,兩者並不相同。 但是到了十七世紀之後,神聖君主的正當性在西歐開始慢慢衰退。雖然在 波旁王朝時代的路易十五、路易十六還有在以皇族的手觸摸病患的方式為人治 病,然而在西元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之後,統治者就必須聲嘶力竭的辯護他 們的合法性了。即使到了一九一四年,君主制國家仍然是世界政治體系成員中 的多數,不過在其君主制的外衣之下,卻已經是民族國家的本質了。 發信人: angelika.bbs@bbs.cs.nccu.edu.tw (屬靈的天使),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民族主義專題]《想像的共同體》書摘(第三,四章)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un Oct 10 21:54:18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第三章 民族意識的起源 印刷品-商品(print-as-commidity)孕生了全新的同時性觀念,促成「水平-世俗的, 時間-橫斷的」共同體成為可能,但是為什麼在這類共同體中,「民族」會最受矚目? Anderson主張資本主義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作為早期資本主義企業的型態之一的書籍出版業,自然亦是對市場永不止息的追求。最初 的市場是以歐洲的識字圈為對象,這一個圈子是以懂拉丁文的雙語精英為組成份子。當這 個圈子達到飽和時,出版業所尋求的另一個市場便是以懂單種語言的大眾所組成的圈子, 這也是方言化的開始。 資本主義這種朝向方言化的革命性衝刺另外還受到三個外部因素影響。這三個因素亦是使 「民族的想像的共同體」成為可能的消極面。 1. 拉丁文的神秘化 這個因素最不重要。 2. 宗教改革的影響 宗教改革本身也受惠於印刷資本主義。新教和印刷資本主義的結盟,迅速創造出為數眾多的 新的閱讀群眾,並同時對他們進行政治或宗教目的的動員。 3. 特定方言緩慢且地理上分布不均的擴散 這些方言是指被一些居於有利地位並有志成為專制君主的統治者作為行政集權工具的行政 方言。在中世紀的西歐拉丁文的普遍性從未與一個普遍的政治體系相重合(與帝制時期的 中國情形成對比),所以拉丁文在宗教上的權威從未擁有過足以與之相對應的真正的政治 權威,直至行政方言的誕生。因為行政方言誕生於印刷術和宗教革命之前,故必須被視為促 使神聖的想像的共同體衰落的一個獨立因素。 要注意的是這個時期所產生的是國家的(state)語言,還不是民族的(national)語言, 不是語言民族主義所特定強調的語言。(詳閱pp.52-53)這種官吏為其自身內部方便而使 用的語言對其他方言及拉丁文而言,是一種新的權力語言,使得宗教的想像的共同體衰落。 積極面上促成民族共同體成為可想像的因素是資本主義、印刷品和人類語言宿命之間半偶 然,但富有爆炸性的相互作用。重要的是「相互作用」。在文法與句法所限制的範圍內,資 本主義創造了可以用機器複製,並且經由市場擴散的印刷語言。(注意p.53最後一段第二 行) 這些印刷語言以三種方式奠下了民族意識的基礎:(p.54) 1. 在拉丁文之下,口語方言之上,創造了統一的交流與傳播的場域。 2. 印刷資本主義賦予了語言一種新的固定性格(fixity),這種固定性在經過長時間之 後為語言塑造出對「主觀的民族理念」而言,極為關鍵的古老形象。 3. 印刷資本主義創造了和舊的行政方言不同種類的權力語言。 作者在這再次強調一點(p.55):從起源觀之,各個印刷語言的固定化以及他們之間地位的 分化主要是從資本主義,科技和人類語言的多樣性這三者間爆炸性的互動之中所產生的不自 覺的過程。然而,就像許多其他再民族主義歷史當中出現的事物一樣,一旦「出現在那裡了 」,他們就可能成為正式的模式被加以模仿,並且在方便之時,被以一種馬基維利式的精神加 以利用。 新式的共同體可能的延伸範圍在本質上是有限的,並且此一可能的延伸範圍和既有的政治疆 界之間的關係完全是偶然的。我們甚至可以發現,當代民族國家的具體型態(formation) 與特定印刷語言所涵蓋的確定範圍絕不相符。要解釋印刷語言、民族意識、以及民族國家 之間相關聯而不連續的性格(discontinuity-in-connecctedness),我們必須探就在1776 年到1838年之間出現在西半球的一大群新的政治實體。這些政治實體全都自覺地將自己界 定為民族,並且幾乎都把自己界定為非王朝的共和國。 第四章 歐裔海外移民的先驅者(多數以西屬美洲為例) 至今仍支配著大部分歐洲當地對民族主義興起之思考的兩個因素-語言和中產階級 (p.59中段,奈倫的理論),無法解釋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在美洲出現的新興國家。 語言並不是將他們與其個別的母國分隔開來的因素;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大多是地主, 南美洲想獨立出來的關鍵因素不是想要「將下層階層引進到政治生活之中」,反而是對 「下層階級」政治動員的恐懼。 為什麼歐裔海外移民的共同體會這麼早就發展出他們的民族觀念?為什麼他們幾乎都 把自己界定為共和國(除了例外的巴西)? 在把自己界定為共和國方面:由於改進之中的跨越大西洋的傳播,以及南北美洲與其各自的母國有相同的語言和文化,意味著正在西歐產生的新經濟和政治學說得以迅速地傳到美 洲來,包括「共和主義」在內。 歐裔海外移民能發展出民族觀念的答案隱藏於「每一個新的南美洲共和國從十六到十八 世紀之間都是一個行政單元」。在某個程度之內,美洲行政單元的原始形狀是任意偶然的, 但是時日一久,在地理、政治、和經濟的因素影響下,他們發展出一種較穩固的現實性 (a firmer reality)。以西屬美洲為例,其地大故土壤氣候種類繁多,在前工業時代傳播 通訊困難的情形下,加上馬德里的商業政策導致了行政單元被轉化為經濟區,使這些行政單 元有一種自我封閉的性格。但是在北美洲,由於在地理上群聚一區,市場中心之間的聯絡便 捷容易,而且人口也向對較緊密地被出版和商業所聯繫起來,所以實現了原本西屬美洲想達到的「我們的美洲」的境界。 想要了解為何行政單元在經過一段長時間之後會被想像成祖國,必須探就行政組織創造 出意義的方式-套用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的論述-是「朝聖」這個模式化旅行。就如同 古老宗教想像共同體的外部邊界是依照人們究竟從事哪個朝聖之旅來決定的。最重要的世 俗朝聖是「專制化的君主治國家」,及後來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性帝國興起所創造出來的 種種相異的旅程。發展標準化的國家語言,助長了文書的可互換性,也增強了人員的可互換 性,但因為是方言取得壟斷性,所以中央集權能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 但是專制主義國家機器的工具理性在大西洋東岸以外的地區卻僅僅斷續地發生過作用, 並不是完全依才能來進行政治甄補。這種對歐裔海外移民的排斥在母國看來合理的原因是 馬基維利主義及歐洲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的污染概念合流,另外加上盧梭與赫德(Herder) 所主張的氣候和「生態」對文化與性格具有構成性影響所致。這也預示了現代種族主義的 思考方式盛行起來。 這些半島人和歐裔海外移民的衝突要等到印刷資本主義來臨之後才開始了朝聖旅程範 圍被想像成共同體的時代。「要等到印刷業者在十八世紀之中發現了一個新的財源-報紙 之後,印刷術才在北美真正發展起來」。印刷商兼記者兼郵局局長促成了地方報紙的出現。 早期西屬美洲民族主義當中會有大範圍的認同與特殊主義的地方意識之間的交互出現,就是 因為這類報紙的地方性(provinciality)和複數性(plurality)。 Anderson所主張的是:既非經濟利益、自由主義也非啟蒙運動有能力,或確實曾經憑其 自身創造出那一種或是那個型態的想像共同體來加以捍衛以防止那些政權的掠奪,也就是說 這三個因素都沒有提出一個新的意識的架構,反倒是朝聖的歐裔海外移民官員與地方上的歐 裔海外移民印刷業者,扮演了決定性的歷史角色。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官樣文章),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民族主義專題]《想像的共同體》書摘(第五章)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at Oct 9 13:24:01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freebs 「民族主義」專題讀書會 1999/10/06 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第五章書摘 ☉ 官子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學生) 第五章 舊語言,新模型 西元一八二○年到一九二○年間的歐洲民族主義,與之前的美洲民族解放運 動有兩個顯著的特徵。第一,民族的印刷語言在歐洲具有無比的意識型態與政治 的重要性,但是西班牙語和英語在美洲卻從來不成為議題。第二,他們都得以依 照先行者所提供的可見的模式而行動,民族因此變成有意識地渴求的事務,而不 再是慢慢地清晰起來的視像。 民族的概念影響了十九世紀的歐洲以及後來關於民族主義的理論化,這是起 源於從十四世紀就已經開始的歐洲世界的時間與空間的縮小。這個時空的縮小又 是導因於最初人文主義者發掘古典作品,還有之後歐洲人向全球擴張所致。比較 史(comparative history)的成長導致了「現代」(modernity)的出現,而和 「古代」(antiquity)清楚地並列。 在十六世紀,歐洲人發現了過去只曾聽聞的偉大文明,或者是全然陌生的文 明,而這些文明都是在他們已知的人類歷史之外分別發展出來的,這些文明的系 譜存在於伊甸園之外,並且無法被同化到伊甸園中,這暗示了一種無可救贖的人 類多元性。同時有許多作家以非歐洲地區為素材寫作,批評當時的歐洲社會和政 治制度,歐洲只被想像成許多文明的其中一個,而且不必然是最好的一個。 地理上的發現也引起歐洲人對語言觀念的革命,語言變得比較不是人類外在 的聯繫,而是語言使用者之間所創造的內部場域。在這場革命之中也產生了比較 文法的研究和語族的分類,如同霍布斯邦所說,這是第一門將演化置於其理論核 心的科學。從此開始,古老的神聖語言要與其他的庶民方言平等競爭,使得這些 神聖語言之前在市場上被印刷資本主義降級的命運雪上加霜。 十九世紀的歐洲是方言化的辭典編纂者、文法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的黃 金時代,這些專業的知識份子是造就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的關鍵,而這與西元 一七七○年到一八三○年之間美洲的情形正是完全的對比。也正如霍布斯邦所說 的,學校和大學的進展是衡量民族主義的尺度,尤其是大學,是民族主義最有意 識的鬥士,這是對十九世紀歐洲正確的描述。 這些辭典編纂者、文法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家是印刷出版市場的生產者, 透過市場與消費大眾聯繫起來。這些消費大眾就是閱讀階級,所謂的閱讀階級指 的是一些有權力的人,包括舊的統治階級和平民出身的中間階層。而在十九世紀 中葉也出現了國家公共支出和國家官僚規模快速增長的現象。在歐洲的先進或落 後國家,官僚階級的擴大是較平均的現象,資產階級的興起卻是不平均的。 資產階級興起之前的統治階級的內聚力是在語言,或至少是在印刷語言之外 產生的,這些統治階級的政治基礎就是隱含在性交和繼承中政治關係的個人化, 這代表他們作為階級的內聚力既是想像的,也是具體的。而新興的資產階級則是 透過印刷語言想像一群和他們自己一樣的人,換言之,資產階級乃是最先在一個 本質為想像的基礎上建立了內部連帶關係的階級。 印刷語言的使用和政治權力的疆域兩者之間的關係,在不同的地區有很大的 差異。在南北美洲,各個帝國的領土範圍與其方言的通行地域幾近完美的重合, 但是在歐洲的帝國王朝基本上都是多方言的,政治權力和印刷語言在地圖上分別 管轄不同的領土。不過英國和法國到了十九世紀中葉時,國家語言和民眾語言恰 好有相對較高的重合。 下層仕紳、學者、專業人士和商人會組成所謂的閱讀聯盟,以各自的角色共 同為民族主義而努力。在這個新的以方言想像的共同體中,群眾參與的程度多半 取決於群眾和民族主義傳道者的關係。但是不論在何地,只要識字率上升,就比 較容易喚起群眾的支持。因此正如奈倫所說,民族主義的新興中產階級必須以群 眾們看得懂的語言,邀請群眾一同走入歷史。 所以霍布斯邦認為,法國大革命並不是由現代意義的政黨或運動,或是一個 領導人所創造的。然而當革命一但發生之後,它就進入印刷品的具有累積性的記 憶之中,而成為一項印在紙上的概念,當時機一到,它就再成為一個模式。相類 似的是,南北美洲的獨立運動只要成為印刷的主題以後,也就成了概念、模式、 還有藍圖了。在這個波濤之中,民族國家一一湧現,而王朝帝國則遭到清算。 至少在十九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之時,一個可供盜版的民族國家模式已經出現 了。由於它已經成為一個已知的模式,因此對於後來者就設下了某些不容許過度 明顯逾越的標準。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歐洲民族主義是由最落後的社會集團負責煽 動群眾,他們的民粹主義性格還是比美洲更深刻,因為這個觀念的模式已經穩穩 的著地生根了。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官樣文章),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民族主義專題]《想像的共同體》書摘(第六章)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Tue Nov 2 17:52:25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 十九世紀中,大多數王朝統治的正當性根本就和民族主義毫不相干。而 基於行政上的理由,這些王朝以或快或慢的速度確定了某種方言作為國家 語言--只不過,這個語言的選擇本質上是不自覺得繼承或者出於方便的結 果。歐洲辭典編纂學的革命創造了─並且逐漸擴散了這樣的信條,語言的 個人財產。 哈布士堡王朝推動德語化政策並不是從民族主義的觀點進行這些努力的 ;而是想要統一其帝國並建立帝國內部的普遍性的意圖。他們的基本目標 是哈布士堡家的權力。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德語逐漸得到了一 個雙重地位:「普遍的-帝國的」以及「特殊的-民族的」。而且這樣的行 動是無法後退的。 十九世紀中葉時所有的君主都在使用某種方言作為國家語言,這些新的 認同撐住了在資本主義、懷疑主義、和科學的年代裡,越來越難以在推定 的神聖性與純粹的古老這兩個基礎上安穩立足的政權正當性。 官方民族主義(official nationalism),一種同時結合歸化與保存王朝 的權力,一種把民族那既短又緊的皮膚撐大到足以覆蓋帝國龐大的身軀的 手段。是民族與王朝制帝國刻意的融合,是在1820年以來蔓延歐洲的群眾 性民族主義之後,並且是由於對這些群眾性民族運動的反動,而發展出來 的。 如果以為說既然俄羅斯化是王朝的政策,他就沒有達成他的一個主要目 的-將一個逐漸成長中的大俄羅斯民族主義導向對沙皇的支持-那就犯了大 錯了。民族主義被用以作為政權正當性的基礎。 馬考萊主義(Macaulayism),一個有意識地規劃和推動的長期政策,意 在將印度人變成雖然有著無法救贖的膚色與血統,但卻在文化上同化於英 國的人。但不管這樣的人有多麼英國化,他還是永遠被排除在印度殖民政 府的最高職位之外,也被禁止向殖民地領地範圍之外移動--如向香港、黃 金海岸的水平移動。這一切並非只因為種族主義而已,因為在帝國的核心 之中,民族也正在出現。 日本,相當有意識的師法霍亨索倫的普魯士--德國在19世紀中期的一種 變形的"官方民族主義",作為鞏固藩閥政府的內部地位的基本手段之一。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官樣文章),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民族主義專題]《想像的共同體》書摘(第七章)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Sun Nov 7 20:34:59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news.mcu!news.cs. 「民族主義」相關書籍讀書會 林芝立 1999/11/1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Ch.7【最後一波】 最後一波的民族主義可說是19、20世紀殖民地民族主義對工業資本主義所造 就的新式全球帝國主義的一種反動。資本主義在歐洲間接創造出群眾性的、以方 言為基礎的民族主義;官方民族主義導致「俄羅斯化」的政策出現在歐洲以外的 殖民地;國家的功能以一種雨資本主義發展並駕齊驅的速度倍增。這三股力量造 就了「俄羅斯化」式的學校體系,創造了新式的朝聖之旅。這些教育的朝聖之旅 在行政領域中被複製。兩種朝聖之旅相互結合,為本地人逐漸把自己看成是「本 國人」的新的「想像的共同體」提供了領土的基礎。另外,雙語的知識份子利用 習得的「歐裔海外移民民族主義」(公民、共和理念)、「方言群眾民族主義」 (選舉、政黨組織、文化慶典)、「官方民族主義」(文、武、教育體系)的教 訓,以不同的型態仿造、改編、改進。如此,形成了現代各式各樣的民族主義樣 態。 語言: 發明民族主義的是印刷的語言,不是任何一個語言的本身,所以在非歐洲的 國家擁有歐洲的語言的情形上,要討論的問題是︰是否行政和教育體系,尤其是 教育的體系,能夠創造出從政治的角度而言,擴散的夠廣的雙語主義?因為即便 沒有語言的共通性,民族還是可以被想像出來,出於一種對已經被現代史證明為 可能的事物的普遍知覺,例如︰瑞士。 不同語族可以被統合在一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本地人」、「土著」的概 念,這種概念不能變成一般化的種族主義的概念是因為他們總是隱含了根植於某 些特定居住地域的意義。但是若像法屬西非或法屬印度支那採用殖民政府語言和 當地土著語言並用的政策,也就是說一個殖民政府下有好幾個雙語系統,本地人 的概念就是種族分裂的基礎。 教育︰ 殖民地的學校體系在促成殖民地民族主義興起中有獨特角色--孕生了和存 在較久的官員仕途之旅類似的朝聖之旅。另外一方面,殖民地學校形成了一個結 構上很類似國家官僚體系巨大的、高度理性的、受到緊密中央集權控制的層級組 織。 1.印尼類型︰巴達維亞終殖民地統治之世都是教育的顛峰,教育的朝聖之旅和行 政的朝聖之旅重合。 2.印度支那類型︰˙法語-越南語(吉蔑族語)教育體系 ˙金邊、河內、西貢的公立高中有相同的地位和課程 ˙教育的朝聖之旅和行政的朝聖之旅沒有重合 這也是為什麼印尼可以在族群叛變浪潮中存活下來的原因之一。基本上這些 叛變是在一個單一的印尼政治體系內部的競爭行為。 知識份子︰ 1.特色︰年輕(被賦予的政治意義;理想主義;革命;犧牲…) 在殖民地,青年=受過(歐洲)教育的青年 在歐洲,語言、年齡、階級和地位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 2.在殖民地民族主義興起中的角色︰ 核心--殖民地缺少大規模專業階級;經濟權力的掌握在非本地人手裡 先鋒--識字能力;雙語能力 群眾︰ 20世紀後,群眾可以加入朝聖之旅的原因-- ˙工業資本主義的成就 ˙帝國式的「俄羅斯化」的實際面 ˙現代化教育的擴散 行政︰ 殖民政府轉型成為民族國家所以可能是因為-- ˙國家人員有堅實的連續性 ˙經由那些既定的、雜沓紛亂的旅程,官員們得以經驗到他們的國家 20世紀和18世紀的殖民地民族主義比較︰ ˙相似︰領土範圍的形成 ˙相異︰路線形狀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民族主義專題]《想像的共同體》書摘(第八章)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Wed Nov 17 02:21:52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freebs 「民族主義」相關書籍讀書會 1999/11/15 班納迪克 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第八章書摘 ☉ 官子程 第八章 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 一、愛國主義 在這一章中將要回答本書開頭所問的問題:為什麼人們隨時願意為民族這個 文化的人造物獻身(155,1)。即使是一個世界主義的知識份子(指自由主義和馬 克思主義者)對於民族主義仍有幾近病態的支持,這是由於民族可以激起愛,而 且通常是深刻的自我犧牲之愛,民族主義的文化產物則以不同的形式和風格清楚 地顯示了這樣的愛。相反地,表達對民族主義的恐懼和厭惡的作品卻是鳳毛鱗角 (鳳毛鱗角是正面的修辭)或微不足道的(155,2)。 政治愛的某些性質可以從關於親族或是故鄉的語彙中解讀,這兩種語彙都意 指人們與之有自然聯繫的事物,而在所有的自然的事物中總是存在不容選擇的東 西,也正因為這種關係是不容選擇的,所以他們就戴上了公正無私的光環(光圈 是負面的修辭),在這個光環之下,民族就可以要求其成員犧牲(156,3)。而本 世紀的幾次大戰特殊之處與其說是允許人們進行史無前例的殺戮,不如說是有更 多的人被說服而拋棄他們的生命(民族誠可貴,生命價更高)(157,2)。為一個 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的國家而死,有著比為一個人們可以任意加入或離開的組織 而死更崇高的道德優越性,而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詮釋也是一種無法逃避的必然 性,這樣的歷史詮釋也充滿了一種純粹和無私的氣息,因此為革命而死也是一種 崇高的行為,因為那也是某種本質上非常純粹的事物(157,3)。 沒有人能夠定出任何一種語言誕生的日期,每一種語言都是從一個漫無際涯 的過去中浮現的,因此,語言比當代社會中的任何其他事物都更根深蒂固,而且 沒有任何其他事物能像語言一樣有效地在情感上將我們和死者聯繫起來,因為語 言可以跨越了同質的和空洞的時間而帶來同時性(157,4)。其次,共同體也憑藉 語言,尤其是以詩和歌的形式暗示其存在,例如國歌就是一個例子。彼此素不相 識的人們在相同的旋律下唱出相同的歌聲,這樣的齊唱讓人感到何等的無私呀! 如果我們知道當我們唱這些歌的時候,也有人在唱這些歌,雖然我們不知道他們 身在何處,但是透過想像的聲音卻可以將全體連結起來(158,1)。然而這種合唱 還是可以加入的,因為民族是用語言而不是血緣構想出來的(158,2),因此民族 同時將自身表現為既是開放的,也是封閉的(158,3)。 二、種族主義 雖然每一種語言都是可以學得的,但是學得語言需要耗費一個人生命中相當 部份的時間,因此所有的語言都有某種隱私性(162,2)。而不論帝國主義國家如 何剝削越南,越南的語言仍然不動如山,使得這些帝國主義者給越南人取了一些 綽號,而這些綽號中就有著種族主義的特性。這種綽號是將對手化約到他的生物 性相貌特徵,並抹煞了對手的民族屬性。不同於越戰時期所用的綽號只被用到一 個特定的民族,因而在仇恨之中承認了對手在民族的聯盟當中的成員身份。因此 奈倫所說「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是衍生自民族主義」以及「法西斯主義比任何其 他歷史的插曲更能說明民族主義的特質」的主張是錯誤的(162,3)。民族主義是 從歷史宿命的角度思考的,而種族主義所夢想的卻是從時間之始經由一系列永無 止境而令人作嘔的交配傳遞下來的污染(貶詞),兩者是不相同的(162,4)。 種族主義夢想的根源事實上存在於階級的,而非民族的意識型態中。整體而 言,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並未跨越民族界線,而是在民族界線內現身的,他們所 要正當化的是對內的壓迫和宰制,更甚於對外的戰爭(163,2)。十九世紀在歐洲 境外發展出來的種族主義有兩個主要的原因:第一,是官方民族主義與殖民地的 「俄羅斯化」政策的興起,帝國將它國內地位賴以為根基的先天的和遺傳的優越 性原則普遍運用到廣大的海外領地(163,3)。第二,快速擴張的官僚機構與「俄 羅斯化」政策使殖民帝國容許布爾喬亞階級在帝國領域內除了母國以外的任何地 方扮演貴族的角色(163,4)。使這樣的景況成為可能,是因為全盛時期的資本主 義給予了殖民地母國勢不可當的力量,這個力量強大到了無須現身,只要藏在舞 臺兩側就足以感覺其威勢(164,2)。 從殖民地種族主義衍生出來的貴族或準貴族特質的另一個指標是,不問其內 在衝突對立,而將來自不同殖民母國的殖民統治者連結起來的典型的「白人的團 結」(165,3)。到目前為止的主張也可以從殖民地人民這方面來論證,爪哇語中 對荷蘭人的稱呼也包括了其他的白人,而在法國殖民地對法國人的稱呼也無法和 其他白人區分開來,但是這兩種稱呼都沒有貶損的意味(165,4)。反殖民民族主 義的精神並沒有反映在殖民地人民的語言使用上,而是表現於卡達加路甘共和國 的憲法中(165,5)。說西班牙語的混血墨西哥人並不將卡斯提爾的征服者當作他 們的祖先,而是上溯到已經被消滅的馬雅人(166,1),所有的民族情感依附的對 象都是想像的,對祖國之愛和其他帶有想像成分的情感並無不同,語言之於愛國 者,就如同眼睛之於戀人,是他們感覺另外一端的感官(166,2)。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