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primus.bbs@bbs.cs.nccu.edu.tw (primus),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重讀馬克思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Thu Jun 24 23:36:19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spring!ctu-gate!news.nctu!


                                                                      1999年06月23日



                                      重讀馬克思


                                             楊耕

             我的研究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哲學
           研究,那就是:重讀馬克思。

             重讀馬克思并不是“無是生非”,而是當代實踐、科學和哲學本
           身發展的需要。

             重讀馬克思,使我得出了一個新的關于馬克思哲學的總體認識,
           即馬克思的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

             與傳統哲學關注宇宙本體不同,馬克思哲學關注的是人類世界,
           注目于現實的人及其發展。這樣,馬克思便把哲學的聚焦點從宇宙本
           體轉向人類世界,從而使哲學的主題發生了根本的轉換。

             當馬克思把目光轉向人類世界時,他就同時在尋找理解、解釋和
           把握人類世界的依據。這個依據終于被發現,這就是人類實踐活動。
           實踐構成了人類世界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世界真正的本體。

             從哲學史上看,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發動一次震撼人類思想史的哲
           學革命,關鍵就在于,它以科學的實踐觀為基礎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
           然的關系問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物質實踐中,人是以物的方式
           去活動并同自然發生關系的,得到的卻是自然或物以人的方式而存在,
           即成為“為我之物”。換言之,實踐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一種“為
           我而存在”的關系。這種“為我而存在”的關系是一種否定性的矛盾
           關系:人類要維持自身的存在,即肯定自身,就要對自然界進行否定
           性的活動,即改變自然界的原生態,使之成為“人化自然”、“為我
           之物”;人總是在不斷制造與自然的對立關系中獲得與自然的統一關
           系的,這樣一種矛盾關系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主體和客體的關系,
           二者處于雙向運動中。

             應該說,在各種矛盾關系中,人與自然之間這種“為我而存在”
           的否定性關系是最深刻、最復雜的矛盾關系。而馬克思哲學高出一籌
           的地方就在于:通過對實踐深入而全面的剖析,科學地解答了人與自
           然之間的真實關系,從而使唯物主義與人的主體性“吻合”起來了,
           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因此也結合起來了。

             我注意到,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實踐”有其
           一席之地,但問題在于,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實踐
           僅僅是作為認識論的範疇而被闡述的;在認識論之外,即使提到實踐、
           也只是一種應酬式的熱情。實際上,在馬克思哲學的“文本”中,實
           踐的權威是全方位的,它不僅體現在認識論之中,而且搏動于自然觀、
           歷史觀以及辯證法之中:在自然觀中,實踐是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分
           化與統一的基礎,“實踐”揚■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二元對立;在歷史
           觀中,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社會的本質,是“歷史的自然”和
           “自然的歷史”“二位一體”的基礎;“實踐”消除了“物質的自然”
           和“精神的歷史”對立的神話;在辯證法中,實踐是主觀辯證法與客
           觀辯證法、自然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分化與統一的基礎,而且實踐活
           動本身就是一種否定性的辯證法,“實踐”使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
           法、自然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之間達到了真正的和解;在認識論中,
           實踐構成了認識的基礎,“實踐反思法”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
           根本特征,“實踐反思法,填平了一般認識論與歷史認識論之間的所
           謂的鴻溝。

             正因為實踐具有本體論或世界觀的意義,所以馬克思以“實踐”
           為出發點範疇來理解人類世界,或者說,把“對象、現實、感性”
           “當作實踐去理解”,并以此為基礎建構“新唯物主義”。實踐是馬
           克思哲學之魂。對于馬克思哲學來說,“實踐的唯物主義”是一種全
           局性、根本性的定義,它所要表明的不僅僅是一種要把理論付諸行動
           的哲學態度,更重要的,是指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哲學首要的和基本
           的觀點,“實踐”是馬克思哲學的建構原則。換言之,實踐的唯物主
           義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本質特征。

             在重讀馬克思的過程中,我感到需要重新審視、理解和解釋馬克
           思的唯物主義。“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系統對“馬克思主義
           唯物主義基本特征”的三點概括:認為世界按其本質說來是物質的;
           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世界及其規律完全可
           以認識。在我看來,這種概括只是說明了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與
           “舊唯物主義”的共性,而沒有說明新唯物主義本身的特征,或者說,
           沒有看出新唯物主義的“唯物”之所在,以及新唯物主義的“新”之
           所在。

             實際上,承認自然界的“優先性”或物質第一性只是新唯物主義
           和舊唯物主義的共性,它并未構成馬克思唯物主義本身的特征。確認
           實踐所引起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構成了人類世界的基礎,這才
           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唯物”之所在,或者說,是新唯物主義的“新”
           之所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所關注的并不是“抽象的物質”,更不是
           以經院哲學的方式抽象地談論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是“從物質實踐
           出發來解釋觀念”,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化狀態和普遍存在的
           “拜物教”的批判,揭示被物的自然屬性以及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掩蔽
           ■的人的社會屬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
           關系還給人自己。”(馬克思語)

             這樣,我們就回到了馬克思的巨像之前,真正體驗到馬克思的哲
           學為什么是“現代唯物主義”。

             實際上,當馬克思哲學實現了哲學主題的轉換,即從宇宙本體轉
           向人類世界,并從人的活動出發去理解、把握人與世界的關系以及人
           本身時,也就標志■哲學的轉軌,即從傳統哲學轉向現代哲學。從總
           體上看,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日趨“現實的生活世界”,關注人與世
           界的關系。可以說,馬克思哲學為我們確定了對待“后現代”的“恰
           當立場”。

             從內容而不是從表現形式看,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的運行都是以馬
           克思哲學所實現的主題轉換為方向的。在我看來,不管現代西方哲學
           的其他派別是否意識到或承認,馬克思的確是西方傳統哲學的終結者
           和現代哲學的開創者,馬克思的哲學是現代唯物主義,并具有內在的
           當代意義。

             以上,就是我重讀馬克思的心路歷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
           的一種對馬克思哲學的總體認識。

             (本文為學林出版社出版的《楊耕集 自序》,題目為編者所加,
           本報發表時有刪節。)



         [要聞][書里書外][家園][中外書屋][每周了望][多媒體時代][書評廣場][文史天地][國際文化]

                   gmdaily@public.bta.net.cn
                                                                     返回主頁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