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福音本地化to 宗教神學
時間: Fri Jun  2 15:26:05 2000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作者: prophet (prophet) 看板: CESresearch
標題: 福音本地化to 宗教神學
時間: Fri Jun  2 15:09:18 2000

回應本地化議題

我認為本地化議題的討論最終必定會推展為宗教神學的探討。基督教的宣
教工作不但應該尊重本地文化之外,也要尊重本地宗教。基督教面其他宗教
的神學立場必須深入反省和批判。
在基督教神學上,關於多元主義的討論是針對基督教獨一性的宣稱所做的
反駁而來。從1442年佛羅倫斯大公會議宣佈教會之外無救恩之後,直到廿
世紀初,一直 被奉為圭臬謹守遵行。1913年在印度傳教的新教宣教士
John Farquahr出版The Crown of Hinduism 一書開始這方面議題
的討論,他認為,正如同基督是猶太教先知和律法的圓滿一樣,基督是印度
教的圓滿和冠冕。爾後,因著傳教工作與當地文化之間的接觸,陸續有傳
教士發言探討基督教與本地宗教文化的問題,例如,Ernst Troeltsch,
William hocking, Hendrik Kraemer等人。
1987年,希克J. Hick 和 P. Knitter 尼特合編的 The Myth of
 Christian Uniqueness: Toward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 (Maryknoll, N. Y.: Orbis, 1987)一書引爆宗教神學
的討論。以J. Hick 和 P. Knitter 二人為代表的多元主義神學家認
為,基督教獨一性的迷思在於它在面對其他宗教時,宣稱自己是絕對的、
最終的、判準性的與超越的。他們雖然也同意基督教的獨一性,但同時承
認其他宗教的獨特性,正如每一個人具有獨一性,但卻不排除其他人的獨
一性一樣。因此,過去基督教對自己的獨一性的瞭解需要再詮釋,多元主
義作為一個新的典範(New Paradigm),將為基督教的獨一性提供新的詮
釋。
The Myth of Christian Uniqueness: Toward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一書,是1986年三月,J. Hick, P. Knitter,
J. Cobb和D. Tracy等幾位多元主義神學家,在加州(Claremont)
就宗教交談議題的討論結果,會後個人撰文彙編而成。書中提出越過神學
的Rubicon河比喻他們從排外主義過渡到多元主義的神學立場。Rubicon
是義大利中北方的一條河流,西元前49年,凱撒(Julius Caesar) 喊
著:「骰子已經擲出」,便率軍渡河與龐培一戰。Cross the Rubicon 後
來引申為採取斷然手段,或做破釜沈舟式的重大決定,多元主義神學家以
此表明他們的決心。
河上有三座橋幫助神學家過河:(一)歷史-文化橋(The Historical-
Cultural Bridge),也就是相對性(Relativity);(二)神學-神秘
橋(The Theologico-Mystical Bridge),也就是奧秘(Mystery);
(三)道德-實踐橋(The Ethico-Practical Bridge),也就是正義
(Justice)。「歷史-文化橋」關注所有宗教與知識的歷史文化的相對性。
所有宗教都受到歷史和文化的限制,因此,所有宗教都是相對的,都只是
眾多對超越界的回應之一,沒有任一宗教能夠宣稱自己是唯一的或最高的
宗教(J. Hick 之文)。「神學-神秘橋」所關懷的是一個超越任何形式與
人的理解力的實體。因此,沒有任何單一宗教能夠宣稱對此實體擁有完全
的認識,宗教多元主義是必然現象。基督教不能被當成偶像(idol)來崇拜
(W. C. Smith之文),因為所有宗教都能夠參與和反省回應這個奧秘(R.
Panikkar 與S. Samartha之文)。「道德-實踐橋」則關注受苦的人民,
以解放貧窮與受苦大眾為訴求。神學應尋求解放女性與第三世界的人民,
使他們脫離長期以來所受的忽視和壓迫(R. Ruether, M. Suchocki,
Pieris 與P. Knitter 之文)。他們強調,宗教神學必須是「解放
的」宗教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 of Religions),必須透
過行動提升社會正義,將受逼迫的從受苦中解放出來。多元主義神學家
認為透過這三座橋,才能破除基督教獨一性的迷思,才能從宗教排外主
義的此岸過渡到宗教多元主義的彼岸,基督教才能面對當代多元化的挑
戰。
面對多元主義的挑戰,天主教神學家Gavin D'Costa 則嘲諷多元主義神
學家這個渡過神學的Rubicon河比喻,因為西元前49年凱撒越過這條河
的目的,正是要運用帝國的強勢掠奪他人的領土,消滅他者性。渡過
Rubicon河的舉動其實更危險,多元主義神學家所搭的三座橋也不能幫助
我們渡河,因為(一)歷史文化的侷限未必導致相對主義,傳統不僅僅是
歷史的眾多功能之一而已;(二)至高超越的奧秘不能為單一傳統全然理
解,未必導致「所有傳統參與或分享一個共同的宗教經驗」這個結論;(三)
強調道德與實踐的解放思想同樣也與某些傳統連結,如同「真理宣稱
(truth claim)」的作法一樣,必然需要一個判準。因此,針對第一座橋
所關心的問題,D'Costa指出,獨一性與普遍性可以在神奠基於基督特殊
啟示的普遍性工作中得到闡釋,因此基督的獨一性啟示同時具備普世性特
質。針對第二座橋對奧秘的關懷,D'Costa說神超越萬有的奧秘在這位持
續地教導、擴大、深化我們對神之理解的聖靈裡得到闡明,因此,基督徒
必須向聖靈在普世的(教會外的)工作開放。針對第三座橋對社會正義的
關懷,他堅持,上帝的國度不能只有事工或行動,必須以紮實的神學反省
作為行動的基礎。
D'Costa在其主編的 Christian Uniqueness Reconsidered: The
 Myth of a Pluralistic Theology of Religions (Maryknoll,
 N. Y.: Orbis, 1990).一書說,,唯有從三位一體的角度才能平衡基
督與聖靈的角色和地位,也因此才能重新詮釋基督的獨一性,才能夠回應
多元主義的質疑。
D'Costa 試圖以「基督中心的三一包容論Christocentric
Trinitarian Inclusivism」回應宗教多元主義所提出的挑戰。他認為
唯有以基督為中心的三一包容論可以回答排外主義與多元主義的爭辯。
D'Costa所提的三一包容論是否能夠平息有關宗教神學的爭論仍待觀察
中,而他的的模式本身在基督的獨一性、啟示與救贖的意義,以及傳教與
改宗的意義上並未交代清楚,他的模式不但並未使基督維持中心地位,反
而使基督的地位邊緣化。
目前宗教神學的討論,學者立場分歧,立論不一,大致被粗略地分為多元
論、包容論與排外論三種。這分歧現象呈現了宗教神學這個議題是個有待
開發的領域。而多元、包容或排外主義這三個基本立場之間其實也有模糊
地帶。這模糊地帶是「禁地」還是「迦南美地」,仍待神學家努力去探索。




> -------------------------------------------------------------------------- <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Re: 福音本地化to 宗教神學
時間: Sun Jun 11 21:24:53 2000

※ [本文轉錄自 CESresearch 看板]

作者: prophet (prophet) 看板: CESresearch
標題: Re: 福音本地化to 宗教神學
時間: Mon Jun  5 10:31:49 2000

※ 引述《rice (小米)》之銘言:


這是我自己對本地化議題的回應,但是當天的論文發表因著時間以及主題的限
制,無法多做發揮。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再深入探究。
我認為,本地化(本色化)議題的討論最後一定要碰觸本地宗教。當代宗教神學
的討論之所以如火如荼,是因為西方世界認識到宗教的多元性,基督教獨一性的
宣稱遭受強烈質疑。宗教多元性的認識源自傳教區對西方世界的回應,後來因著
東方宗教傳入西方,後世俗化的西方從傳教學開始重新反省過去基督教的一切神
學架構,包括基督論、教會論、聖靈論、救贖論等等。
當代東西方的區別逐漸縮小,宗教神學的討論也漸漸以全球性眼光著手。在討論
本地的特殊性時,普世性的眼光也不可少。基督信仰有其獨特性,但同時具備普
世性,如同神的啟示一般,神的獨特啟示與普遍啟示應當平衡。所以,我認為,
談本地化,在強調本地文化與宗教的特殊性的同時,也應從神普世啟示的眼光著
手,這是我們思考本地化的合法論據。


> -------------------------------------------------------------------------- <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Re: 福音本地化to 宗教神學
時間: Sun Jun 11 21:25:01 2000

※ [本文轉錄自 CESresearch 看板]

作者: rice (Les Miserables) 看板: CESresearch
標題: Re: 福音本地化to 宗教神學
時間: Wed Jun  7 16:41:27 2000

以在課堂上的內容,稍稍回應一下有關於contextualization


情境化的方法論(Method of Contextualization)

一、民族誌學/人類學(Ethnographic Approach)
1. Anthroprological Model
  強調上帝的啟示就蘊含在文化中。
2. Translation Model
  所有的文化都發展、存在,但福音是超文化的。
3. Synthetic Model
  福音和文化都可以通過對話一起建立。

二、Liberational Approach
可從探討解放神學的內容來進入這個部分的討論。

三、Ecological Approach
強調以環境、人文作為探討的中心。

這個是我從王崇堯牧師在教理史的課堂內容所做出來的筆記,
有興趣的可以參考Stephen B.Bevans的 "Model of Contextual Theology"
出自Missi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XIII, No.2, Apr. 1985, pp186-7
或也可參考他的同名書 《Model of Contextual Theology》,
New York:Orbis,1992。pp23-9

至於contextualization 是應該翻譯成本土化、情境化...
any way,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這個字,
只能說...就是有考慮到當時當地的神學思考吧..
另外,或許也可以參考南神今年的一篇道碩論文
《處境化與台灣本土神學之探討--1970年後處境化思想
     對台灣長老教會神學發展的影響》,王昌裕
他在論文中除了處理處境化、台灣本土神學,
以及處境化對本土化神學的影響上處理得很好外,
還做了反省的部分,這是我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
畢竟神學不應該只是陳述觀念,
還必須不斷地思考其對人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未來的可能性。
當然、這只是個人看法罷了....

至於整個議題,只希望希望以後有時間、有力氣探討,
目前的我實在能力太有限了~~~~~:)



> -------------------------------------------------------------------------- <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Re: 福音本地化to 宗教神學
時間: Sun Jun 11 21:25:08 2000

※ [本文轉錄自 CESresearch 看板]

作者: prophet (prophet) 看板: CESresearch
標題: Re: 福音本地化to 宗教神學
時間: Thu Jun  8 17:15:54 2000

※ 引述《rice (Les Miserables)》之銘言:



我談的本地化,英文是inculturation,意指「進入文化」。
目前學界似乎更主張使用處境化,認為context所涵蓋的
範圍比culture更廣。但我想,這應該是定義的問題罷了。
David J. Bosch 著的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 一書之第十二章也從宣教神學討論
這個題目(華神已經出版中文譯本)。他還提出A. Pieris
主張不僅應該進入文化,而且應該進入宗教inreligionization。
接著他便簡單介紹宗教神學。
我想,當代宣教神學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宗教神學,尤其在亞洲
更是如此。宣教神學中的本地化反省,將會更具體地以宗教神
學的方式呈現。這或許能夠為宣教帶來突破。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