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三一論與宗教交談;一個方法論的反省 時間: Wed Jun 21 15:55:37 2000 ※ [本文轉錄自 CESresearch 看板] 作者: prophet (prophet) 看板: CESresearch 標題: 三一論與宗教交談;一個方法論的反省 時間: Wed Jun 21 15:04:15 2000 三一論與宗教交談:一個方法論上的反省-- Gavin D'Costa 的三一包容論 作者:潘鳳娟 1. 前言 本文將主要介紹一位印度神學家G. D'Costa的方法論(三一的包容論, Trinitarian Inclusivism)。他是當今討論宗教交談中少數強調三一論的重要 性的幾位學者之一。過去有關宗教交談,或者所謂宗教神學(Theology of religions)的爭論偏重在基督論。過去對基督道成肉身的詮釋被公認為是宗 教交談的一大障礙,而近年對三一論的再詮釋為宗教交談的研究提供一個 轉機。1997年11月在魯汶大學神學院舉辦的有關基督論與多元主義的國 際學術會議中(The Myriad Christ: Plurality and the Quest for Unity in Contemporary Christology),意外出現了兩篇有關三一論的文章 ,不約而同 地強調三一論在當代面對多元論的挑戰的重要性。拉丁教會在過去一千多 年中一面倒向基督論的神學研究正面臨一個極大的挑戰,學者們開始重新 反省三一論在教會的地位的,連帶著也反省長年被教會冷落的聖靈的地位, 以及這三位之間的關係。思想典範的轉變是導致這個神學反省的原因之 一過去主導西方思想界的實體形上學體系(substantial metaphysics)正遭受 神學家的質疑,因它無法表達世上比較動態的,如生命、愛的臨在、過程、 以及上帝與受造物的關係。神學家漸漸傾向運用關係形上學(relational metaphysics)來描述這些關係,以補充實體形上學的不足 。D'Costa追隨當 代三一神學的趨勢,以關係形上學的角度詮釋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關係,視 其他宗教為我們的鄰舍-宗教性的鄰舍(religious neighbor)。D'Costa 的 「三一的包容論」提供了五個命題,我們將逐一檢視並提出評估。 2.2 三一論在宗教交談上的應用: Gavin D'Costa's三一的包容論(Trinitarian Inclusivism) D'Costa 反對任何「先驗的a Priori」對其他宗教的正面的或負面的評價 。 任何未經過與其他宗教交談所提出的評斷,無論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應予 以棄絕。對他而言,多元論只是另一種型態的排外論,二者皆武斷地將自己的 理念強加在其他宗教上。宗教排外論者過度強調基督教啟示的獨一性與權威 性,片面否定其他宗教的含有來自神啟示的可能性。而多元論則過度強調神 救恩的普世性,一廂情願地將其他宗教納入自己的框架中,忽略了宗教間的差 異。D'Costa立基於Rahner的立場,強調唯有包容論能夠平衡基督啟示的獨 一性與上帝救恩的普世性。他在受到另一位印度神學家R. Panikkar的靈修 神學所啟發堅持以三一論作為宗教交談的基礎,來詮釋基督的獨特性啟示與 神的普世性救贖的關連。但他主張包容論而非如Panikkar主張多元論。另外,他又以P. Knitter對社會、政治的關懷的強調來修正Panikkar的出世傾向。對他而 言,理論與實踐二者密不可分。 接著我們看這五個命題,這五個命題構成一個上升的詮釋的循環 hermenuetical spiral 命題一: "A Trinitarian Chrisotcentricism guards against exclusivism and pluralism by dialectically relacting the universal to the particular." 三一的基督 中心論辯證地關連,了普世性與獨一性,以對抗排外論與多元論 他堅持上帝在歷史中的自我啟示乃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然而,耶穌是神,但 不是神的全部。Jesus is wholly God, but not the whole of God.他承認神決定性 的啟示是在基督事件中彰顯出來,但是,基督神性的全部(the fullness of divinity of Christ) 並不能完全而沒有遺漏地(exhaustively)在耶穌身上表達出 來。父、子、聖靈之間的合一性與差異性說明了我們不可能單憑子而完全瞭 解神的奧秘。耶穌就像種子一樣,蘊含了全然的神性,但在歷史的長流中,我們 對基督的認識將透過聖靈的教導,走向完全的地步 。聖靈將不斷地帶領我們 更深地瞭解神。D'Costa認為父子聖靈三位的差異性可以對抗排外論,因為雖 然父透過子向我們彰顯,但子不是父,上帝完全的啟示唯有透過基督的特定性 以及聖靈的普世性才能彰顯出來。耶穌是一個聖像(icon)而不是偶像(idol)。 而父子聖靈三位的合一性(unity)可以對抗多元論,因為離了耶穌我們無法瞭 解神的啟示。上帝的啟示並非抽象的推理,而是在特定時空中,在歷史中,透過 耶穌向我們顯現出來。雖然,基督不是神的全部,但祂是我們認識神上帝的基 準(norm)。因此,D'Costa堅持「三一的基督中心論辯證地關連了普世性與獨 一性,以對抗排外論與多元論」。在這個命題中,基督的獨特性佔有中心地位, 上帝透過基督的獨特性而彰顯,但卻不會被它所限制。這裡他企圖解決過去 在宗教交談中一面倒向基督論所引起的爭論。 命題二:"The Holy Spirit allows the particularity of Christ to be related to the universal activity of God in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聖靈連接了基督的獨特 性與神在人類歷史中的普世性工作。 在這個命題中,D'Costa 主要論述他的歷史觀以及聖靈在歷史中的工作,藉此 將基督降生這個歷史事件放在全人類歷史的脈絡中。他認為,每一個歷史事 件都是神自我啟示的媒介,無論時間或空間都不能限制聖靈的工作,因為「聖 靈隨著意思吹」(約:3:8)。所以,他說不管基督徒承不承認或瞭不瞭解,無論何 時、何地,凡神自我啟示之處,便是神在基督裡的顯現(disclosure)。 換句話說, 他承認神的啟示工作也可能在教會之外發生。其他宗教必須在基 督教的神學與實踐中擁有發言權,他們不該被誤解(see thesis 5)。如果我們承 認聖靈也臨在(present)其他宗教中,我們必須同時承認那就是基督的臨在 (presence),因為聖靈就是基督的靈(the Spirit is the Spirit of Christ)。如果我們 承認基督透過聖靈的工作也臨在其他宗教中,那麼,我們必須將他們當作是我 們的鄰舍。耶穌要求我們要愛鄰舍,這種對鄰舍的愛也應包括宗教性的鄰舍 (see thesis 3)。 命題三:"A Christocentric Trinitarianism discloses loving relationship as the proper mode of being. Hence love of neighbor (which includes Hindus, Buddhists, and others) is an imperative for all Christians." 基督中心的三一論揭示了愛的關係是存有的正確型態。因此,愛鄰舍(包括印 度教徒,佛教徒等)對基督徒而言是絕對必要的。 D'Costa宣稱父、子、聖靈三位之間的愛的交流(love communion)為存有之間 應有的愛的關係作了最佳示範。基督徒乃是蒙召跟隨基督,與基督捨身的愛 有分,並在聖靈的引導下將這樣的愛在社會中實踐出來。他強調這種愛的實 踐不單是個人性的,而且是結構性的。在D'Costa的論述中,我們的鄰舍不單 指那些被壓迫的勞工、難民,也包括宗教性鄰舍 。因此,與我們的鄰舍交談 也不單是個人性的,同時也是結構性的。宗教交談不是傳教士或少數學者的 問題而已,既然所有歷史都相互關連彼此互動,那麼,每一個人都應該與這種 愛的交談有份。當然,前文已經談到這交談包括的語言的溝通與具體的行動 (cooperation)。這種愛的關係不是盲目的,因此交談是必須的。命題三可說是 D'Costa將正統信仰(orthodoxy) 轉接到正統實踐(orthopraxis)的關鍵。對他而 言,愛鄰舍與愛神同等重要。他透過對愛的關係的詮釋將基督徒與神垂直性 的關係以及與其他宗教間的水平關係串連起來,同時也將個人與神之間關係 發展至社會性關係,也就是整體性的社會、政治的關懷以及宗教間的對話。 他既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也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實踐必須有判準(criterion),以 基督為中心的三一論便扮演這個角色。 命題四: "The normativity of Christ involves the normativity of crucified self-giving love. Praxis and dialogue." 基督的典範性意味著基督在十架上的 捨己之愛是實踐和交談的典範。 如同前述,D'Costa將對鄰舍的愛延伸至宗教性鄰舍,但這愛的內容(content of love)又是如何呢?我們如何理解它呢?他強調關係的三一論(relational Trinity)與基督的典範性必然引導出一種體現出捨己之愛、服務以及愛的分享 交流的「典範性的生活模式」(normative way of life)。這正是基督在世上所 「活」出來的「生活模式」,三一神對世界的愛乃是在具體行動中表達出來(The love of the immanent Trinity is known by relating itself through its outreaching activities throughout history, is always known as the economic Trinity),而基督 被釘十架則是這愛的極致。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也要效法這種生活模式。 如同耶穌解放受欺壓者:窮人、奴隸、妓女、被鬼附的,我們也要效法他伸張 社會正義,宣告神國(knigdom of God)的來臨。從宗教的角度而言,殖民時期西 方世界對第三世界的壓迫,包括傳教士的宣教策略以及對其他宗教的態度都 該改變。我們應該尊重鄰舍的信仰,傾聽他們的聲音,對他們的信仰與生活方 式保持欣賞與學習的態度。更深的溝通與合作將有助於更深刻地瞭解什麼是 神的國。因為,從他們身上或許我們可以發現神的作為,既然聖靈也在其他宗 教中工作。其他宗教作為基督教的他者(other)將反過來質疑與批判基督教並 促進基督教的自我反省。交談不單是宗教間(inter-relgious)的活動,同時也是 宗教內,特別是基督教內(intra-religious)的活動。 命題五:"The church stands under the judgement of the Holy Spirit, and if the Holy Spirit is active in the world religions, then the world religions are vital to Christian faithfulness." 教會是在聖靈的審判之下,如果聖靈也在其他宗教 中工作,那麼,其他宗教對基督教而言是息息相關的。 在這個命題中DCosta運用約翰福音16:12-15:(現代中譯本) 支持他的觀點。 我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可是你們現在無法瞭解。然而,當這真理的靈來了, 他要引導你們進到一切的真理中。他不是憑著自己說話,而是把他所聽到的 告訴你們,並且要說出將來的事。他要榮耀我,因為他要把我所要說的告訴你 們。我父親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所以我說,聖靈把我所要說的告訴你們。 他認為即使在基督教中,神的豐富與深奧之處仍待繼續發掘。聖靈將在歷史中帶領 門徒進入完全的真理。這是一個不斷前進的過程,基督是基準(norm),而聖靈的工作 是宣揚、審判與指導(declaring/judging/guiding),神的奧秘便是在二者辯證的張力中 顯現出來。教會必須降服在聖靈連續不斷的指導與審判工作之下,直到末世 (eschaton),我們才能面對面地完全認識神。(thesis five has come back to thesis one, the hermeneutic spiral will not end until eschaton) 既然聖靈也臨在其他宗教之中,而教會是在聖靈的審判之下,那麼,我便需要 小心謹慎傾聽 來自其他宗教的「見證」(the testimonies of people from other religions),因為神也向他們啟示祂自己。他們的見證不應該被曲解或壓抑,他 們應有發言權,完全表達他們想說的話。在這聽者與說者(或者其他可能的旁 聽者)之間的溝通過程中,一個本土化的過程(a process of indigenization)也隨 之展開。基督教正是在這傾聽的過程中更深刻明白基督與聖靈的作為,來自 其他宗教的見證可以幫助基督徒糾正錯誤的意識型態與實踐工作。因此他 說, 透過宗教交談,基督教不單單被傳揚到世界上,而且也被帶領進入她自身的圓 滿與完全。所以。對他而言,宗教交談不單是宗教間的活動,更是宗教內的活 動。 我們可以發現這五個命題由基督教自身出發最後又回到她自己。一個向外宣 揚的(溝通)活動最後走向自我發現,這個上升的詮釋循環將繼續下去直到末 世。 3.結語:三點評估: 3.1. The Issue of the Uniqueness of Christ基督的獨一性 關於基督的獨一性,目前爭論的焦點在所謂的真理的宣稱(truth claim(s)),到底 只有一個真理或是很多真理?耶穌基督是「唯一真理(one and only)」還是只 是「很多真理中的一個(one among many)」?面對這個問題, D'Costa試圖避 免目前學界的爭論方式。對他來說「獨一性(uniqueness)」的意義是「典範性 (normativity)」。典範性唯有在愛的實踐中才有意義,基督的獨一性不能把他當 作是真理的宣稱,彷彿它是某種實體(例如一個蘋果)可以被某人所持有,或被 從甲傳到乙。它是表達我們的存有與我們的生命氣息乃是從基督而來,這全 都是因著這位三一神的恩典才能成就。因為神的恩典我們(即使是非基督徒) 才能有好行為。 3.2. The Notions of Revelation and Salvation關於啟示與救贖 對D'COsta而言,啟示可被理解為關係或是一種生活模式。啟示不是一種抽 象的真理主張或論述,也不是神的遺物或遺跡(relic of God)。基督徒的信仰與 實踐也可能有錯,透過交談他們將發現自己與神的關係是多麼貧乏。當我們 問到在其他宗教中是否有神的啟示時,我們不是問有關教義上的真理,而是問 他們的生活方式。其他宗教的信徒所從事的善事是因著神的恩典而成,當然, 如同基督徒一樣,也可能有錯但也不完全像過去的詮釋一樣完全與神無關 (例: 為自己或子孫積陰德之說)。他承認在其他宗教中也有神的啟示,並且在聖靈 的幫助下雙方都能更清楚神的啟示(mutual growth)。但他同時卻也否認在其 他宗教中的啟示不能使他們得救,這在天主教神學中是有問題的,因為在天主 教神學中啟示與救贖是一體的,上帝的啟示不能導致審判(condemnation)。而 在的D'Costa的神學中,我看不出他有要審判其他宗教的意圖,因此,他所謂的 在其他宗教中也有啟示的意思便很模糊,易產生誤解。另外,他認為在其他宗 教中的啟示將幫助基督教走向完全(fulfillment)也很模糊。如果啟示是關係, 是一種生活模式,而他又說其他宗教也有神的啟示,那麼,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跟神之間只會有所謂好或不那麼好的、對或不太對的關係,而不會出現「沒 關係」,而無論好或不太好的關係都不能導致審判。我想,如果他仍然堅持自 己是位包容論者而非多元論者,他必須更清楚交代他對特殊啟示與一般啟示 的詮釋,以及啟示與救贖之間的關連性。 3.3. The meaning of misssion and conversion傳教(or使命)與改宗的意義 對D'Costa而言,「mission」不再是擴大基督徒的圈子,宗教交談變成是mission 的一部份。宗教間的會遇encounter將會是互相關懷與互相批判。Mission的 目的不是因為基督教擁有完全真理,而正是基督教需要進步以達到完全。過 去Mission的意義是傳教,現已經被宗教交談,或者他所謂的the process of indigenization, inculturation 所取代,當然,在這種意義之下,也就沒有必要談論 改宗(conversion)的問題。在他的文章中,我完全看不到有關改宗的言論,這個 議題不在他的考慮之內。因此,我認為,他所關心的對象不是其他宗教,而是只 有基督教的自我圓滿,其他宗教只是達到這個目的的工具。如果在其他宗教 中有人因著交談被引領到神的面前,似乎只是這交談過程中的副產品罷了。 既然他不討論改宗,是否意味著人可以留在原來的宗教而同時也是基督徒? 或者最後,在末日,不再有不同宗教的區別既然他說交談促進彼此成長?若 然,這是不是一種如Eliade所追求的宇宙宗教?或者,基督教變得更基督教, 其他宗教,如道教變得更道教?D'Costa似乎需要提供更多解釋。 小結: 在D'Costa的神學中,三一的包容論(理論)與本土化過程(實踐)是一體的兩面, 二者密不可分。他的架構平衡理論與實踐,平衡了當今學者們兩極化的爭論, 也有助於避免淪於理想主義或行動主義。近年他對本土化的強調有加強的趨 勢,宗教神學(Theology of Religions) 應該奠基在實際的交談經驗上。我想他 必須繼續強調本土化的重要性,以免像Hick一樣忽略其他宗教的差異性。 但是,他的問題是他在對聖靈普世性工作的詮釋中,聖靈擁有極大的自由度 (He blows where he wills.)在他神學中我發現了一個倒轉: "the Spirit is the spirit of Christ" becomes "Christ is the Christ of the Spirit." 這靈是基督的 靈, 變成這基督是這靈的基督。當多元論者將基督的名翻譯成其他宗教的中 不同教主的名號時,DCosta將其他宗教中不同的名號翻成基督的名。他自稱 是包容論者,但從他的言論來看,他很難不被誤解為多元論著。而且,他所堅持 的以基督為典範的基督中心的三一論,最終會把基督的地位推向邊緣。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