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議事學系系主任),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一)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Wed Nov 18 23:59:31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ctu-gate!news.nct ※ 本文轉錄自 [KUAN] 信箱 作者: KUAN.bbs@bbs.cybervision.org 標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一) 時間: Sat Nov 14 11:13:56 1998 發信人: apeiron@underground (伊曼努埃爾),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一) 發信站: Underground BBS (Mon Jun 23 11:12:01 1997) 轉信站: underground 發信人: utopia@dadusan (沒卵王∼梅阮王), 信區: Science 標 題: 【代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一) 發信站: 東海大度山之戀 BBS 站 (Mon May 26 01:00:57 1997) 轉信站: dadusan 「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 傅大為教授於「在科學戰爭中一次成功的顛覆?」(中時3/24, 18版),略為介紹了從95年「高級迷信」(Higher Superstition)一 書的出版,到去年夏天「索可事件」(Sokal Affair)的爆發的一系列 熱鬧非凡的名為「科學戰爭」的論戰。可惜的是,也許是限於篇幅或 資訊來源,傅教授並沒有交代這場論戰的中心議題,反而輕鬆地以美 、英主流報紙隔岸觀火的態度為論戰定下的基調──經費刪減之下自 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兩幫蛋頭爭主導權──來詮釋事件,而把索可 等人的批評簡單地歸類為保守派「反挫」。事實上,這場論戰關係著 當今西方與其邊陲國家思想和運動界裡極為重大的課題,而且至今越 演越烈,早已從科技研究(STS)的領域擴展到知識界的各角落。筆者 就讀於論戰中心之一──蘭賽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科技研究所──有幸目睹並參與了一部份戰事,在此略 為介紹梗概,也算是戰地通訊。 這場震撼的真實之處,在於它挑起了埋在每門批判性的人文與社 會科學裡的一個基礎的認識論的抉擇:相對主義、還是某種批判性的 實在主義(Realism),而且擺明了這個抉擇背後的政治立場:多元主 義零散的認同政治,還是有團結可能的社會規模的反對運動。換句話 說,後現代主義是進步還是反動?直到最近,歐美進步運動界一直把 這個問題壓在心裡,或是在專業哲學等角落以晦澀的語言辯論著。是 近年來一連串的社會變遷,把這個看來學究味十足的問題,變成知識 份子激情交戰的戰場。在課堂上、走廊裡、讀書會、學術大會、理論 期刊和政論雜誌等等各管道都可以看到或引經據典、或激昂叫罵的辯 論。在激烈處,甚至放話恐嚇、列黑名單之類的惡劣手段都出現了, 索可的「木馬屠城」不過是一個開端。從社會面看,這些當然還是茶 杯裡的風暴,可是在參與這個論戰最積極的非西方國家──印度── 國內,這個課題卻牽涉了事關千萬人生命安全的政治危機。 本文首先略述「高級迷信」一書出現的背景,再從科技研究的歷 史發展與論戰來介紹索可事件的脈絡,與近幾個月來的發展,最後再 談到科技研究及相關理論對印度政局的影響。和論戰的其他參與者一 樣,我不願意裝出中立的姿態,所以讀者在我的行文筆調之中應該可 以清楚辨識我的理論立場。 *科學貴族的焦慮和反挫* 首先必須澄清的是,以「高級迷信」的作者Gross & Levitt和紐 約科學會(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為首的對科技研究和整個 西方現代左翼思想的攻擊,和以索可為首的挑戰是兩回事,兩個陣線 的立場重疊之處僅在於科學方法逼近現實的可能性上。在其他理論與 政治立場上,兩方完全相反。「高級迷信」派是以科學正宗的權威來 批判科技研究的異端,索可的支持者則是以當代科技研究及其他思想 領域裡的異端的身份,來挑戰以成權威的社會建構論。而在索可事件 至今的發展中,索可陣營日益壯大,並在科技研究、文化研究等被他 所嘲弄的領域裡出現越來越多的同盟軍;「高級迷信」陣營則逐漸淡 出畫面,雖然繼續出版一些「科學──人類的明燈」(Paul Sagen)之 類的高調,卻引不起論敵的回應了。 「高級迷信」派科學家所持的政治態度,基本上符合傅教授所提 的「反挫」,可是傅教授以「本世紀初期的『科技進步』立場」來為 批評他們卻顯得含糊了,而且,在未加說明之下這麼說暗示著他們的 落伍、趕不上「本世紀末」的新思潮,隱含了「新就是好」的假設, 而這種假設正是科技研究的各個流派始終拒絕的。大部份的科技研究 工作者也相信他們的確是「落伍」,但是這個結論必須在細讀他們的 文本與政治位置後得到。 具體地說,「高級迷信」派的理論立場是而素樸的實證主義的, 即相信科學方法可以毫無問題地從實驗和觀察所得的經驗材料得到確 定的真理,只要科學工作者辛勤努力並誠實地工作。對這種這素樸種 觀點的挑戰早在科技研究出現以前就由本世紀中各派科學哲學家們做 出──包括實證主義者卡那普(R. Carnap)本身和政治上右傾的卡爾 巴伯(Karl Popper)──並不是科技研究或左派的專利,相反地,是 科學哲學家們的成就指出了對科學活動的社會分析是可能的。而「高 級迷信」派完全沒有回應這些挑戰,顯示了他們散漫的治學態度。這 種散漫的態度還表現在他們對科技研究及相映的各種社會實踐──如 反核運動──的批評,繞過認真嚴肅的論題,而專挑小毛病,用情緒 性的謾罵來攻擊。因而,對科技研究學者而言,「高級迷信」並不是 什麼有趣的論敵。相反地,索可的挑戰,雖然以極煽情的手段展現出 來,其實質要比「高級迷信」派嚴肅得多。 「高級迷信」派對科技研究最為不滿的,倒不是那些他們其實無 力處裡的理論問題,而是科技研究者數十年來所呼籲的,科學與技術 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因而也需要社會的民主監督。對他們來 說,科學自主的神聖性是不容侵犯的。就如同古代貴族堅持「刑不上 大夫,禮不下庶人」,平民百姓在政治、社會、文化諸領域的實踐和 辯論絕不能逾越科學界的圍牆,而科學界的一切問題──從個別理論 的價值、研究課題的優先性到經費配置、人員任用等等──只能由內 行人以「同儕評論」(peer review)來決定。「外行領導內行」是大 忌。但是,事實上,這種「自主性」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愛迪生、貝 爾等企業家開始公開把科學家當成雇傭勞動者使用,以及MIT等學校 致力爭取壟斷企業的研發計畫以來,一直處於衰退的趨勢。而冷戰時 代更不是「科學自主性」蓬勃的年代,以歐本海默為首的反戰物理學 家被迫害的歷史就是一個例子。「外行」的權勢人物以經費等種種手 段領導「內行」的科學研究在二十世紀的美國是原則而不是例外。但 是在冷戰時代美蘇競爭的情境下,國家不惜血本放手讓科學家搞各種 不保證效益回收的計畫,的確使得科技專業看來似乎一時有內行菁英 自主的現象。 八十年代末以來美國科學家們在下面臨到前所未有的危機。雖然 全國總研發經費大致持平,但是比例上卻從慷慨大方的政府大量轉移 到錙銖必較的企業界。「超導超撞機」計畫的取消一下就把兩千餘名 物理學家丟到就業市場上。而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的美國企業, 一反過去絕對壟斷時代求穩定的經營方式,AT&T、奇異電器、摩特羅 拉、麥道航空等科技人員的大雇主幾年來成千上萬地裁減白領和研究 人員,把研發企畫等工程外包到(也許正是被裁員工開設的)工資待 遇低的小公司。連各大學裡也紛紛實施各種「減員生效」的計畫,這 使得科學家、工程師等腦力工作者愈來愈發現自己也和體力工人差不 了多少,「科學事業」也得服從買主、雇主的需求。 筆者就讀的藍賽勒理工從五十年代起隨著潮流接了大量國防研究 的案子,在收入無虞的情況下器材、設施、人員不斷擴張。九十年代 以來做了重大轉變,校董會聘任了一個又一個企管顧問公司,實施了 各種擴大以金錢成本收益而非教學研究品質衡量的「效益」的名為「 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的計畫,與各私營企業一樣大幅裁員、 刪減福利、加重教職員工的工作負擔。科技人類學家愛莫莉馬丁 (Emily Martin)也注意到,就在她出外研究最近以「總體品質管理」 (TQM)等為名的企管訓練時,她先後執教的約翰霍普金斯和普林斯頓 大學都迅速實施了類似的「減員生效」計畫。這些「學院企業化」的 現象儼然已經成為美國各種學術會議裡的與會者閒話家常時最受關心 的話題。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理事長倪爾雷恩(Neal Lane)近年來在他的 演講中不斷強調科學界要放下身段,從過去的眼高於頂變成虛心與社 會溝通,放棄好高騖遠的幻想,服從社會的需要──雖然他所謂的社 會需要大致僅限於美國企業的競爭力。雷恩等科學界代言人向政商領 袖遊說也從過去標高科學事業是「探索人類無盡的疆界」(國科會創 始人Vanevar Bush語),改口為「美國企業必勝的保障」。 在這樣的歷史性變化裡,「高級迷信」派的焦慮其實是西方貴族 傳統的最後堡壘──象牙塔──對資本主義節節進逼的反挫。科技史 家Pyenson指出,在上世紀末類似的情境下,這種焦慮部份地為帝國 主義的擴張消解,殖民地軍隊、政府、及企業提供了從醫學、天文學 到人類學等各學科研究者大量地位崇高、入息豐厚的就業機會,使他 們得免於市場的壓力。可是今天這種機會不再,科學家只能面對其他 各行各業早已歷經的命運。「高級迷信」派把這個發展歸咎於學院左 派不但是認錯了對象,也抬舉了對手,科技研究或「左派」並沒有那 麼大的神力。 同樣面對世俗化的挑戰,面對回復普通雇傭勞動者的身份的命運 ,美國知識階層下層卻有與「高級迷信」派截然不同的反應。一些知 識工作者開始以雇傭勞動者──而不是關懷人士──的身份加入逐漸 復興的工人運動。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耶魯大學工會的建立:從前年底 破天荒的助教罷工被鎮壓下來之後,耶魯大學的研究生雇員就持續地 努力與餐廳員工和清潔工等同事低薪低福利的工人聯合起來,在大學 部學生、全國總工會、和民權運動界的支持下,陸續發動一系列罷工 怠工和示威遊行,終於在今年一月成功逼使校方承認研究生、清潔工 與餐廳員工聯合工會,開始展開團體協約的談判。類似的研究生和低 級教員的工會運動也正在加州大學、紐約大學(NYU)等名校展開來。 這些未來的知識菁英對自己的階級位置可沒有什麼幻想。 但是,反過來說,以批判分析二次大戰後西方「科技官僚」政治 開始的科技研究,也隨著科技貴族的徹底世俗化,而面臨到我們的研 究課題和理論基礎的一個巨大挑戰。這個挑戰並不完全來自索可等「 行外人」,而是一直存在科技研究領域的尖銳論爭之中。 -- 正是這實際經驗的世界使他著迷 對於只有哲學本事的人來說 現象學似乎充其量也不過是他們處理這種世界的彆腳嘗試 -- ◆ 地下社會 Underground [bbs.cybervision.org]•[FROM mask.neto.net]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議事學系系主任),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二)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Wed Nov 18 23:59:43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ctu-gate!news.nct ※ 本文轉錄自 [KUAN] 信箱 作者: KUAN.bbs@bbs.cybervision.org 標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二) 時間: Sat Nov 14 11:14:02 1998 發信人: apeiron@underground (伊曼努埃爾),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二) 發信站: Underground BBS (Mon Jun 23 11:14:50 1997) 轉信站: underground 發信人: utopia@dadusan (沒卵王∼梅阮王), 信區: Science 標 題: 【代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二) 發信站: 東海大度山之戀 BBS 站 (Mon May 26 01:01:08 1997) 轉信站: dadusan *反科技官僚運動和科技研究的發跡* 從二次大戰前法西斯國家的建立,戰後資本主義「福利國家」的 興起與蘇聯集團的官僚化,二十世紀中期各工業先進國家的社會形構 似乎有一個「技術官僚化」的共同現象。在政治上,各黨各派、各階 級、各團體真刀真槍的鬥爭被專業人員的計畫評量取代。在經濟上, 市場的競爭被壟斷集團管理專業人員的計畫協調取代。在意識型態上 ,科技進步取代一切道德倫理成為合理化的基礎。科技決定論也取代 了過去的「天賦使命」之類的形上學成為主流論述的基石。 在西方國家裡首先對毫無反省的科技權威的挑戰,並非來自什麼 偏激份子,而是科學工作者的陣容之中。日本宣佈投降之後,大批原 來在羅斯阿拉摩斯(Los Alamos)參與曼哈頓計畫的基層科學家組織起 來,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停止核武器的研發,他們組織的「美國科學家 聯盟」(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不久即在白色恐怖下 沈寂下來,但是他們的刊物「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直到今日還是一份重要的反核、反戰、反科技權 威的政論雜誌。 五、六十年代裡,對科技社會的批判逐漸在思想界生根,參與者 包括德國左翼的法蘭克福學派、右翼的海德格和門生阿連特(Hannah Arendt)、法國天主教思想家沙克愛呂(Jacque Ellul),甚至還包括 三十年代參與「新政」、倡議「科技官僚運動」的美國思想家孟福 (Lewis Mumford)。這些門派共通的對當代社會的批判是:科技── 對器物、方法、過程的追求──掩蓋了政治、倫理等課題,手段變成 一切、目的不見了。這個論點之後變成批判的科技研究的主調,加上 科學哲學、科學史技術史、與莫頓(Robert Merton)等人的科學社會 學等發展出的研究方法、課題與經驗材料,成為科技研究的理論傳統 。 真正促成科技研究作為一個跨科際事業出現的,是六十年代的反 戰運動。柏克萊學運領袖撒維歐(Mario Savio)「砸碎機器」的口號 、MIT師生1969年的三0四大罷課、環境保護運動的出現,一連串的 事件把科學技術問題抬到政治辯論的前端。備受尊崇的物理學家吳健 雄也在同一時期提出至今女性主義科技批判的經典論題:男性主宰的 科技發展造成了環境災難與戰爭。對科技文明的反叛成為整個六、七 十年代西方反對運動的主軸。馬庫色、哈伯馬斯等盛極一時的理論家 無不把對科技社會、科技理性、實證主義、科學主義等等的批判作為 理論的重心。 在學界裡,生物學家雷文廷(Richard Lewentin)、科學社會學家 雷斯蒂沃(Sal Restivo)等當時的年輕學者同「原子科學家公報」的 前輩結合起來,創立了「人民科學」運動(Science for the People) ,力促科學家、工程師走出象牙塔,成為積極公民、向人民學習、為 人民服務。這個運動隨即拓展到西方各國及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中 國當年「兩條腿走路」的新舊土洋結合路線更是各國運動者景仰的典 範。雷斯蒂沃曾跟我提到,積極支持「人民科學」的李約瑟直到過世 前一直把一條繡著中文「為人民服務」的圍巾掛在頸上,捨不得拿下 來。今天在科技研究領域裡,尤其是以藍賽勒學派和「科學作為文化 」學刊(Science as Culture,前為「基進科學」Radical Science) 等機構為主的傾向學術與社運結合的派系裡頭,「人民科學」運動的 經驗一直被視為珍貴的政治遺產──雖然每個人對它的這點或那點的 主張都有意見。 在這個歷史情境下,索可站在「人民科學」的立場上對STS發動 的攻擊,很多行內人並不視為保守派的挑戰,而是,像我一位同學開 玩笑地說:「祖師爺顯靈來打師父的屁股。」 七十年代末關心科技問題的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史學與哲 學家們(其中許多是由理工科轉行的)組織了「科學的社會研究學會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4S)、歐洲科技的社 會研究協會」(EASSST)和「科學的社會研究」(Social Studies ofd Science)等學刊,蘭賽勒學院並創辦了第一個科技研究學系,「科技 研究」正式成為一個具備社會組織與操作典範的學科,也開始它走向 學院化的進程。與STS同期出現的還有「文化研究」、「女性研究」 、、、等等跨科際領域,一致以打破傳統科際藩籬為目標,卻也在二 十年來紛紛樹立了自己的藩籬。但是這些領域裡的學者還是在從理論 到政治的各個層次上緊密交流,像傅大為教授的「我不是做文化研究 的人,對目前流行時髦的文化研究,為什麼會囫圇吞棗地吃下索可的 病毒,我就不做進一步評論。」這種謹守藩籬的態度,在STS裡是很 少見的。 -- 正是這實際經驗的世界使他著迷 對於只有哲學本事的人來說 現象學似乎充其量也不過是他們處理這種世界的彆腳嘗試 -- ◆ 地下社會 Underground [bbs.cybervision.org]•[FROM mask.neto.net]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議事學系系主任),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三)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Wed Nov 18 23:59:58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ctu-gate!news.nct ※ 本文轉錄自 [KUAN] 信箱 作者: KUAN.bbs@bbs.cybervision.org 標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三) 時間: Sat Nov 14 11:14:05 1998 發信人: apeiron@underground (伊曼努埃爾),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三) 發信站: Underground BBS (Mon Jun 23 11:18:41 1997) 轉信站: underground 發信人: utopia@dadusan (沒卵王∼梅阮王), 信區: Science 標 題: 【代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三) 發信站: 東海大度山之戀 BBS 站 (Mon May 26 01:01:20 1997) 轉信站: dadusan *「強綱領」與空無一物的寶盒* 科技研究是一個龐大、鬆散、有機聯繫的學門,課題從「免疫學 的女性主義批判」(Emily Martin)、「純數學的社會基礎」(Sal Restivo)、「數控機床與勞工政治」(David Noble)到實用的「人性 化工業設計」與環境影響評估,在個別材料上研究者常與其他專業交 鋒多於行內的辯論。但是在其學科史上,一個重大的理論辯論是所有 STS工作者都必須擺立場的,那就是圍繞著STS中最理論化的部門「科 學理論的社會學」(SSK)裡「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 的問題──科學知識(和工程設計)是不是在社會實踐裡建構出來的 ?有多少成分是社會建構的?是哪些社會因素、透過什麼過程建構的 ?怎樣的研究方法能逼近這個過程? 被索可及其盟友攻擊得最厲害的,是目前佔主導地位的典範,這 個觀點以英國愛丁堡及巴斯學派的麥肯其(Donald McKanzie)、布路 爾(David Bloor)、科林斯(Harry Collins)、伍爾加(Steve Woolgar)等,和法國橋礦學院的拉圖爾(Bruno Latour)等為代表,他 們主張:科學知識「由始至終」是社會建構,是知識生產的「相關角 色」的各種「知識主張」(knowledge claim)透過複雜的「協商」和 修辭建構達到一個「穩定的中途點」(stabilized resting point), 因而,最能洞澈這個過程的研究方法是在實驗室的民族志研究 (ethnographic studies),及包含其他生產場所、其他非人角色 (actant)的複雜的「角色網路」(actor network)研究。這個觀點通 稱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vism)。 (讀者如果覺得我這樣的描述難以理解,您並不孤單,很不幸地 ,STS的當紅理論家在學科建立後沒多久,又染上了他們所研究的對 象的習慣──發明各種術語、縮寫來神秘化自己的知識,並區隔行內 、行外──連我的老師們都常常抱怨他們的同儕的英文文章寫得像法 文,這與台灣的一些翻譯著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國內熟悉的孔恩(Thomas Kuhn)於1962年發表「科學革命的結構 」之後就在它的論述所隱含的科學的社會建構論立場上打了退堂鼓, 社會建構論學者們則援引杜罕(Duhem)、奎因(Quine)等相對主義哲學 家「經驗材料不足決定知識」(underdetermination)的的論題,繼續 孔恩未竟之業。布路爾於76年發表了著名的科學社會學的「強綱領」 ,主張科學知識的內容──而不僅其產生背景、社會環境和應用── 也能當作社會分析的材料。他提出了四點方法題綱:一、因果 (causality):SSK要解釋科學信念與知識狀態的因果;二、中立 (impartiality):SSK對成敗真偽的知識不做先驗判斷;三、平衡 (symmetry):SSK對真偽的知識平衡處理;四、反思(reflexivity): 對課題知識的解釋同樣應用於SSK本身。以方法而言,這個綱領有其 長處,它打破了以往社會研究只能讚頌科學成就,無法深入剖析的困 局(進化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是正確的,報告完畢!),但是,在 實踐上,這個綱領,尤其是中立與平衡的原則,很快就從一個方便法 門(先不管進化論正確與否,看它如何與其他理論競爭)逾越到認識 論的相對主義(從達爾文看物種是進化的,從教廷看是神創造的,立 場決定認識)到存有論的相對主義(達爾文的世界裡物種是進化的, 教廷的世界裡他們卻是神創造的,立場決定現實)。 「強綱領」發表之初的實作主要以科學家的「利益」(尤其是階 級利益)當做解釋的操作元件,一時出現不少佳作,例如傅教授提到 的Shapin and Schaffer以保守派王黨與激進派清教徒的立場解釋波 義耳與霍布斯對自然哲學的論爭,和麥肯其提出的:十九世紀末統計 學裡尤爾(Yule)的Q和皮爾森的r兩種係數分別代表沒落貴族對公共衛 生、和勃昇的資產階級對優生學兩種興趣。但是,這種把理論與階級 利益直接掛勾的作法很快就受到各方批評為機械、僵硬、邏輯跳躍, 巴斯學派的伍爾加更批評「利益學說」是「新萬靈丹」。但是八十年 代STS主流對批評的反應不是發展出更細緻的綜觀社會脈絡的理論, 而是走向經驗主義,以STS研究者直接觀察的科學家的行為與論域 (discourse)作為分析知識的社會建構的唯一可靠材料,而發展出一 連串所謂的「實驗室研究」和「角色網路研究」,專注於事實與器物 (facts and artifacts)如何為社會建構。例如,麥肯其在他近年來 陸續發表的對洲際飛彈ICBM)導向系統的研究裡,展現了五角大廈和 國家實驗室裡各個科學家、工程師、政府官員、軍官等如何合縱連橫 ,協調他們多元的動機、利益、主張,而得到一個穩定的結果──最 終出現的導向系統。「利益學說」在性別、種族等面向上有持續的著 作出現,可是階級分析大致在八十年代初以來,隨著後現代主義的大 氣候的興起而消失了。 發展到麥肯其的ICBM研究這個地步,社會建構論已經離開STS當 年的批判傳統很遠了。前科技哲學學會(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會長藍登溫那(Langdon Winner)在4S會議上憤怒地指出 ,「角色網路研究」只注意所謂的「相關角色」,而被排除在外的「 非相關角色」根本沒被放在眼裡。麥肯其在五角大廈做田野調查的時 候,正是反ICBM運動的高潮,門外不時有人抗議,為什麼抗議者不在 故事裡?更重要的是,ICBM是大屠殺的滅絕武器啊,有可能遭受屠殺 的億萬普通人民在「角色網路」裡的位置又在哪裡?他們要怎麼參與 這個器物的社會建構?說穿了,社會建構論的科際研究只不過是移植 到科際問題上的資產階級多元民主政治的理論──專注在國會、政府 裡各黨各派的政治菁英如何傾壓折衝,而完全掩蓋了千萬人民被排除 在這個假民主的政治過程外的真相。多元競爭的表象吸引了目光,而 掩飾了壓迫、剝削等矛盾的實質。 當年「強綱領」學者們意氣風發地要打開科技知識的生產這個黑 盒子,好像這是個潘朵拉的寶盒,結果,令人失望地,寶盒打開後並 沒有什麼精靈跑出來,而只是一個無聊的黑窟窿,裝著一些陳腔濫調 。 社會建構論最終走向這種沒有批判力的菁英主義,並不是意外, 在他發展過程裡一天天學院化、專業化、晦澀化裡早有跡象,而它引 為理論基石的相對主義認識論看似民主開放,卻完全沒有能力防止這 種反民主的理論發展。澳洲學者布萊恩疾呼STS應該重尋我們基進的 社運根源,社會建構論之外的,以女性主義者、反種族歧視者、和以 馬克思主義與工團主義的勞工學者為主的批判性STS也一直在各自的 戰場上努力著,連部份當紅社會建構論學者也亟思建立自己與社運的 聯繫。可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歐美社運界及基進思想界,讓社會建 構論失足的這種相對主義認識論與多元主義的政治觀正是當權的統治 思想,光是「聯繫」並不保證克服菁英主義。 -- 正是這實際經驗的世界使他著迷 對於只有哲學本事的人來說 現象學似乎充其量也不過是他們處理這種世界的彆腳嘗試 -- ◆ 地下社會 Underground [bbs.cybervision.org]•[FROM mask.neto.net]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議事學系系主任),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四)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Thu Nov 19 00:00:18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ctu-gate!news.nct ※ 本文轉錄自 [KUAN] 信箱 作者: KUAN.bbs@bbs.cybervision.org 標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四) 時間: Sat Nov 14 11:14:08 1998 發信人: apeiron@underground (伊曼努埃爾),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四) 發信站: Underground BBS (Mon Jun 23 11:21:24 1997) 轉信站: underground 發信人: utopia@dadusan (沒卵王∼梅阮王), 信區: Science 標 題: 【代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四) 發信站: 東海大度山之戀 BBS 站 (Mon May 26 01:01:32 1997) 轉信站: dadusan *索可事件暴露多元主義的霸權* 多元主義的霸權?這看起來好像是個矛盾語,可是當多元主義成 為一個學科的典範、進而成為教條的時候,當多元的假象成為統治體 制掩蓋矛盾的必需品的時候,多元主義者鎮壓異議份子可是一點都不 會溫良恭儉讓。在索可事件爆發以前,哲學上與社會建構論近似的後 現代、後結構、後殖民等多元主義論述在歐美基進學界佔著統治地位 ,古典馬克思主義等異議聲音往往被戴上「集權主義者」的匪諜帽子 ,或是當成「落伍反動」嗤之以鼻。索可事件把後現代權威戳了一個 大洞之後,這些積了幾十年的怨氣一時都吐出來了。在事件後的各左 翼政論雜誌和左翼的聚會裡,到處都可以看到反「後」人士的控訴。 在我就讀的蘭賽勒科技研究所裡,新進學生很快地學會一些禁忌 ,例如,白種異性戀男性禁談階級問題,除非你把它放在性別、種族 、性偏好的後面。在我上的一門討論課堂上,兩位工人階級出身的白 人男學生堅持要做兩個與階級有關的專題:「垃圾焚化爐的設置與階 級的居住地區隔」,和「身為受雇者的科學家的自我定位」。結果一 整個學期下來,他們被激進女性主義者戴上一堆無根無據的大帽子: 沙文主義豬、白人至上論者、反動學術權威、史大林的幫兇、帝國主 義者、實證主義者、特權份子、反同性戀份子、法西斯、、、只差沒 被命令「共匪滾到古巴去」。更糟的是,身為女性主義者的授課教授 也加入討伐的陣容,並不顧他們的作品的品質,給了他們最低分數。 其中一位因此失去了助教職位,回工廠打工去了。而其他謹守「解構 白人男性異性戀體制」的八股教條的學生,和女性與少數族裔,則得 以順利過關。雖然這是一個明顯的迫害案例,同情這兩個學生的老師 ,卻礙於學院裡個別教授的學術自主權,沒辦法出面聲援。 身為教授或女性並不能免於這些侮辱,女性主義者愛普司丁 (Barbara Epstein)在Z雜誌上談到她的經驗。她曾在一次演講裡論證 後結構主義對理性的拒斥雖然有美學上的前衛趣味,卻無助於基進的 社會運動。結果馬上被幾位聽眾譴責為性別主義者、麥卡錫主義者。 另一次她試圖在課堂上與主張性別「自始至終」都是社會建構的學生 辯論,提出生理上的男女差別確實存在,結果學生告到系主任那兒, 譴責她散佈「侮辱性」的言論。 愛普司丁提到,在索可事件後她參與的每個讀書會、討論會上, 參與者正反兩方大致人數相等,雙方的辯論往往熾熱到要動拳頭的地 步,這與我的經驗大致相仿。在我系上首次針對「科學戰爭」的討論 會裡,一位印度女研究生米拉南達(Meera Nanda)以她參與印度人民 科學運動十餘年的經驗主張STS應該徹底批判社會建構論,一位教授 馬上回應,以她身為美國女性長大的經驗,說明建構論與相對主義對 她是一個解放的經驗,米拉南達批判相對主義等於是要壓抑她求解放 的權利。米拉馬上回嘴:「這就怪了,你是教授、我是學生,你有一 切權力可以當掉我,我要怎麼壓抑妳?」 這些事件並不表示STS所有的掌權者都同意或默認相對主義、社 會建構論或多元主義的政治,事實上,從理論泰斗到研究生到社運活 動份子,各個部門與層級都有正反兩方。護衛相對主義的疾呼保衛 STS、對抗保守派,反對的則怒斥對方不思自省還丟人現眼。十月在 德國召開的EASSST與4S聯合年會上,兩方又打成一團。知名學者魯曼 (Niklas Luhman)和貝克(Ulrich Beck)呼籲STS放棄社會建構論,而 許多辯論也圍繞著這個話題。一位參與的研究生說,整個氣氛似乎顯 示出社會建構論的「終結的開始」(beginning of the end)。 即使在馬克思主義的學圈,多元主義、相對主義的霸權也同樣存 在,而且在索可事件前後受到巨大的挑戰。美國馬克思主義圈子裡著 名的後現代主義者包括「社會文本」的詹明信、主張「晚期資本主義 」與「彈性積累」的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等,而最具影響力的理 論傾向之一事瑞司尼克與吳爾夫(Stephen Resnick and Richard Wolff)以「知識與階級」(Knowledge and Class: A Marxian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一書所普及的阿爾度塞的意識型態 對物質世界「反決定」(overdetermination)的概念。美國版的「反 決定」常被解釋成「多元決定」(multiple-determination)──即經 濟、政治、意識型態等諸領域的矛盾互相決定,沒有先後主次之分, 因而階級、性別、種族、、、等等領域的鬥爭互相平行、不能偏重。 這個說法常被思想界主流呼為馬克思主義界最新最好的版本,而後現 代主義者更是時時把「阿爾度塞的多元決定」當成權威掛在嘴邊,反 擊一切贊成歷史唯物論的「教條左派」嫌疑犯。 去年十二月瑞司尼克與吳爾夫主持的「馬克思主義再思」 (Rethinkin Marxism)學刊召開大會,盛況空前,有一千多人參與, 吳爾夫興高采烈地宣佈:「馬克思主義未死,反而日益壯大!」但是 ,兩位大師與哈定(Sandra Harding)、示瓦(Vandana Shiva)、「酷 兒理論」大師巴特勒(Judith Butler)等後結構女性主義風雲人物也 遭到空前慘烈的抨擊。首先,阿爾度塞的頭號助手巴里巴(Etienne Balibar)在「知識與階級」出版十週年討論會上,指出它的兩點看法 :一、「反決定」不是阿爾度塞思想的重心;二、阿爾度塞的「反決 定」不是「多元決定」,而是如佛洛伊德的夢與真實的關係一樣,意 識型態與物質世界相呼應而不是簡單對應的,而物質世界當然是這對 矛盾統一裡的主要方面。美國版的「多元決定論」其實是新萊布尼茲 主義──一種客觀唯心論。 接著,在大會上,哈定、示瓦、巴特勒等人在演講中再度重申他 們對男性中心、西方中心的科學的批判,並且如往常一樣把「教條馬 克思主義」與父權體制和帝國主義等同起來,呼籲以「多元理性」來 取代極權的科學。她們的演講激起了炙熱的辯論,許多人指控她們才 是菁英主義的學術權威。出乎在場人士意料之外地,對他們反擊最厲 害的,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教條左派」──中老年西方白人男性── 而是她們的故事裡應該扮演邊緣英雄的人,來自印度的年輕女性,這 與印度基本教義派的興起和後現代思潮影響下的印度左派的無力有關 。 困窘又無力理解之下,一些大會主辦人很快地下了一個判斷── 有搗蛋份子陰謀顛覆。於是,他們透過人際管道放話給那些印度女學 生,要她們收斂一點,否則小心她們的前途。這是我至今所聽到的, 「科學戰爭」裡最骯髒的一個插曲。 -- 正是這實際經驗的世界使他著迷 對於只有哲學本事的人來說 現象學似乎充其量也不過是他們處理這種世界的彆腳嘗試 -- ◆ 地下社會 Underground [bbs.cybervision.org]•[FROM mask.neto.net] 發信人: KUAN.bbs@bbs.cs.nccu.edu.tw (議事學系系主任),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轉錄][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五) 發信站: 政大貓空行館 (Thu Nov 19 00:00:33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ctu-gate!news.nct ※ 本文轉錄自 [KUAN] 信箱 作者: KUAN.bbs@bbs.cybervision.org 標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五) 時間: Sat Nov 14 11:14:15 1998 發信人: apeiron@underground (伊曼努埃爾), 信區: Philosophy 標 題: [轉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五) 發信站: Underground BBS (Mon Jun 23 11:23:47 1997) 轉信站: underground 發信人: utopia@dadusan (沒卵王∼梅阮王), 信區: Science 標 題: 【代貼】「科學戰爭」的熱鬧與門道(五) 發信站: 東海大度山之戀 BBS 站 (Mon May 26 01:02:16 1997) 轉信站: dadusan *後現代思潮與印度基本教義派* 六十年代以來,印度教的神秘主義一直在西方反對運動文化裡頭 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甘地的和平主義、瑜珈術、東方多神教的丰采等 等被用來對照暴力、緊張、單調的西方文化,印度教的父權思想、種 姓制度等等反動方面倒是從未被提起,反正在英帝國主義和世俗化的 資產階級國大黨的統治下,這些神秘的文化似乎瀕於絕種,只應保存 、不應苛責。因而,八十年代以來以高種姓富農為主力的基本教義派 的興起與日漸升高的對少數回教徒的暴力沒人注意,九0年德里暴動 印度教暴民對錫克教徒的大屠殺也沒惹起多少評論。右派忙著打擊回 教基本教義派,左派則持續著對印度教的好感。 九六年五月大選,基本教義派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 BJP)贏得國會最多數席位,並在數個省分裡執政,這對從資 本主義者到共產黨等所有印度的世俗政治勢力都是一大震撼,如果 BJP繼續贏下去,宗教自由、思想自由、性別平等、廢除種姓等百餘 年來印度社會現代化的成就都即將喪失。很諷刺的是,BJP的政治主 張,很多地方是從西方左翼──尤其是後現代派──以及援引西方左 翼理論的本土「後殖民」學者那邊搬來的:反對一切西方文化侵略( 包括現代科學、墮落的資本主義和無神論的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女 性主義等等)、高舉傳統文化(包括傳統迷信和種姓制度)。雖然沒 有任何一位後現代或後殖民學者會容忍或同意這種近似法西斯的新傳 統主義,但是他們的反帝、反種族主義、反父權等論述裡的散漫之處 ,和他們的相對主義立場,使得BJP 得以隨意拿來搬弄。 舉例來說,BJP決定在它執政的Uttar Pradesh省裡以所謂的「吠 陀數學」(Vedic Mathematics)取代標準中學數學教科書以「弘揚民 族自尊」。「吠陀數學」的課本是由當地的高僧執筆的一系列梵文詩 詞,據說是由古吠陀經典而來,但是根據學者們的考究,不過是近幾 年來的創作,包含一些有助簡單算術的韻文,但是絕不是中學代數的 相等物。於是,在「民族尊嚴」的招牌下,中學生們被剝奪了在現代 社會裡的一項重要求生技能。而從西方STS和各種後殖民論述裡,事 實上可以得出支持「吠陀數學」的結論:在「邊緣」的印度文化運用 弱勢的傳統顛覆了「中心」西方文化霸權強加的科學權威,而以本土 的「民族科學」(ethno-science)來取代,比較「吠陀數學」與西式 中學代數的程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所謂標準是西方科學界的社會建 構,是文化霸權的一部份,應該由邊緣族群來解構。重要的後殖民 STS實踐綱領,例如1986年在馬來西亞的檳城的第三世界科技大會所 發表的題為「面臨危機的現代科學」的宣言,的確是支持這種論述的 。 *理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社會位置* 印度的例子不得不使我們反省到一個(據後現代主義說)已經是 老掉牙的菁英主義問題: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後現代主義者喜歡玩 斷裂逃遁的邊緣顛覆,認為關於真理的論述必然是宰制的,認為科學 與社會理論對現實的探究只能有暫時的停頓點,而不能宣稱掌握現實 ,知識份子的言說與其他階層是同等的,而各種多元論述百花齊放的 美景是最美妙的。沒有人能否認這種自由的景況的確引人,但是,事 實擺明了,在我們這種階級社會裡的知識份子不管喜不喜歡,不管擺 什麼姿態,講話就是比人大聲。西方後現代主義者再自我宣示一百遍 他們的論述只是「有限的視角裡的局部論述」,都沒有用,第三世界 的反動派照樣把它當成美國仙丹拿來為祖宗章法護航。而不管他們知 不知道、同不同意,「社會建構論」者還是成了印度基本教義派迫害 女性、少數宗教信徒、和低階種姓的工具。不理解這點之下,哈定、 巴特勒等人面對印度女學生來勢洶洶的聲討時,只能面面相覷、不知 所措。 索可事件的風波對美國進步思想界是一個及時的當頭棒喝。學術 界人士站在知識特權的地位,如果想為人民服務,最好還是認真去抓 住現實、剖析現實,以製造有助於人們理解、改造社會與自然現實的 理論。科技研究數十年來對科學知識的剖析固然確定地指出,我們對 現實的描繪必定是片面的、帶偏見的、透過重重政治、社會與文化的 媒介的,但是從這個認識裡該得到的結論是:我們應該更有意識地在 知識生產過程中自我批判、互相批判,以製造出力所能及最接近真實 的圖像,而不是放棄這個任務,跟著感覺走。而且,近年來象牙塔世 俗化的趨勢為我們製造了成為非特權的知識生產者的一些條件。 科技研究學者哈京斯(Ian Hackings)在最近的論戰中說:「反抗 暴政與其謊言的人民需要一個真理、一個理性、一個現實、和(在某 些時候)一個科學的理想。讓我們不要忘記,能夠對這種統一體吹毛 求疵是一種奢侈。」換句話說,反抗者需要能夠理直氣壯地說,壓迫 就是壓迫,謊言就是謊言,沒有見仁見智的問題。 在象牙塔還高高在上的時候,未經反省的理論工作者往往自發地 把從塔上看出去的景象看成那「一個現實」。可是隨著近年來歐美工 運的發展和象牙塔的萎縮,西方知識份子獲得愈來愈多真實的以普通 受雇者的身份和其他社會群體共享的視角,這個社會位置的轉移最終 也許會比任何辯論、口角或權謀更有力地結束這場「科學戰爭」。 一些跡象顯示了這個可能性。去年秋天裡美國總工會在紐約市舉 辦了大型的「教學示威」(teach-in)為工運造勢,參與的知名學者除 了一向支持工人的喬姆斯基(Noah Chomsky)等人之外,還包括反馬克 思的實用主義哲學大師理查羅蒂(Richard Rorty)──他的哲學論點 曾被許多「社會建構論」的STS研究引用──和其他後現代派人士。 被索可搞得顏面盡失的「社會文本」編輯安得魯羅斯近作將研究紐約 下東城的成衣與軟體業工人,他並且積極參與組織大紐約地區兼任講 師工會。而「社會文本」的冬季號的專題,正是耶魯工運的回顧報導 ,連索可本人都在近日的文章裡大力推崇。 如果歐美進步學界真能順利總結「科學戰爭」的教訓,找到正確 的、一致的、有行動力的方向,那麼,高舉批判進步的索可陣營,和 自許心胸坦蕩的後現代派,都可以無愧地宣佈勝利。本月二十八日起 在紐約傳統的三天「社會主義學者年會」上,雙方將再次盛大公開交 鋒,我將再度報導最新戰況。 -- 正是這實際經驗的世界使他著迷 對於只有哲學本事的人來說 現象學似乎充其量也不過是他們處理這種世界的彆腳嘗試 -- ◆ 地下社會 Underground [bbs.cybervision.org]•[FROM mask.neto.net]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