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女人的解咒》 時間: Mon Jun 19 10:21:55 2000 ※ [本文轉錄自 bookclub 看板] 發信人: rice.bbs@cef1.cef.org.tw (小米), 看板: bookclub 標 題: 《女人的解咒》 發信站: 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布告欄 (Mon Jun 19 01:39:32 2000) 轉信站: fhl-bbs!news.fhl.net!cef 《女人的解咒》 一、先聲明一下:這是一套叢書系列,由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出版, 另一本(ㄟ…我有的另一本啦!)是《她的神學:港台婦女神學交 流紀實》(1996)。而《女人的解咒》是系列的第一本(1995)。這 個協會的主要工作是: 1. 發展婦女神學 2. 推廣婦女意識 3. 關懷邊緣婦女 4. 爭取婦女權益 5. 關注香港前途 我也不知道她們現在的發展如何了,有人有興趣..也許可以幫忙查 詢一下、當然是用網路啦,方便囉! 還有…這本書的介紹有點突然,原本想介紹的是總會婦女事工出的 那個系列,畢竟是自己人出版的,也早就看過,但因為這本書、無 論篇幅或內容,都是非常酷的一件事--篇幅少、內容棒! 二、《女人的解咒》 『女人的解咒』,這句話意謂了:女人身上有「咒」才需要「解」。 那麼、身為女人,究竟受了什麼「咒」? 「女人禍水」、「女子無才便是德」、「嫁不出去的單身女子肯定有些 問題」……等等的說法,即便今日,仍滲透在空氣中、根植人心地 評論/指摘女人----這就是女人的「咒」、而且還是「咒詛」,這些咒 詛源自哪裡呢?傳統、社會、男人、也來自女人自己。女人想掙脫 『咒詛』的束縛、想『解咒』,就得附上代價、很高的代價!女人 在生活中的解咒,是毫無集體的社會行動可言的。女人的摸索與默 默,是來自愛、良知、也來自勇氣。這些掙扎,就是女人的歷史、 是一頁頁有血有肉的奮鬥歷史!這本《女人的解咒》正是這樣的一 本記載了某些女性生命中獨特經驗、感受和領悟的一本書。以一篇 篇的訪問/故事為其架構,以敘述中的淚、苦、愛、愁為其注入生 命。這不是一本陳述、歸納理論的專書,編者將15則故事分為『婚 姻關係』、『母親心情』、『家庭鏡子』、『抉擇在我』、『身份搜尋』五 個不同的部分,卻在每篇故事、每個部分又都可以找到一些共通處 ----女性、事件/經驗、感受、掙扎、領悟/突破、未來。都不同、卻 也都是相同的一場場生命的角力。 原本只想簡單介紹這本書,薄薄的、handbook大小、不及120頁的 小書,每篇絕不超過2000字。既非專門探討女性主義、也非論及 神學的專門編輯,所以一開始只想把她當成看小品那般、讀書累的 時候的休閒,卻沒想到這一看、就放不下了!也許正是因為她是一 篇篇真實在生命中的搏鬥陳述,卻又不濫情、不哀傷,也並未以任 何一種「勵志小品」的型態跟讀者說什麼,才更顯出特別、真情、 深刻。書的最後、還附上了《跋--解咒:婦女「出埃及」的信仰反 省》,以「出埃及」描述女性的覺醒經驗,不知道足以造成怎樣大 的影響?但對我、卻可以有深刻的體會,也許前陣子在準備少年班 教材過程中,將「出埃及記」仔細地再讀一次,因此感受特別深。 「出埃及記」對我,並不是一本單純技術歷史的書,也許受到批判 學的影響、它是不是真的每件事都發生過而記錄下來的歷史、對於 我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以色列人在出了埃及到迦南美地中間的 記述--他們的曠野經驗,初出埃及的喜悅和信心,遇到困境的埋怨、 後悔、矛盾。他們的每一次大聲吶喊、每一次的不信任上帝,都是 一股強大的張力和挑戰,對以色列人、也對閱讀出埃及的我們! 當許多人或許早已經習慣將第一代出埃及的人無法進入迦南美地視 為是上帝的懲罰時,卻也就不再、也無法去思考到『出埃及』這件 事、並不是一個step的描述,乃是一個不斷進行著的行動。『出埃 及』中的曠野經驗之於以色列人的重要性,便如同『女性覺醒』之 於一個女性,這意謂著:『覺醒』決不會僅僅只是一道關卡、一扇 門,過了關、開了門便是美麗的花園。即便真有這道門的存在,它 也僅僅只可以比擬為「出了埃及領土界線/邊界」罷了。有些女性 正面臨著這道門的開啟與否的抉擇,有些女性正在開門後的路程中 走著,路上時而平順、時而坎坷,時而無懼、時而惶恐,進也不事、 回也不是的窘境。甚至有時還會懷疑:究竟有沒有那個『流奶與蜜 的迦南美地』?究竟有沒有那個『伊甸園』般的彼岸?這種懷疑可 能會是一種存在的危機,但又是怎樣的力量支撐這些人走下去?是 愛、是責任! 是因為愛,以致無法對於受苦/受壓迫的女性的視而不見;是因為 責任、更無法僅僅述說一種理論,打破既有的一切(特別是受苦 / 受 壓迫者),而無視對方將要面對的處境、困境、難題。是因為愛和 責任,便無法將自己所做的以為是一種「幫助 / help」的動作,乃 必須是「同在 / be with」的動作。也正因為這個動作,必須付上更 多的代價:時間、精神、掏空、Be with。更清楚地說、真真實實地 是『虛己』的動作。 『虛己』、這不正是基督教用語嗎?怎麼會在女性 issues 這裡出 現、用在這裡呢?是、這『虛己』正是那個『虛己』、我們熟悉的 語言,熟悉到可能我們已無法瞭解到其真正意涵的熟悉。如同見面 時的「甲飽沒?」般地熟悉,卻忘了在過去的年代裡、「甲飽沒?」 之中所蘊含的真正關心、以及關心之中所帶有的那種哀淒和無奈。 『虛己』一與絕不是一種足以誇耀的動作/功績,而是一條艱難之 路的啟程。會有多艱難?便是在一次次站在受苦/受壓迫者面前時, 打從見到、接觸、協談 / 對話、乃至於(明顯的)覺醒和重建, 都僅僅是「be with」(也只能是如此),而不能以任何自身的經驗套 入別人經驗的意圖和焦急。經驗、女性經驗固然是重要、是無法取 代,但這不代表真正懂得『生命經驗都是寶貴』的真意!女性(其 實或許可以說每個人)自身的經驗的確可以讓一個人有智慧方面的 成長,但這不會一定是屬於別人需要的智慧。有些人看到受苦的人 的時候,想提供些許的幫助,然後便是不斷的模式和聲音再重演著 ----『聽我的準沒錯!』、『看吧,我不是跟你說….』,態度是很積極、 但卻不一定必要、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必要?! 然後、從這裡,我好像才比較能找到「女性主義與基督信仰」並行、 而不致造成人格分裂的可能性…..請原諒我只能說是一種可能性, 我向來就不認為有什麼一定得怎麼走、怎麼做的事情,也算是「善 變」吧?!這個性格大約是從以前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來的:永遠對 自己做出來的東西要持著懷疑,而且不必然可以有百分百的重複 性,頂多可說是統計上的多數罷了。女性議題上、信仰上究竟能不 能用這個方式,我無法回答。如同這本書中的15則故事,我們以 為都不一樣、但也可以說是一樣。硬要說一樣…卻也不見得是這麼 回事,因為發生在不同人身上、發生在不同的情境和面對的問題當 中。 『求上帝的憐憫和幫助』,這或許是在這本書介紹的最後想再跟大 家簡單分享一個心情吧! 平安,我親愛的伙伴們!:)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