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 時間: Sat Jun 17 00:06:00 2000 ※ [本文轉錄自 bookclub 看板] 發信人: rice.bbs@cef1.cef.org.tw (小米), 看板: bookclub 標 題: 《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 發信站: 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布告欄 (Fri Jun 16 23:49:49 2000) 轉信站: fhl-bbs!news.fhl.net!cef 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 伊絲貝塔•愛婷爵(Elzbieta Ettinger)著,蘇友貞譯 麥田出版,1997(NT.190) 《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一書於1995年在美國出版,描寫的 女哲學家是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而她的情人則是鼎鼎 大名的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這本書出版後曾經引 起一些激烈的爭論、就如同西蒙波娃傳記出版時的風波、作傳者 在傳記中所刻畫的西蒙波娃,竟完全違背了她自身所提倡的女性 主義中的每一項規則。西蒙波娃和沙特的關係中,她是如此地臣 服於男性威權下的小女人,也因此一生奉行女性主義如聖旨的人 士,在失望心碎之餘開始攻擊作傳者的多事。《女哲學家與她的情 人》出版後的爭論也大約是這種模式----鄂蘭、這位以撻伐反猶太 主義為其思想精髓的鄂蘭,竟為了「私情」,而盲目地護衛著有納 粹牽連的海德格--這本書的出版簡直污衊了鄂蘭的清名、也污染 了她在倫理和道德學說上的建樹!麥田出版的譯本中,除了作者 的前言和譯者的序外,還包括了一篇孫康宜寫的『從女性覺醒看 女思想家漢娜•鄂蘭』的序,以及康正果所寫的序--『哲人間的 是非和私情』,寫的是關於海德格的道德問題。 可能在不少人心中,海德格是一個與哲學、思想家或神學連 接上的人,這樣的一本書用了另一種方式帶出了海德格,我直接 聯想到的、是之前的「人間四月天」一劇。即便徐志摩與陸小曼 的婚姻多少也頗受人非議,但總還是會因為『愛眉小札』等書中、 倆人的濃情蜜意、兩情繾綣,而更顯出徐志摩的浪漫和詩意。詩 人嘛、總是比較浪漫多情的囉!好像無形當中、已然認可了徐志 摩的種種行為,我還記得過去中學時的國文老師說到這一段歷史 的時候,好像總還會對於梁啟超的證婚頗有微詞哩。轉回來看海 德格吧,他的哲學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縱使他在當時曾經因為親 納粹的行為遭受攻擊、還有因為對海德格有關尼采的系列演講批 評外,好像也無損他在哲學界的地位。不過、就像前面提到的, 這本書出版後所引起的種種反彈,似乎無形中說明一件事、就是 人們似乎對於『婚姻』或『感情』問題上的道德衡量是與其成就 成正相關的----一個那麼「偉大」的思想家、怎麼會跟緋聞扯上關 係呢?!這會兒卻發現、不僅扯上關係,這段愛戀情愁還延續了 半個世紀之久!這本書、不論對鄂蘭或海德格的支持者來說,都 是一本打擊、醜化他們形象的書。跟大家分享這本書的第一個想 法、便是期望透過這本書的閱讀,大家能能更加地「人性化」。「人 性化」意味著更多的思考人的本質,人的愛慾、情慾,以及一切 的情緒;不再把任何人美化、即便那是自己最喜歡的XX家,都 不會因為被套上了什麼封號而變得神聖一些些。還記得我們的第 一次聚會中(林姐和我們一起的那次),林姐分享了一句話:『想 要讀女性的書、首先就要把那些官式的稱謂和一般的想法先拋 開。』這本書不一定要歸入女性範疇的書,不過、讀它的心情應 該是一樣的。但也必須承認、若有一個先入為主、對鄂蘭或海德 格印象很好的觀念,再來讀這本書會更有趣!:) 《女哲學家與她的情人》一書出版後所引起的轟動,除了主要是 因為提到鄂蘭這位出名的哲學家和哲學大師海德格外,是因為又 重新喚起美國人的「反海德格情緒」,因為海德格曾經因為被視為 靠攏納粹的反猶份子,後來人們已經漸漸淡忘。但這本書又挑起 了這股情緒,更令人訝異的是:他的情人鄂蘭是一位猶太人!不 過、想跟大家介紹這本書,是希望藉由這類型的書籍來看一位女 性的心態轉變和成長,如何藉複雜的戀情恩怨開闢出一條嶄新的 人生道路。對鄂蘭來說,愛情和聰明與否無關,愛情是一個「存 在」的問題,因為一個人只有為真正的愛情獻身,無條件去愛才 算是真正地「存在」。愛情,使鄂蘭看到瞬間的永恆,使她體驗到 存在的此時此刻。但她和海德格的感情終究是婚外情、是師生戀, 在當時保守的德國是不容許存在的,也因此、鄂蘭在這段感情中 又添加了幾分的焦慮。後來的鄂蘭雖然轉至雅斯培門下,但她始 終無法忘記她的「愛」,遠離情人的鄂蘭深深感受到心底的空虛和 匱乏,體驗到一種「存在」的危機。但在一個偶然的閱讀當中改 變了鄂蘭的一生,不僅促成她的學術成就、更讓她得以在多年後 是以一種成熟、積極的態度,延續著她對海德格的愛意。存在這 當中的仍是愛,是愛的力量讓鄂蘭不顧一切為海德格的平反努力。 如果說從前他們的愛是一種愛慾狂戀,那後來的愛更像是一種無 條件的給予;是一種超越式的接納和奉獻。 究竟是哪一個閱讀改變了鄂蘭呢?是一位和歌德同時代的沙龍女 主人--范哈根(Rahel Varnhagen)。鄂蘭在她的書信中看到一面鏡 子:同樣的深情、同樣的極端敏感而脆弱、同樣遇到婚外情的困 擾和傷害,同樣也是猶太人。鄂蘭真正體會到的是:『受苦可以豐 富一個人的生命經驗。』她甚至慶幸自己在年輕時所受的苦,因 為這些受苦的報償使人更加成熟地體驗到生命的基本悲劇性。鄂 蘭更將這樣的悲劇轉為客觀的品味人生,把消極轉為積極,並將 范哈根的書信整理成一本傳記《范哈根--一個猶太女子的一生》, 這本書近來成為女性主義者熱中的讀物之一,她的確幫助鄂蘭達 到了自我覺醒,更真正改變她原本消極的性格。 當然這本書的可看性,絕非只在鄂蘭一個人的覺醒。書中還描述 了鄂蘭後來的先生布魯歇爾(Heinrich Bluecher)和海德格的妻子 愛菲德(Elfriede Petri)。別以為布魯歇爾不知道鄂蘭對海德格的 感情,他不僅知道、還是幫助鄂蘭真正踏出幫助海德格那一步的 人哩!鄂蘭仍舊愛海德格,但布魯歇爾才是她真正的避風港和安 全感。而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裡呢?作者將之歸因於布魯歇爾同 樣是海德格哲學的傾心者而鼓勵鄂蘭應該真正地將海德格從反他 的情緒中帶出來,在孫康宜的序當中提到鄂蘭的愛所扮演的救贖 功能、感動了他的丈夫,因而無形中也詮釋了一種特殊之愛。但 布魯歇爾對鄂蘭、或鄂蘭對布魯歇爾的信任,也許才是真正的原 因吧!信任、是任何真誠結合的基礎,只有真正的信任、才能有 真正的無所懼怕! 而海德格的妻子愛菲德也是書中值得重視的人,說值得重視、是 因為她的特別。基本上在鄂蘭的心中,海德格之所以親納粹,完 全要怪罪於愛菲德,認為她是個邪惡的人。當然、只看鄂蘭對愛 菲德單方面的評論是不太公平的,也許是受到漢語出的那本《海 德格爾與神學》的序當中所提到的海德格的妻子,對她有一個比 較早的印象是在於他們兩人一起在信仰上的掙扎、轉變,總覺得 能這樣反思自己信仰和面對挑戰的人,勢必是很特別的人。而書 中也提到她的獨立、活力和豐富,有興趣的人可以參看書第八章 的部分。 最後提一個人--雅斯培,我欣賞他的、是他從未對鄂蘭提起海德 格的一些惡行--出賣朋友,他的沈默相信了海德格應該還有鄂蘭 這樣的朋友。海德格 vs 雅斯培,他們兩個自己的事,無關乎鄂 蘭 vs 海德格。這在現在這個社會、有人會因為別人的小小不認 同其想法而想盡辦法扯其後腿的情形,實在不能比較。也因此、 更顯出雅斯培對於朋友的感情,雖然他並不認同海德格的一些行 徑,卻不會將海德格的路完全封鎖。 基本上、這本書有個小小的缺點:每個 chapter 並沒有標題,也 許原文中就已經沒有了、也許是不知道該怎麼定標題吧!?如果 這樣、不知道是不是沒標題反而好一點呢?我也不曉得,因為這 個部分是我在讀這本書時的困擾啦!這個email純粹是做這本書 的介紹,所以幾乎不寫我的心得感想。而、更期待的是:大家可 以在看完後分享給大家,聽聽不同人的想法、以及這本書對每個 人不同的改變和獲得。另外,再推薦一本書,是我今天買的(… 又當敗家子了,真糟糕!)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女書2000才出版的。我是滿推薦這本的, 因為她分別探討了女性的歷史、文字、文學…,每一個段落/部分 都有一些問題幫助自己思考,最後還附上可延伸閱讀的讀本。大 家或許可以這一本為閱讀的進度,希望有幫助!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