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淺談女性主義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時間: Thu Jan 27 23:57:01 2000 ※ [本文轉錄自 training 看板] 發信人: slipper.bbs@cef1.cef.org.tw (師大 嗚呼哀哉), 看板: training 標 題: 淺談女性主義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發信站: 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布告欄 (Thu Jan 13 00:10:01 2000) 轉信站: fhl-bbs!news.fhl.net!cef 在一般辭典對「女性主義」(feminism)一詞的定義中即暗示著其本質 上乃為一門極富實踐性導向的學術研究,故援引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以 求建構出較穩固的論述基礎,將更實質上助益於強化女性主義者在落實理 論於社會運動時之正當性與主體性。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論中,所要處理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試圖推論社會現 象的可能成因並其間的因果相關機制(Giddens,1993,黃毅志譯)。因此 在應用上,女性主義者可以就其所觀察到的父權壓迫現象及其可能推測原 因提出種種對應性的運動策略。要注意的是,大凡社會科學研究所得的結 論雖因諸般因素(包括難於客觀觀察、設計適當實驗等等)而較難具備同 等於自然科學「定律」(law) 般的確定性地位,但隨著晚近社會學研究方 法的技術性提升(例如電腦統計軟體的輔助),它們仍然深刻影響著一般 輿論於某特定社會議題的既定觀點,並從中塑造了在大眾常識印象中的權 威性專業地位。 而在一般社會科學研究者在進行社會現象的檢視時,觀察樣本的「代 表性」,是一個決定能否提升其研究結論解釋效度的重要因素。傳統上學 者為避免「代表性不足」的指控而屢屢訴諸以大量證驗性統計資料的「量 性」研究作法,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現代已遭到來自「質性」分析強而有力 的深度挑戰。 由於傳統『代表性』在知識論上佔據的優勢位置,經常輕易 地被轉化為本體論的固定性內涵描述,此數據比例的權威甚至常 常進一步定位並規範了被研究的主體;而代表性原本僅是在特定 角度和特定時間點上的觀察,但經過被放大成『必然性本質』之 後,勢將忽視群體裡存有的個別差異以及其可能衍生的創造力及 動態發展。」(何春蕤,民88:2) 由於女性主義和婦女運動之間存在的特殊相互整合性,後者也往往進 一步地影響、指導了前者的研究關心取向。如果正確的解釋存在於父權社 會的性別壓迫現象並非是這些女性主義者所最急切於解決的課題,那麼思 考如何在「質性研究」的方法下繼續更加突顯出高度異質性的女性邊緣生 態,以及她們所遭遇的壓迫現象,以扭轉歷來主流的「代表性」掛帥迷思 也許是一個可以被眾多女性主義流派彼此揚棄成見而共同指向的遠景。 面對強制性道德式微、單一價值社會也勢將走向分崩離析、擁抱多元 主義的未來,女性主義理論與運動於此時空脈絡下是否能獲得再一次蛻變 的契機?抑或也終將隨著虛無主義的滲透同樣地走向了窮途末路?站在對 人類總體的關懷角度,我個人極其期待著女性主義者透過社會實踐的方式 將那已被扭曲過的女性形象重新建構起來,擺脫人為桎梏、還以女性本來 的自由面貌。惟有建立在這樣一個高度平等的新基礎之上,進一步的兩性 價值探討與分工才顯得有意義。而第一步,讓我們還是從已有的方法論基 礎中找到著力點開始。 參考資料 何春蕤(民88):非關個人──性(工作)的專業化。行政院國科會人文 處小型學術研討會論文。未出版。 Anthony Giddens,張家銘等譯(民86):社會學(下)。台北,唐山, 302-303。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