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Ethics
標題: [轉錄][新書介紹] 互補論倫理學 -- 倫理學的理論系統釐清
時間: Sun Jan  3 16:54:16 1999

※ [本文轉錄自 philosophy 看板]

發信人: ycheng@sinica.edu.tw,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新書介紹] 互補論倫理學 -- 倫理學的理論系統釐清
發信站: Computing Center, Academia Sinica (Sun Jan  3 15:19:04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spring!ctu-gate!news.nctu!

互補論倫理學 -- 倫理學的理論系統釐清

作者 鄭正博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麗文文化發行.

一分鐘快讀

作「秀」吃「派」,表面上用的都是漢字,但如果不懂得它們都是英文系統
的音譯字,只有單從中文系統去解釋「秀」與「派」的意義,有辦法理解所
謂「作秀」與「吃派」嗎?倫理學中同樣充滿諸如此類理論系統混淆的狀
態,亟待我們設法加以釐清。

我們的認知不知不覺混淆了感性與理性系統,而這是照成倫理學爭議的「元
兇」。兩著差異猶如站在鐵軌上,感性告訴我們軌距是近寬遠窄的,枕木是
依序逐漸縮小的﹔而理性則猶如提高觀察的高度,從天空鳥瞰,而發現鐵軌
是平行的,枕木是長短相等的。哪一種是唯一正確的觀察呢?如果人類沒有
機會鳥瞰鐵軌,卻有人告訴你鐵軌是平行的,你信還是不信?

左眼或右眼,視網膜上的印象都是平面的,兩眼印象的適當差異卻可以在腦
部組合成立體感﹔立體感顯然是「虛構的」,但虛構的印象卻可能形成最合
乎我們「事後」判斷的客觀事實,所以感性與理性因「互斥」所形成「互補
」,讓我們「寄希望」於互補的反應「不可言說」的事實本身。

「人」可以看成是由皮膚包封起來的有限空間存在,但皮膚有那麼重要嗎?
如果以「場論」看人,從影響力「場」看人的存在,會不會更有助於解決倫
理學上的許多爭議呢?本書歡迎與您共同朝這個方向去思考。


目錄

序

第一章 導言 -- 倫理學就是「人」的倫理學

一. 倫理學須懂得以「場論」看「人」
二. 「人類的」倫理學
三. 影像之外要想到還有(攝影師的)鏡頭
四. 釐清與輔導
五. 中國\臺灣的與女性的

第二章 待「釐清」的倫理學

一. 道德問題不應該只有單獨一個面相
二. 先要打破「終極善」的迷思
三. 以兩耳兩眼形成「立體感」來隱喻
四. 善與道德 -- 從善行的「複製」想起
五. 倫理學史上一再重複的對立

第三章 善的對等性與互補性

一. 玻爾的互補論
二. 相對原理
三. 以「人」為前提的「經濟原則」
四. 二象互補論
五. 互補 互斥與互為消長
六. 互補論值得再加以強調的特性

第四章 論理學「也」是社會科學

一. 為什麼倫理學必須「也」是社會科學
二. 從經濟學上的「組成的謬誤」談道德
三. 道德手段「也」是社會運作中合乎「經濟」的工具之一

第五章 個體倫理學的心理性道德語言

一. 情緒論的解釋
二. 道德述句的啟發性意義
三. 行善時的心理需要採用「啟發性語言」
四. 倫理語言的中西差異

第六章 道德與世界圖像(一)

一. 感性的認知與理性的認知
二. 理想的與非理想的世界圖像
三. 幸福並非只能有一種面貌
四. 初級團體型與次級團體型的世界圖像

第七章 道德與世界圖像(二)

一. 兩種社會的「不可通約性」
二. 平等是次級團體世界圖像的產物
三. 初級團體型道德重視情感連帶
四. 西方倫理學特性的解讀
五. 羅爾斯與理想的世界圖像
六. 不理想的世界圖像與無理想的世界圖像

第八章 道德只是「我」的事嗎 ?

一. 為什麼我應該有道德 ?
二. 類比於抽象原則的謬誤
三. 從「我」研究的效應
四. 道德不只是「我」的事

第九章 道德行為的贈與性與反誘因性

一. 鮑爾丁與「贈與經濟學」
二. 道德行為的贈與性
三. 道德行為的反誘因性
四. 從個體(微觀)的角度看道德的反誘因性
五. 從總體(宏觀)的角度看道德的反誘因性
六. 結語

第十章 怎樣解讀「實然」與「應然」問題
          -- 理論系統釐清法的運用

一. 瑟爾認為「實然」可以推論出「應然」
二. 制度與契約能產生義務嗎 ?
三. 從「兩難困境」談起
四. 重點是理論系統的釐清

第十一章 理性與道德

一. 道德沒什麼理由可講嗎 ?
二. 理性的區隔化
三. 真實的與無法真實的解消
四. 韋伯意義下的理性化與互補問題
五. 結語 -- 理性還能說些什麼

第十二章 公正與道德

一. 公正的意義與傳統
二. 公正的微觀面與宏觀面
三. 公正做為個體的道德本已「不公正」
四. 從簡化的例子看角色的衝突與公正
五. 道德可以有什麼報酬 ?
六. 道德理論的「雙焦點」與不可忽略的「人」

第十三章 人人為自己

一. 人人為自己
二. 自私的人沒有愛自己的能力嗎 ?
三. 自私的人恨自己嗎 ?
四. 「場論」是比較合適的解釋
五. 讓利己主義得到一慣性的解釋

第十四章 人格的場論研究

一. 自不自私如何分別 ?
二. 人的範圍到底有多大 ?
三. 心理學上的「人格」
四. 高斯亭的機體論
五. 安吉爾的生命氛圍
六. 史墨茲的場論
七. 怎樣以「場論」看人

第十五章 從經濟學談馬斯洛的「需要階層論」

一. 馬斯洛的「需要階層論」
二. 麥肯齊等對馬斯洛的批評
三. 對麥肯齊評論的補充與澄清
四. 經濟學理論上的限制
五. 兩種道德類型 -- 經濟人與英雄人物
六. 動機的動態性結構

第十六章 結論 -- 愛的三個向度

一. 愛與認知系統的釐清
二. 腦的演化與愛的向度之幾何式表達
三. 第一層次的愛
四. 第二層次的愛
五. 第三層次的愛
六. 從第三層次的愛來理解「心理我」

附錄一 愛的分析
附錄二 從「克己復禮」到「為仁由己」
附錄三 從「第六倫」談公正原則
附錄四 中國人為什麼重「情」
附錄五 「重情族」不果斷也不生氣
附錄六 有動機有怎樣 ? -- 從兩套文化設計談中國現代化的觀念
附錄七 現代社會必須依據公正原則
附錄八 從兩套文化設計 -- 談傅偉勳教授的五對倫理學名詞
附錄九 給儒學現代化一個「現代的詮釋」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