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choisen@bbs.ee.ntu.edu.tw (choisen),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生命意義追問的語言分析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BBS (Sat Aug 29 16:22:45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spring!ctu-gate!n



我也正被這個問題困擾,我試著就哲學上的討論來看這個問題,
與大家一同分享.討論



生命意義的追問常令人覺得困擾,甚至有的哲學家認為這是所有問題中最迫切的問題 。而
不同的哲學家常使用不同的字詞來追問這個問題,例如:貝爾追問的是" 生命的目的是什
麼?"  ,托爾斯泰(Leo Tolstoy) 以及泰勒 追問"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尼蓋爾
(Thomas Nagel)追問" 什麼使得生命不荒謬?"

  然而,這些問題是否都是相同的?若是我們不確定這些問題相同的話,則對於這些問題
的回答所產生的爭論有可能都只是莫須有的。因此,在討論這些哲學家的回答之前,首當
其要的是要對於這些問題加以分析。本文即在於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問加以分析,並且進一步
討論貝爾、泰勒、尼蓋爾他們所回答的是什麼問題?以及這些回答是否真正地解答了對於
生命意義的追問。

首先,當追問" 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這個問題真正在問什麼呢?一些哲學家,包括貝
爾、泰勒、與費柏格(Joel Feinberg)都曾對這個問題加以分析。我認為其中以費柏格的
分析較具說服力,因為他的分析除了能包含貝爾與托爾斯泰的說法之外,還能涵蓋其他重
要的分析,因此本文採用他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

費柏格認為生命意義的追問包括了兩個可能模糊的字詞,一個是" 生命",另一個是" 意
義" 。這兩個字詞各自包括了一些不同的含意,他認為這個問句中的" 生命"有兩種含意
,一種是指" 各個不同個體的生命" ,例如:" 張三的生命意義是什麼?" 、" 拿破崙的
生命意義是什麼?" 等;另一種含意是指" 普遍意義下的生命"。而費柏格認為第一種含
意只是常識性的看法,例如︰有時我們會說某人的生命有意義,或者某人的生命比他人有
意義。但是,這並非是生命意義的追問中所指的生命,因為即使提出問題的人,他所過的
生活是在常識下被認為是很幸福的生命,他仍然想知道他的生命是否有任何的意義,例如
︰托爾斯泰就是享受了幸福的家庭、好的名聲、財富,但是仍然追問這個問題 。因此,
生命意義的追問之中的" 生命" 所指的是普遍意義下的生命,也就是任何的生命。

費柏格認為,生命意義的追問之中,另一個關鍵性的模糊字詞" 意義",在不同的脈絡之
下,它至少可能有五種不同的含意。第一種是指一些我們使用的習俗(convention)所賦
予記號與符號(signs and symbols)的意義,例如︰各種字詞、句子、音樂標記、數學
符號、電話號碼等。然而這種 " 意義" 並非是生命意義的追問之中的" 意義"
,因為在我們的自然語言的習俗用法當中,並不像提供" 狗" 的意思那樣地明確提供"
普遍意義下的生命" 的意義。

而第二種" 意義" 的意思是指" 說話者心中的意圖" ,這不是由習俗的用法來賦予意義的
。例如︰張三指著天空說" 綠色" ,但是他真正是以" 綠色" 這個字詞來代表" 藍色"
。然而,這種意思的" 意義" 也不是生命意義的追問之中的意義,因為,若生命的意義只
是說話者心中的意圖,則生命的意義可以是任何說話者心中意圖的對象。 但是當我任意
選擇一個對象來作為生命的意義時,例如︰我意圖生命的意義是空氣時,這個答案顯得很
可笑,明顯地,這表示了生命的意義不能只是我們心中任意去意圖的對象。

第三種" 意義" 是指一些自然符號(nature signs)的意義,例如︰石蕊試紙變紅表示酸
性,溫度計的指數下降表示天氣要變冷等,它們的意義並非建立在習俗或意圖上,而是建
立在規律的因果關係上。這並非生命意義追問之中的意義,因為在第三種" 意義"
的意思下,地球上存在著具有智慧的人類,這表示了地球上具有某種特定種類的空氣作為
因果關連的原因,這也表示了也許哪一天人類會登陸太陽系的其他星球。但是,這顯然並非
我們所要追問的生命意義。

第四種" 意義" 是指美學之中,一個藝術作品的" 意義" ,這種意義具有爭議性,它有可
能只是創作者心中的意圖,或是習俗所賦予的意義。費柏格主張藝術作品的意義是指,我
們指稱作品當中的某些內在特性,這些將我們吸引、使我們欣賞的特性,賦予我們意義,
並且給予我們特定的價值與優點。而這種意思下的" 意義" 有可能是生命意義的追問之中
的意義,因為有很多藝術家也將生命看作是藝術品來創作。在這種情況下,追問生命的意
義無異於追問生命這個藝術品的意義,這也使得生命意義的追問面臨美學上各種價值的歧
異性,因此很難有一個不具爭議性的答案。

第五種" 意義" 是指行為者的目的,我們將行為者的行為的目的作為行為的意義,這使得
他的行為並非只是偶然的、無意識的,而費柏格認為,這是生命意義追問之中的" 意義"
的主要含意 。在這個意思下的" 意義" ,可以再進一步被區分,一個是指在行動中行為
者的目的;另一個是指一個東西被創造出來的目的.若一個東西沒有創造者來創造它,則
這個東西是沒有所謂的意義的。

若將這種區分用在生命意義的追問上,則前者是指在生命中的各種活動的目的,在這個含
意上,生命意義的追問較不令人困惑,因為我只須以自己對於生命的各種期待、慾望來回
答即可。但是,費柏格認為,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問卻很少只是求助於自身的目標就能夠解
決。而在生命意義的追問另一種意義的含意下,它是指生命本身的目的,也就是將生命視
為是某種有意識的存有者的創造物,費柏格認為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必且只有神學才
能提供答案。

同樣地,托爾斯泰與貝爾也提到了類似的區分。托爾斯泰認為,對生命意義的追問,是追
問" 有限的生命中的無限的意義是什麼?" 也就是追尋一個不被人所遭遇的苦難、貧乏、
死亡所毀損的無限的答案。而他以前都去尋找有限的答案,因此都無法找到解答。托爾斯
泰所主張的" 有限的生命中的有限的意義是什麼?",相同於費柏格主張的生命中的各種
活動的目的,因為生命中的各種活動的目的都會在長久悠遠的時空中消逝。同樣地,生命
中的各種有限的意義其實也是生命中各種活動的目的。


而托爾斯泰另外所主張的" 追問有限的生命中的無限的意義是什麼?" ,這並不完全相似
於費柏格所主張的"追問生命本身的目的是什麼?",因為對於費柏格所主張的問題的回答
並不限於無限意義的回答,除了可以將生命視為是某種有意識的永恆存有者的創造物之外
,我們也可以設想,這個有意識的存有者也有可能只是一個可能世界中的瘋狂科學家,他
在實驗室中的惡作劇產生了各種生命。同時也可以設想並沒有一個創造者來創造生命,生
命不是被創造物,因此,生命本身沒有目的,生命只是偶然。

貝爾對於" 生命的目的是什麼?" 的追問,也依照"目的" 的不同意義來分析。他認為"
目的" 這個詞具有兩種不同的意思,第一種意思是用在關於人或是人的行為上,例如:跑
步的目的。而第二種意思是用在關於東西上,例如:汽車的目的。對於" 生命的目的"
的追問,在" 目的" 第一種意思下可以被理解為對於" 生命中的各種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 的追問。在第二種意思下,問題轉為" 生命本身的目的是什麼?" 。  而費柏格對於生
命目的的區分與貝爾是完全相同的。

至此,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問的分析,可以獲得初步的結論,生命意義的追問有可能是追問"
生命本身的目的是什麼?" ,或是追問 " 生命中的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或者是 "
追問生命這個藝術品的意義是什麼?"。然而,貝爾與泰勒所追問的是何者呢?並且進一
步來看,貝爾與泰勒所追問的問題是否是這個問題真正的追問呢?我先討論貝爾與泰勒所
追問的是什麼。

貝爾探討生命意義的追問的策略是,先區分如前所述的兩種目的,第一個是行為的目的,
第二個是被創造物的目的。貝爾探討" 生命的目的的追問" 在第一個意思下,是否接受科
學的觀念會使得人的生命失去目的(貝爾提到大多數人認為接受科學的觀念會使得生命失
去目的與意義)?貝爾認為在這個意思下,接受科學的觀念並不會使我們失去生命的目的
,反而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它們。

隨後,貝爾探討了在" 目的" 的第二種意義下,基督教提出" 生命的目的的追問"
的答案是否是合理的?貝爾認為基督教教義中不易解釋的問題將使得這個回答成為不明確
。而在基督教教義的這些問題以及科學對於宗教的懷疑之下,不相信有死後生命的人,只
能在" 接受現世生命無意義" 以及 " 放棄現世生命不值得活" 的兩個想法之中選擇其一
。貝爾提出一個論證來主張後者,因此,一個懷疑有死後生命的人,仍可在現世生命中找
到目的,那就是第一種意義下的" 生命的目的" 。  由此來看,貝爾回答的是" 生命中的
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

而泰勒對生命意義的回答是什麼呢?他從" 無意義"(meaninglessness)的觀念來分析這
個問題,也就是他尋找一個能夠象徵" 無意義" 的圖像,再試圖從中尋找使得我們認為這
個圖像是無意義的要素,而這個要素也同時能夠暗示了什麼是有意義的。泰勒所找到的要
素是" 未完成任何事物" 。泰勒再從這裡,進一步比較真實的生命與這個圖像是否相同;
若是二者相同,則這個無意義的要素也透顯了什麼使得真實生命有意義。

泰勒提出兩種方式可能可以使得真實生命有意義,第一個方式是完成某些目標,但這有可
能使得薛西弗斯陷入無止盡的煉獄,他主張,假設薛西弗斯完成了他的美麗宮殿,然後呢
?緊接著只有永無止盡地凝視他的作品,他可以永久地休息。泰勒認為這呈現了一個無限
厭煩的圖像,一個永遠缺乏活動的煉獄。這一點都不是救贖,而是一種懲罰。因此,泰勒
認為真正同樣可以使得真實的生命有意義的方式,是第二種方式,生命的意義也就在於我
們的意志(wills)或意願,也就是在我們的作為中所發現的深層興趣(deep
interest)。這就像是薛西弗斯被注入想推石頭的衝動一般,雖然這只是一個注入在我們
的血脈中的一個慾望,沒有任何的理由可以在其中被發現,但這卻是一個意義。這就是泰
勒主張的生命意義。 明顯地,這不是回答生命本身的目的是什麼,而是回答生命中的活
動的目的是什麼,泰勒的答案就是我想作這些活動。

因此,貝爾與泰勒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問的回答,都是回答" 生命中的活動的目的是什麼?"
,然而,這樣的回答是否真正的回答了生命意義的追問?也就是我們是否能對這種回答滿
意?若這個回答真正能回答這個問題,則在獲得了這個答案之後,我們對於這個問題將不
再有疑惑。

然而,在得到貝爾與泰勒所謂的第一種意思下的" 生命活動的目的" 之後,我們仍然可以
繼續追問," 為什麼?嗯,然後呢?" (Why? Well , and then?),例如,某個人每天
跑步的目的是為了健康,但是身體的健康又是為了什麼呢?若是回答身體健康能使我們好
好活著,則我們能可繼續追問好好活著又是為了什麼?似乎這又回到了最初的疑問" 生命
的目的是什麼?" 。因此,這樣的回答並無法令人滿意。也就是說,生命意義的追問
其實是追問生命本身的意義,在這個問題下,有可能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有某個無
限的創造者的目的;或得到一個否定的答案,生命本身只是偶然,沒有目的。


當然貝爾的進路也清楚的指出了,他並不尋找這種無限的、完美的目的(因為他著重於現
世世界中的有限目的)。關於這種無限地意義的探求的問題,若探求的人不相信死後生命
,則只有兩個出路,不是相信現世生命是無意義,就是相信現世生命值得活。而貝爾不相
信死後生命,因此他選擇了主張生命值得活,並且去證成它。這也支持了托爾思泰的主張
,追問" 有限的生命中的無限的意義是什麼?" 只能在信仰中尋得解答。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