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Ethics 標題: [轉錄][轉錄]【福音與同志文化的關係】 時間: Wed Dec 23 00:41:23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think 看板]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rethink 標題: [轉錄]【福音與同志文化的關係】 時間: Fri Oct 30 16:20:27 1998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發信人: Elias.bbs@aidebbs.edu.tw (% 美少年),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福音與同志文化的關係】 發信站: 臺灣學術網路 BBS 實驗站 (Fri Oct 30 01:23:09 1998)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bbs.ee.ntu!freebs 【福音與同志文化的關係】 Elias 「福音與文化」( gospel and culture )的問題是基督教教會 歷史中恆存的問題,特別是在第三世界(尤其是亞洲與非洲)它 更成為一個最棘手的問題,因為它牽涉到「基督徒認同」 ( Christian identity )和「本地文化認同」( local cultural identity )的衝突與調和。 一、福音和文化的定義: (1)「福音」意指〝 the unprejudiced grace and salvific action of God which are embodied in the life and ministry of Jesus Christ and continuously rehearsed in the mission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through her participatory witness in the world under the missiological axiom of missio Dei. 〞(上帝沒有偏見之恩典和拯救行動,是在耶穌基督的 生平與使命中來落實,並且繼續不斷在世界中延續著,這種繼續不斷 乃是藉著上帝的宣教的理念,而通過世界上的基督教會來延續著。) 這個動態且複雜的關係必然一方面涉及「福音與文化氛圍 ( cultural milieu )」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涉及「福音與社會/政治 /經濟實況( socio-politico-economic context )」的關係。 因此,任何自我認定為「普及世界信仰」的宗教必然會和各種文 化產生「對抗性的會遇」(例如,印度教東傳至中國,因為中國文化 的因素,而有了調和式的會遇,而成為中國的佛教。又例如,基督教 西傳至台灣,因著台灣的文化因素,福音與台灣文化的融合,而成為 台灣本土化的基督教。)。為了解決這種對立的困境,有各種「本土 化」的神學嘗試產生。而在台灣的同志文化中,也就因而將嘗試產生 台灣本土化的「同志神學」。 (2)文化的定義:文化指一個社會之成員所受以形塑的「知識 、信念、藝術、倫理、法律、習俗、以及其它的行為能力和習慣」, 它反映了該地區人民或族群的集體智慧和靈性( corporate wisdom and spirituality )。 因而,按照此文化的定義顯示,我們也能認定,同志文化本身也 能具有靈性的意涵,這是福音必須與同志文化對話且孕育於其中的「 肉身」;換言之,也就是要讓福音「道成肉身」在同志文化中。正如 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神學家 田立克( Paul Tillich, 1886~1965 )所 言:「宗教是文化的內涵,文化是宗教的形式」。 (3)基督信仰對「生命禮俗」和生命內涵的提昇和轉化∼以基 督教的教會禮儀為例: a.基督教的教會禮儀包括婚禮、喪禮,和其它生命禮俗( rites of passage )等禮儀,以及包括基督教的教會曆中的節期和一 般性的文化節期。 b.在傳統宗教文化中,禮儀主要表現在「生命禮俗」,亦即通過 宗教禮儀來和神化( deified )或精靈化( animistic )的「 大自然及其間神明」和解、妥協,或交涉,以延長人的生命。 用台灣民間宗教的話來講,就是「過人生關囗」的禮儀。因此 就文化的意義來講,它牽涉到對生命意義及生命主宰的認定、 以及如何在人生過程中尋求平安和健全等問題,值得深思。 c.就基督教的教義上論之,生命禮俗中除了基督教的受洗禮之外 ,其它的成年禮、婚禮、喪禮等都不算聖禮。然而,在實際的 施行( administration )過程中,這些基督教的禮儀卻往往同 樣地喪失了原本的當地文化內涵,成為僅具「形式」的禮儀或 禮拜( service )而已。 d.舉例來講,基督教的受洗禮目前在一般的教會運作中,只有 「入會禮」( rite of initiation )的教制意涵以及作為「上帝 無形恩典之有形記號」的神學意涵而已。而基督教的小兒受 洗禮則完全沒有任何與台灣文化中的「誕生禮」的文化有關 聯。(當然,小兒受洗禮並不一定非得和台灣文化中的「誕 生禮」關聯不可。但是,除非我們另外設計「誕生禮」的禮 儀,不然小兒受洗禮其實若和台灣文化中的誕生禮結合起來 ,其文化意涵將會是很豐富的)。 e.以婚禮來講,現今的基督教婚禮除了「舊約」的意涵之外,其 它的文化形式其實是非常「西化」的。(當然,不可否認的, 這同時反映了台灣社會和台灣教會的西化性格。)也就是說, 在台灣傳統文化的婚禮過程中,家族的角色以及傳統集體智慧 ( conventional and collective wisdom )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是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這些台灣傳統文化的婚禮,在 「西化」的婚禮中都失落了。如何讓基督教的婚禮能「吸納」 ( absorb )台灣傳統文化中的「集體智慧」,是重要的關鍵 。 f.以喪禮來講,台灣傳統的宗教文化強調「讓死者入土為安」以 及「讓活者能活得心安,不受亡靈的困擾」。今日基督教的喪 禮除了強調「生命之可貴與價值」以及「死者榮耀上帝的人生 」以外,如何讓親人朋友(特別是死者的遺族)感受到「心靈 的平安」並深信「死者已經有所歸屬」,也很重要。 g.就文化性的節期∼如母親節、父親節、兒童節、重陽節、年終 感恩、新春感恩等∼而言,應該努力將文化性的信息及內涵表 達出來。這點較容易做到,因為教會在慶祝這些節期時和台灣 社會的「文化同質性」會很高。 ★★思考:台灣的同志文化中,是否有同志文化特殊性的節期呢? h.就教會性的節期∼如聖誕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等∼而言, 因為它們和台灣社會的「文化異質性」較高,所以需要特別考 慮「信仰與文化」的關聯問題。譬如,在台灣人已經普遍接受 但仍未能真正了解的聖誕節期,除了「歡樂」、「送禮」、「 狂歡」的主題以外,如何來強調在聖誕節中,生命的「分享」 、「悔罪自省」的信息。又如,在台灣人所「陌生」的復活節 期,如何能強調「新的生命的可能性」、「文化的更新與重建 」、「生之勇氣」、「由罪惡、死亡、壓制性的勢力中得解放 」等信息。唯有如此,教會的節期才能有「文化意涵」。 二、福音和台灣的同志文化: (1)福音包含二個面向: a.解放:從壓迫中得釋放,從各種的綑綁得福音的自 由。也就是有壓迫的地方就有福音的解放。 b.壓制:福音中也有因著人的原有文化或觀點,而對 其他人或特定族群,給予次等的地位或對待 。例如聖經中對婦女的次等地位與看待;在 舊約中對非以色列族的族群給予次等地位與 看待。 (2)台灣的文化也同樣包含二個面向: a.解放:從經濟危機中創造台灣經濟奇蹟。人文藝術 繼續累積文化的財寶。學運與社運重新開啟 政治的新局面。…………等等。 b.壓制:對非主流的文化給予非正向的評價,甚至給 予消音或抹黑。父權主義遠高於婦女權益。 打壓同志空間與抹黑同志文化。……等等。 (3)福音與同志文化的調和與融合: 因為福音與文化皆有二個面向,相同的,同志文化中亦 有解放與壓制二個面向。要做到福音與同志文化的融和,也 就是要將福音以及同志文化各自的壓制那個面向,給予改造 或是消除。而將福音以及同志文化各自的解放那個面向,加 以對話與會通,進而轉化、調和與融合,來建構台灣本土的 同志神學。 至於台灣的同志文化中有哪些壓制的面向,在我個人粗 淺的觀察,分別有:較不認同 sissy 與胖胖熊的同志;不接 納雙性戀同志;排斥患有 AIDS 的同志;刻板的「T」與 「婆」以及「葛格」與「底迪」的角色定位等。 不知您認為還有哪些壓制的面向呢? (4)台灣的同志神學立場:上帝不希望我們為祂自己作神學,而 是為台灣的同志與同志基督徒作神學。 1.台灣的同志生命的全部,是台灣本土的同志神學的素材之一。 2.台灣本土的同志神學的領域,嘗試由以色列史、西方基督教史 ,轉移到台灣同志史。 3.耶穌的「道成肉身」是引導我們,在台灣同志環境做台灣本土 的同志神學反省和行動的中心。 4.台灣本土的同志神學不可能中立,它總是和台灣的同志文化和 歷史有關。 5.教會是為服務「上帝的宣教」( missio Dei )而存在。 6.台灣本土的同志神學必須是開放的,嘗試在同志世界中體會上 帝救贖的力量。 7.上帝的拯救是多向度的,存在於任何需要之處。 8.台灣本土的同志神學為現在服務,也為未來服務,更將未來拉 到現在。 9.「普及世界的神學」乃是孕育在每一個特殊情境中所產生的神 學裡(如黑人神學、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北美洲的婦女神學 ,甚至仍在建構的同志神學等等)。 10.台灣的同志的歷史、文化、政治和宗教等等各層面,就是台 灣同志的生活之共同世界,更是台灣本土的同志神學關懷的 課題。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