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livevil.bbs@vlsi1.iie.ncku.edu.tw (生活的本質是邪惡), 看板: philosophy 標 題: 中國式哲學 發信站: 成大資訊所_BBS (Tue Jan 5 22:19:53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spring!ctu-gate!news.nctu! 人性究竟如何?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大問題。雖然有著各種觀點與理論的提出,但 是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卻是最有名的與廣為人所知的。試就參考一些關孟 、荀的書籍與個人的一些拙見來對兩者的理論來試加分析: 一:孟子之性善: 在孟子之前的諸多哲人雖未如孟子一般的具体肯定人性本善,但在他們的一些言論 之中,卻不難發現已有性善之意。如: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意思就 是要我們發揮得自源自天的『理性』,而這理性當然是善的。而中庸上也開頭就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 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 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天命所予人的『性』亦為善。然而到了孟子時 代,即使楊、墨思想在當時極為盛行,但他還是堅決的提出『性善』觀點。性善乃孟子 思想的核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父母也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個孟子為他性善論所舉的例子是大 家耳熟能詳的。說明人在心無所礙的剎那,見到一孺子將落入井裡,心中必然會湧起一 股純然的惻隱之心,以此說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另外也舉了三個例子說明人有是非 、辭讓、羞惡之心。『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四端本是人性所有,只要順著此性去擴充發展,就如 燃燒的火不能止,噴出的泉不能斷,是具有無比的力量的。然而我們常懷疑:為什麼人 性本善,那麼翻開報紙社會版就會發現這個社會姦、淫、殺、掠的事卻層出不窮呢?孟 子舉一個例子說明這種情形。孟子說人性有善,就如牛山的生樹,牛山本是樹木很多, 因為接近齊國,樹木被砍了。我們看到樹木被砍,便說牛山不生樹木,當然是不對的; 同樣的道理,證之人性亦然。人有善良的本性,也會因為心官疏忽,而縱容慾念去為非 做歹。如心官不思,任耳目口鼻之官去指揮,以求口體慾望之滿足,則便墮落為惡了。 『梧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便可為證。 另外孟子也說:『舜之居然深山之中,……及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 莫之能禦也。』又說:『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人以為善。』 說明善的知識,時常是有許多由別人心中先驗之善,所感發興起。見到別人的善 ,就立即體悟到別人所做的,正是自己所應該做的。人心皆有善,不過『自覺』有 先後,而且由小而大,逐漸影響普遍起來的。孟子所說的性,純由天性自發,見人 善言、善行而反之於自身。而我們也可常聽到一些罪大惡極的人,在死之前,為自 己的罪感到無比悔恨。『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似乎可為孟子性善理論的一個佐證。 然而我們從孟子的主張之中,也可發現一些問題:他喜歡以『比喻法』來論證他的思 想,如以森林和山來比喻善性與人,這似乎不盡合理,山和人之間的有何關係,何能 拿兩者作如此的類比呢?而世界上也有沒有樹木的山。那麼,認為人必有善性,豈不 又失去根據嗎?另外: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這種觀點似乎又混 同了感官世界與觀念世界,將感官世界之『水就下』的現象,混同於理想世界『人性 善』之觀念。這種以觀念界代替現實界的思考方式,可以普遍在孟子的學說中發現。 雖然孟子在學說之中無法證明人均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去分辨是非,然而證明的問題是 科學家的問題,不是哲學家的事,所以孟子的性善理論仍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學說。 二:荀子之性惡: 荀子性惡篇的開頭即提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他強調善乃人為。故謂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又說:『今人之性,生 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 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 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 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 矣。其善者偽也。』這邊強調『順是』,人只要順著欲望發展下去,那就很可能 出現惡行。因此他十分強調由禮義師法以化人之惡。一個人如果能接受禮法的教 化,便可能成為君子。反之,一味放縱人欲者,將成為小人。他明白的指出後天 環境教化的重要性。那麼為什麼人會為惡呢?荀子認為最主要有下面幾項: 1:人類好爭奪與自私,他認為這乃由官能欲望方面所帶來的流弊,於是從這方 面言人性本惡。『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 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2:荀子認為世間凡百事物,其原始之樸質皆多粗劣,必待人為加工而後精良,如 玉不琢不成器,金不加冶無法成精金,故認事物之精良,皆係人為的結果。人性亦 同。故云:『故枸木必將待隱括 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 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 必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 不治……』 3:荀子以為人為善,並未與人性本身相結合,認為『行為』和『善』兩者之間並 無必然的關係。『孟子日:人之學者其性善,日: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 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聖人之所生 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 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孟子日: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 其性故也。日: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起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 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4:人的善行,本與其自然之性,或欲望恰好相反,因為人類的生性皆好自利,故未 必趨公好義。『所謂性善者,人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朴之於 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耳聰 也。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5:人們常尋求為善,思慮而求至善的生活,此即可證明人性之為惡,因為人類缺 乏善行,所以努力追求。『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 廣、貧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 6:如人性為善,則一切人間風俗習慣,道德秩序,都應會很好,那為什麼時代還這 麼亂?若人性為善,則聖人和他的教化,亦無存在這世間的必要了。『…人之性惡 ,故古者聖人以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故為之立君上之勢以 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於治,合於善也 …無禮義之化,去治正之治,無刑罰之禁,若是,則夫疆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 而譁之,天下之悖亂而相亡,不待頃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7:荀子就經驗論立場,與實徵為由,以反駁孟子人性本善說之非實。『故善言古 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 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 不可設張,而不可施行,豈不過甚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 禮義矣。故隱括之生,為拘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 也。用此觀之,然則人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8:人性既惡,則堯舜與桀紂同性,君子與小人同性。皆惡也。但堯舜之為聖,桀 紂之為惡,端在其是否能化性起偽,以禮義去匡正其非。禮義者乃人為之事功,並 非人性之所然,小人之所以為小人乃因其從其性,順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貪利爭奪 ,慢於禮義之故。從荀子這些觀點來看,荀子立論乃由官能欲望之本然以說人性為 惡,且認為行為中的善,與本性並無不可分的關係,故『善』與『性』並非必然關 連。且人之行善,乃與其本身之自然欲望相違,更進而說明孟子所陳之人性本善乃 缺乏後天經驗之佐證與符驗,故遂斷言人性為惡。荀子雖然立論尚稱完善,但是我 們還是可發現一些問題:例如:他將主客不同的世界加以混同。如他以人類的眼睛 精明、耳朵聰靈,來比喻人性之善惡。我認為這是一種不相干、不恰當的比喻。因 為「目明耳聰」指的是客觀世界裡的事實,但善惡,則屬於主觀世界的概念。今荀 子混為一談,顯然已觸犯了思辨不清的錯誤。此外,他又在《勸學篇》中說:『玉 在山則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玉的存在與草木的茂盛有什麼關係?珠的存在 與崖又有何相干呢?這樣的推理似乎有點問題。 三:綜合批判 兩者的學說有一明顯不同是荀子較以客觀世界的層面談論人性的究竟;例如說人性 的『好利嫉妒、耳目聲色』之欲; 但孟子則不然,他較注重個人經驗的方法, 在主觀的世界中舉例。並認為這就是一種事實:如說『孩提之童,無不愛其親』 、『辭讓之心,人皆有之。』而看完兩者的學說,我們不難發現:孟荀人性論的 基本觀點,就孟子而言可說是由心善而言性善,而荀子卻就人之情欲而言性惡。 不過透過教化而使其改變向善而已。大體而言,孟子的理論似乎建構於『心善言 性善』,強調先天道德心。至於荀子他的主旨不在強調惡,應是在乎勸人趨善。 不過孟子自積極而以肯定善之本性與價值,而荀子卻從消極面,以言化性而起偽 ,然而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以『善』作為人生最後的目標。就最後目標而言,孟荀 二人並無什麼差異,都在強調道德之理想也。孟子以性善,必力求其更善,荀子 以性惡,故倡去惡而從善,是其人性論之基點雖有不同,但其終局目標卻都是相 同的。 四:一點反思 曾在上個月的time 雜誌上看到一篇科技新知:探討人之所以為善、為惡是否都是外在環境的影響。 我們常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指的就是說人為善為惡都是受環境的影響。結 果那群基因科學家從事實際個案研究與調查,對那些犯下重大罪行的監獄的重刑 犯從事基因的採集與研究,發現那些我們所認為重大惡行的人,他們的基因與常 人存在著某些的差異,因而那些基因科學家推論:基因對一個人未來是否為善、 為惡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那些天生帶我惡基因的人,他們有明顯的暴力傾向、 脾氣也很容易的失控,即易趨向犯罪,如果又生長的環境不良的話,那麼可說他 們從出生一開始就注定走向悲慘的結局的。『人之為善、為惡,在還沒出生前基 因都幫你決定好了,一個有善基因的人在壞環境中亦很難為惡;而帶惡基因的人, 只要稍有能引起他們犯罪的動机,他們的就會犯罪。』 在中國哲學史上探討性善、性惡,最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這個 論點到現在仍然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許這乃是哲學的特性:怎麼說都 對,只要言之有理,各從一個角度,且言之成理。就如孟子和荀子為自己理論辯 護所舉的例子,是否這些例子只是一些現象界存在的一些事實,我們能從這例子 中實際找到答案與證據與推論這理論為對或錯嗎?能用歸納與實驗來求出一個普 遍的真理嗎?哲學要靠科學來驗證,尤其是一些可以嘗試用科學方法找出答案的 爭論(如灰色地帶較少的爭議問題)。因為如果一直從形上學的角度來看,似乎有 種在霧裡看花愈看愈朦朧之感,那麼這種爭論不休的問題該如何才能找到一個標 準答案呢?。另外哲學問題的爭論往往走向正反合,從time的報導之中,我覺得 人有善有惡,也許人性的善惡並不是一個普遍性的命題,即並非全部的人皆為善 或皆為惡。對於沒有哲學素養的我,我想這論點應有點像井底之蛙所看天一樣, 充滿了侷限性,不過卻也是個人的一點小小看法。 參考書籍:中國思想史(一)。勞思光,三民書局。 荀子學說評論。譚宇權,文津出版社。 孟子學說之現在意義。 (四、五點為己之論,前兩點大致參考於書之觀點)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