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ei (等待與希望) 看板: philosophy 標題: [轉錄][轉貼] 佛經的結集與特色 - 共通之理 時間: Sun May 16 20:41:51 1999 ※ [本文轉錄自 religion 看板] 發信人: Nice.bbs@buddha.cbs.ntu.edu.tw (Nice to meet you),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轉貼] 佛經的結集與特色 - 共通之理 發信站: 獅子吼站 (Sun May 16 01:39:35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seed.net.tw!feeder.seed.net.tw!news.ntu!ctu-gate!news.nct [ 本文轉載自獅子吼站 BudaFeeling 討論區 ] [ 本文原作者是: Chosen ] 我們剛剛提到,由四阿含而立雜藏。為什麼有雜藏的產生呢?早在第一次 結集就出現雜藏這個稱呼了。當時大迦葉尊者發起的王舍城五百羅漢結集,經 過三個月結集完成之後,富樓那才終於由南印度帶了五百徒眾趕回來。富樓那 請教迦葉尊者結集的結果,於是迦葉尊者向富樓那說明了這次的結集內容。富 樓那聽完迦葉的說明,對於戒律方面有些部分認為佛不是這麼說的,並提出自 己所聽到的佛說的內容,但是迦葉不贊同,於是兩人意見產生分歧。 第一次結集時,沒有參加結集的人當中也有很多是證聖果的,而只選了五 百位參加,部分原因也是因為阿闍世王發心供養五百位,太多人了他也負擔不 起,因此很多人沒有被選上。沒被選上的人就在外面自己結集,人數比窟內更 多,稱為『窟外結集』,富樓那尊者比較支持窟外結集的意見,於是漸漸的佛 教僧團由於意見不同而產生了分裂。 窟外結集在結集的態度上比較兼容並蓄,沒有像窟內結集那麼拘泥。在第 一次王舍城窟內結集不承認的那些神通,或者是天神說、在家居士說,包括持 咒,不屬於四阿含之內,也不屬於律藏這一類的,就把它歸在一起,所以稱為 『雜藏』。由雜藏再引申出『摩訶衍藏』,摩訶就是大,摩訶衍藏就是大乘藏 ——大乘法、大乘經。由雜藏裡面的本生、本事、因緣以及末曾有,很多都是 編入雜藏,後來編入摩訶衍藏。 修行一定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大小乘共同解脫的根本,修菩薩道同 樣要與此三無漏學相應。 因此,我們對於佛法的選擇與接受,以及如何弘揚佛法的真面目?都需要 從佛經結集的歷史,去抉擇何者才是真正了義的佛法。由於裡面的細節太多, 我只能重點式的、簡單扼要的介紹,希望能幫助各位,對這方面有多一點的認 識。 □□□□□□□□□□□□□□□□□□□□□□□□□□□□□□□□□□ □ □ □ 七十七年十一月九日講 □ □ □ □□□□□□□□□□□□□□□□□□□□□□□□□□□□□□□□□□ 輸入者: kftseng.bbs@bbs.nchu.edu.tw 由mulder取自 http://ccbs.ntu.edu.tw/canon/ 加以節錄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