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gospel (韻琳姐) 的文章中提到: C.S.Lewis這個人如果要形容他,可以用「分裂中的大一統」來形容。 這種分裂中的大一統,有兩個面向: 1.理性思辯與文學象徵譬喻。 C.S.Lewis 很重視理性思辯。 他從傳統基督教走向嚴苛的教義要求,走向追 求靈異的神秘主義,又走向唯物無神論,再專研佛學,最後再回到基督教信仰, 然後成為基督教的衛道者。他衛道的方式最擅長用理性思辯。這可從他的「如是 基督教」「痛苦的奧秘」「神蹟」「人的見棄」四本書看出來。 這幾本書處理的是千古疑難: 上帝為何存在?為何這位上帝必然是基督教信 仰中的上帝?基督教的倫理是什麼?上帝的屬性包括三位一體是什麼?上帝如果 是全能全善,為何會有邪惡?為何會有痛苦?為何受造的人會有墮落?科學世代 還會有神蹟?科學世代的危機為何? C.S.Lewis 受過嚴謹的邏輯訓練, 他反應敏捷,能迅速的指出別人陳述思想 中不合邏輯之處,對自己的陳述也相當講求符合邏輯。在「如是基督教」一書中 ,我們會發現他是傳承「湯瑪斯阿奎納」的目的道德論證,但用的是現代的例子 。 而 C.S.Lewis 相當強調基督教信仰是符合理性的,反倒無神論或泛神論多神 論是禁不起理性思辯的考驗。 有人在看過 C.S.Lewis 的論證性著作後,會懷疑他是否過分高舉理性, 認為 人用理性可以尋到神證明出神。但我們要瞭解 C.S.Lewis,不能只看 C.S.Lewis 的論證性書籍, 還要問 C.S.Lewis 為何寫了那麼多文學譬喻故事?他如何看文 學譬喻? C.S.Lewis 認為宇宙本體的真像,上帝,是人的有限理解力是不易表達的,所 以要藉助比喻和隱喻。他用「神話故事」來界定這種比喻隱喻,基本上他的「神 話故事」就是象徵主義。C.S.Lewis 認為神話所表達出來的接近真理需用想像力 ,是超文學的。他也相信,聖經中許多事件雖是「歷史事實」,但也是「象徵」 的。譬如說,巴別塔,亞伯拉罕獻以撒,出埃及記,是歷史事件,也是象徵的, 正因為其象徵性,所以事件至今仍能活現信徒心中,成為生命的經歷。 而聖經中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並象徵,就是十字架。十字架不只對當代人有意義 ,更對現世人有意義。 因此,C.S.Lewis將他所謂的神話故事界說為具有下述特徵的故事: (1)人類信仰的共相 (2)思想的具象 (3)客觀而永恆的意象 (4)超自然的異象 (5)嚴肅的 (6)敬虔的 他甚至認為非基督教的神話都可從中看到一種向著真理的渴望。 他說: 「 Even Pagan mythology contained a divine call 」透過神話表達對上帝的需 要。 這就是C.S.Lewis寫出「那裡亞春秋集」的淵源。 談到這裡, 我們要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何對理性思辯的熱誠與對文學 譬喻象徵的熱誠同時出現在一個基督教護教者身上? 以藝術文學取代哲學,是目前哲學界的重要趨勢之一。 自從黑格爾的絕對精 神論被誤用,造成歷史浩劫後,哲學界就不斷透過質疑觀念論翻新哲學觀點。 最重要的幾個反撲黑格爾的哲學論述,就是邏輯實證,現象學與馬克斯。 這三種哲學系統互相衝擊下, 造成存在主義的興盛,然後發展出結構主義與 新馬克斯,最後衝擊出後結構主義。 後結構主義的主要論點,就是質疑人的理性與人的主體性,質疑真理。 他們 相信是文字語言塑造出真理與觀念。因為這個緣故,人應放棄邏輯實證,改用詩 ,文學藝術來讓人趨向那無法名狀的真理。 C.S.Lewis 的生平是 1898-1963。 他比後結構的興盛期要早,但他身上同時 具備了理性思辯,與文學象徵兩種描述真理的方法。 這就是我說的,在他身上看見了「分裂中的大一統」。 到底人要認識真理,是需要透過邏輯思辯,還是文學象徵? 要探討這問題,就需要處理C.S.Lewis的第二個「分裂中的大一統」。 2.知識與體驗 C.S.Lewis很早就因對愛,苦難,神蹟,信仰的思辯而著名於學術界。 他寫「愛的寓言」於 1936,「痛苦的奧秘」於 1940,「神蹟」於 1947,「 獅王女巫衣櫥」於 1950,「如是基督教」於 1952,分別是 38,42,49,54 歲 。其中除了「愛的寓言」是學術論文,其他的都是多次講演後的結集。要注意的 是,他在 35 歲以前信仰仍在漫無止盡的神秘與唯物無神間搖擺。C.S.Lewis 死於 65 歲。 : 從這些資料中可以得知, C.S.Lewis 雖信仰基督教很晚,卻很快就信仰知識 : 落地成熟開花結果了。 在 1948 年,曾有一哲學家 Anscombe 對 C.S.Lewis 的 : 「神蹟」一書大發批判, 以跟 C.S.Lewis 同樣的理性思辯方式,推演出完全不 : 同的結論,而且竟然佔了上風。這對C.S.Lewis打擊很大。 : 但真正致命的一擊, 是跟 Joyce 的愛情與 Joyce 的死亡。 在這過程中, : C.S.Lewis 經歷了他最熟悉的「真愛」「苦難與死亡」「上帝是否存在?」「上 : 帝是否全能良善?」「上帝為何對苦難置之不理?」「為何沒有神蹟?」所有他 : 講演,文字處理過的信仰真義,他發現他必須「活出來」,卻在這過程中,他的 : 信仰崩潰了。這就是他後期作品「卿卿如悟(A Grief Observed)」的內容。 : 「卿卿如晤」文章平實平淡, 像小小的散文,完全失去他一向的犀利睿智, : 甚至在文章中淺藏懷疑的哀傷的忿怒不平的情緒,再也沒有像他過往一樣給予肯 : 定的答案。但是,這本書卻可以說是他最偉大的作品。沒讀完這本書,就無法完 : 全理解 C.S.Lewis 所有精彩好文的深意。 因為這本書「卿卿如晤」,讓我們對 : C.S.Lewis有全新的看法。 : C.S.Lewis 是在走盡思辯理性,文學象徵的護教後,發現自己竟然有朝一日 : 完全默然無語。思辯理性與文學象徵走到盡頭,信仰只剩下「啟示與信心」這麼 : 簡單又完全無法言說的境界。 : 為什麼上帝要容許 C.S.Lewis 在 60 歲以後, 去經歷一個他曾爭辯無數早 : 已知道答案的「提問」? 誠如「最後之戰」一書到最後對新天新地的描述:「真東西和影子有分別, 舊世界是新世界的Shadow of Land。」理性的知識,是真實經歷的Shadow of Land,真實,是焚而不毀仍能存留下來的,無法言說的「信心」。 C.S.Lewis 這一生,在上帝手中是個奧秘,上帝讓他寫出他將要經歷的,在 經歷中得知信仰的層層奧秘。 他這一生就是一層層的 Shadow of Land,死後在 新天新地的與Joyce相遇,更使現世,包括「卿卿如晤」,都是Shadow of Land 。 Joyce死前說:「I am at peace with God」,是終點,也是起點....。 註:陳述 C.S.Lewis 與 Joyce 故事的電影「影子大地」,電影名字就是出 自 Shadow of Land 的典故,更原始靈感是出自聖經:「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 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 ,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歌林多前書十三:12)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