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bookclub
標題: 帕烏斯托夫斯基《金玫瑰》
時間: Fri Mar  3 22:11:38 2000

原本答應法利賽人兄一個月要介紹一本書,而且是比較有『份量』的書。不
過,在看過這學期的課表後,發現自己恐怕沒有辦法一個月讀完一本有份量的
書,但我依然響應讀書的邀請,試著介紹一些書,大多是簡介,偶爾寫些篇幅
長點的讀書心得,像是這篇文章。

一個月讀不完一本書,是因為我讀書速度慢。以前我讀書很快,但唸了哲學
後,讀書便越來越慢了,因為我總要仔細誦讀每一個字,我發現,年紀愈長、
知識愈多,就愈珍惜文字,愈害怕自己隨便一次眼花粗心便漏失了珍貴的字
句。我很清楚,一個句子、甚至只是一個字詞,都有可能在我心中激起淊天的
靈感、讓我看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種句子與字詞當然是不多的,但它們偏偏
隱藏著,是速讀的人絕不可能讀出的。隨便漏失一次,我就可能失去一個世
界。因為讀書慢,所以書讀不多,所以我必須慎選所讀的書。現在我只讀三種
書,第一種是經典,尤其是思想史上的經典;第二種是有研究參考價值的書,
這類書通常與我的專業有關;第三種書則雖然既非經典亦沒有太多研讀價值,
卻因為某些因素──比方說:作者、書的主題、書的贈與人──而讓這本書對
我來說意味深長。現在要介紹的《金玫瑰》,我把它歸類為第一種書。

這本書對我影響太大了,但我在此只能分享一點點心得。我讀的書少,能夠分
享出來的更少。或是因為可以與之分享的人太少,或是因為我必須保留某些屬
於我個人的秘密,更大的原因是因著自己的詞窮。一本書,我讀到十成,大概
只能分享三成,剩下的七成我自己留著,虔心保存蘊釀著。我總認為,一個人
分享他所讀的東西,若是分享得太多了,恐怕最終只是在講他自己的幻想,而
不是講他所讀到的東西了。儘管如此,有些書,只要分享三成,就足以傳遞某
些訊息了。帕烏斯托夫斯基的《金玫瑰》就是這樣一本書。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在馬丁•布伯的《我與你》的中譯本(桂冠版)的譯者
前言中讀到的,中譯者陳維剛借用書中關於安徒生贈予女孩玫瑰花的小故事,
說明布伯要論說的『我─你關係』。不過因為尚不知道《金玫瑰》的價值,所
以當時對陳維剛的比喻不甚明瞭。倒是在經過半年後,當我第一次讀完《我與
你》時,鑑於心裡的震憾,便曾興起念頭去翻翻《金玫瑰》,找一下那個足以
用來比喻『我─你關係』的小故事。

第二次知道這本書,是讀了劉小楓的〈我們這一代人的怕和愛〉這篇文章,這
篇文章的副題是:『重溫《金薔薇》』。《金薔薇》是舊譯名,帕烏斯托夫斯
基在死前為這本書作了修訂,修訂版重譯成中文後便改名為《金玫瑰》。劉小
楓非常喜歡這本書,他在文中說這本書對他們那一代人(大約是六零年代到七
零年代的大陸年輕人)影響深遠,所以他多次把這本書推薦給這一代的年輕
人。我很好奇,這究竟是怎樣一本書?

劉小楓是一位決定了我的人生之路的中國作家,那麼,這樣一本深深影響他的
作品,便自然引起我的注意了。我想抄錄一大段劉小楓的文字,他如此說到與
這本書邂逅的過程:『我第一次讀《金薔薇》,是在七十年代初期。我們這一
代人都會記得,那個時候,《金薔薇》這樣的書照例屬於「封資修」名下的
「黃色書籍」之列。一天,我躲在家裡偷聽輾轉借到手的《天鵝湖》唱片,儘
管我已聽過無數遍,對「場景」中那段由雙簧管奏出的淒美的主題,我依然不
能很好地理解。這時,一位臉色總是慘白的老姑娘無言地把《金薔薇》遞到我
手裡,那雙默默無神的眼睛彷彿在借勃洛克的詩句告訴我:「這聲音是你的。
我把生命與痛苦注入它那莫解的音響。」那時,我還不能恰當地領會這部書,
甚至,那位淚水早已流乾了的老姑娘為甚麼要把這部書遞到我手裡,我也不
懂;要知道,她初戀的情人早在初戀中就披戴上右帽分派到大西北去了,她滿
含溫情的淚水早已全部傾灑在那片乾燥的土地上,同情、溫柔、祝福與她有何
相干!而《金薔薇》的開篇就是默默的祝福和犧牲自我的溫柔這一主題!』

《金玫瑰》的開篇文章講了個動人的故事,在這篇名為〈珍貴的塵土〉的小說
中,『金玫瑰』被用來祝願人幸福。故事的主人翁夏米是個退休的老軍人,當
他還是個法國大兵時,便在心中默默地愛著軍隊團長的女兒蘇珊娜,那時她還
是個小女孩。他負責在軍隊裡照顧她,講故事給她聽,幫她梳頭,逗她笑。很
多很多年過去了,夏米流落成為清潔工,一天他與蘇珊娜重逢了,她正被情人
拋棄,陷入哀傷,夏米安慰她,他們便在一起住了五天,『在這五天之內,巴
黎的上空升起了一個非同尋常的奇異的太陽。所有的房子,即使是結滿煙炱的
舊屋,所有的花園,甚至連夏米的窩棚,都像一顆顆寶石似的,在這輪紅日的
輝耀下璀璨生光。』在這五天中,夏米努力的幫助這對情侶和好,當蘇珊娜終
於被情人接走後,夏米開始保留每天在銀匠那兒收集到的廢棄塵土,他知道這
些塵土中總摻雜些許被銼下來的金粉。他想把金粉篩出來,鑄成一小塊金錠,
用它打成一朵金玫瑰,他要將這朵金玫瑰送給蘇珊娜,祝願她幸福。他決定,
在金玫瑰打好前不再見蘇珊娜。他同時遲疑著,沒把金錠拿去加工,因為儘管
滿心期待,卻又害怕相見之日的到來。他想把滿心的溫情贈予蘇珊娜,但誰會
稀罕一個老人的溫情?最後,當金玫瑰終於成形時,蘇珊娜卻已前往美國,沒
了音訊。『最初夏米甚至有如釋重負之感。但後來那種企望愉快地、充滿溫情
地同蘇珊娜見面的心情,不知怎麼變成了一塊鏽鐵。這塊戳人的鏽鐵卡在夏米
胸中靠近心臟的地方,於是夏米一再祈求上帝讓這片鏽鐵快一點刺入他衰老的
心臟,使它永遠停止跳動。夏米不再去打掃作坊。一連好幾天他躺在自己的窩
棚裡,面孔朝牆,默默地不發一聲,只有一回,他把破上衣的袖子蒙住眼睛,
微微地笑了。』

夏米死了,金玫瑰被銀匠拿走了,賣給一位作家,並同他講了夏米的故事,這
位作家便記錄下這個故事,並在他的札記中寫下:『每一分鐘,每一個在無意
中說出來的字眼,每一個無心的流盼,每一個深刻的或者戲謔的想法,人的心
臟的每一次覺察不到的搏動,一如楊樹的飛絮或者夜間映在水漥中的星光──
無不都是一粒粒金粉。我們,文學家們,以數十年的時間篩取著數以百萬計的
這種微塵,不知不覺地把它們聚集攏來,熔成合金,然後將其鍜造成我們的
「金玫瑰」──中篇小說、長篇小說或者長詩,夏米的金玫瑰!我認為這朵玫
瑰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創作活動的榜樣。奇怪的是沒有一個人花過力氣去探究
怎樣會從這些珍貴的微塵中產生出生氣勃勃的文字的洪流。這位老清掃工的金
玫瑰是用於祝願蘇珊娜幸福的,而我們的創作則是用於美化大地,用於號召人
們為幸福、歡樂和自由而進行鬥爭,用於開闊人們的心靈,用於使理智的力量
戰勝黑暗,並像不落的太陽一般光華四射。』

整本《金玫瑰》,就這樣,透過小說、散文、筆記的方式,呈現出作者對文學
創作的觀點,同時呈現人性那溫暖且滿富柔情的光輝。帕烏斯托夫斯基將他多
年來收集的金粉耐心鍜造成他的金玫瑰,呈現在讀者面前。每一個閱讀這本書
的人,都會感受到帕烏斯托夫斯基蘊於文字中的滿心祝福;我也深信,每一位
細讀《金玫瑰》的人,也都將因此而幸福。

當初從劉小楓的書介我看不出來這本書究竟是小說、是散文、還是筆記,等我
自己讀了以後,才發現這本書既是小說、也是散文、也是筆記。帕烏斯托夫斯
基主要想講創作文學作品應該具備的觀念與態度,而他又隨之將每一個觀念具
體化為一篇範例,在小說與創作筆記的混雜中,一篇篇作品就這樣衝擊著人
心。

整體來說,這是一本作家創作心得的記錄,裡面談了許多寫作的技巧、創作的
原則、觀察的方式等等,從主題來看,這是一本很技術性的書,但我們不能只
把它當成一本講文學技巧的書,這本書的內涵太豐富了,誰只專注於文學技巧
的談論,誰就偏偏無法讀懂這本書。這本書並不好讀,對劉小楓來說,它是一
本非常難懂的書,不是它的用字艱澀,相反的,它的用字真是美極了!它之所
以難讀,在於我們要契入作者的心靈是件太困難的事。劉小楓說:『要讀懂這
部書,並不比那些高深莫測的人生哲學的玄論容易。只有品嘗過怕和愛的生活
的靈魂,才會懂得由怕和愛的生活本身用雙手捧出的這顆靈魂。對於我來說,
這無疑是一個過高的要求。』我相信這不是謙辭。我初讀前兩篇文章時,覺得
這部書不過如此,沒什麼困難的,越讀越發現其實我根本沒讀懂它,只好再回
頭重新讀起。要讀懂它,對我來說亦是一個過高的要求。當我第一遍讀完整部
書後,映入我眼簾的主要是作者文字的運用,以及略微瞥見蘊藏在字裡行間的
那種特屬於俄國文人的精神質素,我連劉小楓所說的怕和愛的生活都讀不清
晰,我只讀出愛的部分,這是作者寫得較明白的,我們很容易看出作者是多麼
努力去講述對人與對自然的愛。作者對自然的愛是我遠遠不及領略的,那些描
寫自然景物的豐富辭彙讓人乍舌,俄國的黑夜、大地、沼澤、平原、森林、天
空、大海,都在帕烏斯托夫斯基筆下活現在你面前。不過,在這第一遍閱讀
中,我只專注於對人的愛,這是我目前僅能分享的,對此,我想提及書中的另
一篇小說:〈夜行的驛車〉。

這篇寫的是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故事,我幾乎是懷著虔誠朝聖的心在讀這篇小說
的。在一輛夜行的驛車上,安徒生與一位神父和一位神秘的女士同行,途中又
搭載上三位姑娘,安徒生同三位姑娘聊天談笑,向她們發預言,說出她們幸福
的未來。那些關於幸福的談話是多麼讓人心醉,但現在我只能提那位神秘的女
士。經過那一夜同行後他們分開了,過了幾天,在一個晚上安徒生去拜訪那位
女士,他看到那位女士是何等美麗、何等高貴,那位女士更率直的向安徒生表
達她的愛情,安徒生著迷了,但他的愛情經驗告訴他,這樣的女人總是善變
的,接受她的愛情,只會讓他的生命墮落、讓他再無法寫出美麗的童話故事。
『「只有在想像中愛情才能天長地久,」他告誡自己說,「才能永遠圍有一圈
閃閃發亮的詩的光輪。看來,我虛構愛情的本領要比在現實中去經受愛情的本
領大得多。」』於是,安徒生拒絕了那位女士的愛情,她的眼淚落在安徒生的
臉龐上,她對他說:『您走吧!願詩神原諒您的一切。』

安徒生離開了,他們再沒見過面,但終生互相思念。安徒生在逝世前對一位青
年作家說:『我為我的童話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要說,是大得過分了的代
價。為了這些童話,我斷送了自己的幸福,我錯過了時機,當時我應當讓想
像,不管它多麼有力,多麼燦爛光輝,讓位給現實。我的朋友,您要善於駕馭
想像,使之用於人們的幸福,也用於自己的幸福,切不要用於悲哀。』在幸福
的相遇與錯失間、在對他人幸福的洞察與對自己幸福的盲目間,那張力、那感
傷、那遺憾是多麼讓人心碎呀!我是在一次回台南的火車上讀完這篇小說的,
閣上書本後,望向窗外無盡的黑夜,那顆軟弱的心直直沈入黑暗中,我回憶這
生中所錯過的每一分幸福,陡然明白我之所以總在悲憐之中度日,是因為我太
少犧牲、太少奉獻、太少溫柔、太少憐憫。

我覺得我是多難把心中經受的感動表達出來,只能拙劣的引述一些字句。我想
我是太早分享這本書了,我膚淺的生命讓我無法忠誠的轉述這本書的內涵。但
我又是那麼急切的想把這本書分享出去。該說些什麼呢?或許只能用最浮面的
假設句:如果你渴望幸福,如果你願意虔誠祝願他人幸福,如果,你希望學習
一個愛的人生,那麼你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金玫瑰》談論的幸福究竟是什麼意思?我該怎麼傳遞我所感受到的?這分幸
福,深植於對土地的熱愛、對自然的洞察、對每一個最微小事物的感動、對所
有受難人們的關注、對所有溫情的體察與回報、對每一滴眼淚的重視、對每一
顆心靈──管它是深邃的還是淺薄的心靈!──的尊重與呵護。這分幸福不是
那種甜滋滋的、嚐久了會讓人發膩的幸福。它是溫柔的,是滿懷深情的,是含
蓄而沈默的,但並不濫情,是奉獻與祝福,卻非擁有,是勇敢而不退卻的,同
時又是在時間長河中不住的堅持與承擔。我想我還是抄一些字句好了。

帕烏斯托夫斯基用了很長的篇幅為他所景仰的一些作家作傳,其中他用以描述
蒲寧小說的文字,一樣適用於他自己的作品:『它不是小說,而是啟迪,是充
滿了怕和愛的生活本身,是作家悲哀的、平靜的沉思,是為少女的美寫的墓誌
銘。』(290)如此幸福的生活,是必須不斷回溯到我們的童年時代的:『詩意地
理解生活,理解我們周圍的一切──是我們從童年時代得到的最可貴的禮
物。』(33)這不是特殊的生活,而是平凡的生活,幸福只存在於最平凡的生活
中,『作家最大的幸福是:不把自己視作特殊的、獨來獨往的人,而是作一個
和一切人一樣的人。』(31)『藝術就是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和在不平凡中找到
平凡。』(35)但這樣的生活不是憑空而至的,它仰賴於生命痛苦的蛻變,『這
時我第一次萌動了對愛情勢所難免的憧憬。這是一種美妙的心理狀態,覺得幾
乎所有的少女都是美麗的。在大街上、在公園裡、在電車上萍水相逢的少女身
上的任何一個特徵:羞澀而又專注的眼波,頭髮上的馨香,微啟的雙唇中牙齒
的閃光,被微風吹得露了出來的小小的膝蓋,無意間碰到的冰涼的手指──都
會使我聯想起,我此生遲早也會得到愛情的。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我是願意
遐想這件事的,而且我也的確這樣想了。每次我在遇見這樣一個少女之後,都
會感到一陣莫名的惆悵。我的窮困的,而且又是相當痛苦的青年時代,有很大
一部分時間,在詩歌中,在內心的這種模糊的激蕩中流逝了。沒有多久我就不
再寫詩了。我懂得了我寫的那些詩是徒具形式的劣作,是塗上了好看的顏色的
木花,是鍍金的紙箔。』(36-37)放棄詩歌後,帕烏斯托夫斯基的第一篇小說誕
生了。

整本書似乎沒有直接提到帕烏斯托夫斯基的宗教信仰,我不確定帕烏斯托夫斯
基是否信仰東正教,但可以確定的是,他信仰人民,信仰人文主義。這是我非
常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因為我也是人文主義的信仰者。在這本書中我探觸
到俄國的人文主義信仰,那是一種感傷的、卻又對生命充滿希望與期待的信
仰,『我只不過是愛這幢宅第憂鬱而寧靜的氣氛。』(106)『朝霞是一定會來
的。』(225)這種信仰,一如上帝的心腸,仔細惦量每一滴受難者的眼淚,『卡
捷琳娜•伊凡諾芙娜在拂曉前死了。只得由我來替她闔上眼睛。我大概永遠也
不會忘記,當我小心翼翼地閉上她半開的眼瞼的時候,她的眼睛裡突然滾下一
滴渾濁的淚珠。』(112)卡捷琳娜•伊凡諾芙娜一直在等待她的女兒歸來,卻抱
憾以終,帕烏斯托夫斯基在一篇創作手札中如此寫道:『只能寫一個描寫等待
的短篇小說。等待什麼?等待誰?她自己也不知道。這使人心碎腸斷。人們在
千百條道路的十字路口偶然相逢,卻並不知道他們以往的全部生活正是為這次
相逢作準備。』(66)

帕烏斯托夫斯基的《金玫瑰》對我來說意味深長,當我讀它時,我想起自己生
命中第一個認真立下的志向:作家。那是好多好多年以前的事了,我原以為這
想法隨著神學和哲學進入我的生命核心便被放棄了,其實它始終是在的。也許
我依然害怕,『不過歸根結蒂,我是為所有願意看我作品的人寫作。』(226)這
本書是會喚起一個人內心最深處的感受的,帕烏斯托夫斯基在描述一位俄國作
家時如此說:『契訶夫有時候把燈熄掉,獨自一人久久地坐在黑暗中,望著窗
外靜靜地閃爍著的積雪。』(258)『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人類真正的幸福並非空
想,是能夠達到的。我們正是為了這種幸福而工作,鬥爭,並去奪取勝利
的。』(263)的確,『生活是異常美好的,要是你不畏首畏尾地懼怕生活,襟懷
坦白地迎接生活的話....』(377)

最後,願以帕烏斯托夫斯基於書中所引一位俄國詩人的詩作為結尾:(36)

春的神秘的力量同你額上的繁星
主宰著我的心靈。
你,溫柔的人兒!許諾在這擾攘的世間
結予我幸福....

《金玫瑰》
帕烏斯托夫斯基 著
戴驄 譯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
人民幣16.8元


> -------------------------------------------------------------------------- <

作者: wei (靜候佳音) 看板: bookclub
標題: Re: 帕烏斯托夫斯基《金玫瑰》
時間: Fri Mar  3 22:12:16 2000

忘了說,這本書是大陸出的,當然一般書店不容易買到,我當初是在名目書店
買的,大概是一年前吧,當時架上有好多本,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有興趣的
人可以去那兒找看看。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