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MS (忘記背後努力面前) 看板: Christ-SW 標題: 文化殖民之我見2 時間: Tue Aug 24 15:32:54 1999 早年我也是住在萬華地區附近,所以對那個地區的文化也有些了解。 確實,萬華地區的龍蛇雜處,青少年犯罪、幫派、色情、遊民…… 真的是有點像美國的黑人區, 每次我走過萬華,心中都有一股心酸, 因為這實實在在就是我們台灣文化的一部份。 回到前面的那篇文章來看, 為何台灣人面對美國和日本消費文化的傾銷會如此趨之若鶩, 基本上台灣民眾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了, 試想,假若今天自己在萬華區開設一家商店, 是否自己會害怕幫派在店中滋事、 是否也不會喜歡一批遊民整日睡在店中, 將心比心,真的,我也會希望自己的店面給人一種單純清潔的感覺。 慚愧的是,這種潔淨的「格調」不是源自於台灣文化, 而是在商業文化強勢進入的過程中帶入的。 因此,這種「格調」與台灣本地的文化十分不搭調。 在這種消費文化中,消費者所要的是表面的「高格調」, 但若對這些消費者的內在加以觀察, 他們的價值理念與生活方式並沒有因著消費這些商品而有所轉變。 因此這種外來的「格調」對本地文化提昇並沒有幫助, 也就如同該篇文章中作者所言「不是要做好鄰居!」 萬華地區的幫派、犯罪、色情、遊民現象, 其實只是整個台灣文化的一個外顯表象。 不少人會羨慕德國人對居住環境的潔淨的重視, 或許哪一天也有人會將德國某種商業經營型態代入台灣, 此時同樣可能會引發另一股風潮, 但是,在這個風潮背後, 如果台灣民眾自己對習以為常的價值與生活態度不加調整, 那麼,台灣永遠只能做文化被殖民地, 永遠依賴文化強國的生活習性而無法獨立, 該文章中所談的現象也自然會不斷上演。 在此,我並不是贊成資本家那種只顧商業利益而忽視回饋社會的做法, 而是想從另一個角度,從台灣文化的根本問題來反省這個現象。 當然,台灣文化的形成受到歷史上政治、經濟、社會、人口等, 各層面的交錯影響,並非單一因素可以決定的。 但確定的是,如果台灣的消費者不從根本改變自己的文化價值, 那麼只能永遠活在文化殖民地之中。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