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ranatha (maranatha) 看板: Message 標題: 文化取向的宣教芻議-3 時間: Sat Apr 28 15:07:33 2001 4. 文化取向的宣教 文化取向的宣教,意即帶著文化使命的宣教,一種對他者尊重的宣教。 我們要傳福音的對象,不是一個It,不是一個光禿禿的「受眾」或「對象」 而已,他們是person;在「面具」persona 的背後,他們是有內涵的,誠如 我們一樣。這內涵就是我們的文化。文化是一個族群,共同體所表現出來 的一組組的價值系統。根據 Paul Tillich(1886-1965)的說法,文化就是 這一群人或社會的宗教表現,而宗教也是這社群的人的文化表現。 所以在我們的文化氛圍中,我們與其他人有重疊之處,如一同分享歷史 的經驗與感受,也一同服膺一些傳統的價值。當然其中許多也有不同之處, 如我們的終極關懷。然而我們可以先找尋我們真誠及有深度的共同關懷, 如對我們所在的文化、社會、前途等等,深究我們的信仰傳統與之分享, 使我們以及耶穌都不再是陌生人,然後才進一步讓人了解或認出我們的 「終極關懷」。 這一個漫長的功夫,猶如歷史學者林毓生教授論到文化的創造與轉化時 所說的「是一種比慢的功夫」。這其中沒有捷徑,因為人不是It,不是電腦 硬體。人是 person 是一個「他」thou所以只能耐心地在彼此的生存經驗中 交流及分享。誠如基督在「虛己論」中所展現的尊重與耐心。 如果我們只透過一波波的運動,只是企圖「救亡」,就會好像大陸學者 ^^^^^^^^^^^^^^^^^^^^^^^^^^^^^^^^^^^^^^^^^^^^^^^^^^^^^^^^^^^^^^ 李澤厚對「五四運動」的分析,在「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中,最後 ^^^^^^^^^^^^^^^^^^^^^^^^^^^^^^^^^^^^^^^^^^^^^^^^^^^^^^^^^^^^^^^^^^^ 政治性「救亡」壓倒了文化性的「啟蒙」。結果五四初期有所提出中國文化 ^^^^^^^^^^^^^^^^^^^^^^^^^^^^^^^^^^^^^^^^^^^^^^^^^^^^^^^^^^^^^^^^^^^ 的課題,卻沒有繼續深度地發展,甚至這些問題至今都沒有處理,「救亡」 ^^^^^^^^^^^^^^^^^^^^^^^^^^^^^^^^^^^^^^^^^^^^^^^^^^^^^^^^^^^^^^^^^^ 式處理方式一直延續到現代的中國。 ^^^^^^^^^^^^^^^^^^^^^^^^^^^^^^^^ 近代基督教會在華人社會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為什麼我們依然是個陌生者? 這是我們在一波波的運動中所亟需要深思的。而且更引人憂心的是,運動 過後我們只會更加膚淺,而不會更有深度。我們還需要走這樣遙遠的「捷徑」 麼? 待續....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