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ranatha (忍耐_被遺忘的美德) 看板: problem 標題: 科學與神學:信仰與裡性的矛盾? 時間: Wed Jul 10 01:21:57 2002 本文轉載自衛蘭團契 網路討論區 http://wf.fhl.net/cgi-bin/gbook.cgi?user=wf&proc=read&bid=0&msgno=1128 標題/科學與神學:信仰與裡性的矛盾? 編號/1128 留言時間/Sat Jul 6 23:11:06 2002 作者/想換個話題的人 ======================================================================= 「科學」有幾項極重要的特色。 從內緣因素來看,它是一種理性思維的邏輯, 要求事物思考的「起始」、「過程」與「結論」, 必須具有「合理性」,或者要能「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而這種要求,造成了現代世界各種「學科」的誕生---包括神學。 科學取代以往歷史思維(如玄學、哲學、神學)而為主流, 根源在於它的「效果」, 它往往能以最有效的方法達成可欲的目的(desirable end)。 這裡,我們觸及到了科學的外緣因素。 什麼是「可欲的目的」? 這涉及到兩個生命層次的問題:意義(meaning)與價值(value)。 然而,科學本身並不討論這兩個問題。 科學只是一種工具性的思維, 關於什麼是「意義」、「價值」這類目的層次的問題, 科學無法參與。 神學正好填補了這個缺口。 當然,神學不是唯一的提供者, 它還必須與非宗教領域的各種勢力競爭。 神學如何能夠與各種與其對立的社會價值與意義提供者競爭呢? 就社會現況而言,神學是居於劣勢。 先不論神學與其他社會勢力是如何拉扯, 神學的劣勢卻可從它本身的難處談起。 無論是救贖或神啟, 神學必須對所有神聖事物提供「合理性」的陳述與解釋 (無論這種解釋能達到何種程度),這是神學研究的主要工作。 在此,我們看到了「神學」與「科學」的相似之處。 然而神學必須更進一步, 它必須「預設」(assume):生命與世界必然具有某種的意義。 藉由這樣的預設,神學研究才能對於所有「神聖」與「世俗」事物的關連, 形構成一個具有「合理性」的論述。 當然,所有學術研究都基於某種預設, 但是神學的預設卻是以「犧牲理性」為前提, 這使得神學陷入既運用理性、又犧牲理性的緊張。 有趣的是,假如神學家感受到此種緊張,「宗教家」則不會如此。 一個宗教家,擁有著某種操持生命的方式 這使他能夠不斷體會、經驗某種「神聖」的宗教狀態。 這種體會經驗,不是藉由理性科學分析所能獲致, 相反的,它正是以犧牲「理性」而獲得的成就。 就如同奧古斯丁所說的: 「我信,不是因為它悖理,而是因為它全然悖理」。 但,這是一種怎樣的「相信」呢?有人可以說一說嗎?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