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ranatha (maranatha) 看板: Faith_Life 標題: 寫於香港回歸四週年前夕 時間: Mon Jul 2 08:08:04 2001 寫於香港回歸四週年前夕 文: 羅民威 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筆者在維多利亞港畔香港會議展覽 中心新翼的政權移交儀式會場做採訪。當時鐘顯示剛好踏入七月 一日,在數萬平方呎的記者中心內,來自大陸的記者就齊齊歡呼 慶祝,香港的兩份親北京報章《文匯報》和《大公報》的記者, 還四處向行家派發早已準備好的香港回歸號外,顯得異常興奮。 有些台灣來的記者對於他們的行徑顯然不太認同,臉上有點不以 為然的神色;有傳媒後來還報道,有些台灣記者指斥這些國內的 行家「算是甚麼新聞工作者?」。至於香港記者,他們從記者中 心的電視轉播看完整個儀式後,倒沒甚麼反應,繼續埋首於台頭 上的原稿紙或手提電腦……。 九七香港政權移交至今已經四年,不過,香港市民對於「回 歸紀念」實在不大熱衷。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在回歸四 週年前夕公佈的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七的被訪者以「平 淡」、「無感覺」形容對回歸四週年的感覺,更有近百分之二十 四的被訪者有負面感覺,而感覺正面的不足一成。而當調查問及 會否對變成中國公民感到自豪時,就只有約百分之三十五的被訪 者表示自豪,跟過去幾年相若──除了九七年,那年有約百分之 四十七的人表示自豪。 對於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人而言,上述的結果實在並不教人感到 意外。過去幾年的回歸紀念日,香港人多只是視之為另一個方便 離港作短線旅遊的假期,電視台轉播的回歸紀念晚會還不算受歡 迎。身分政治對香港人而言,也許會牽動一些情緒,卻並不是一 個解決其他現實問題的入手點。但若要追問下去,到底香港人是 否逃避政治現實,或如香港某些教會領袖所言,香港人仍未接納 香港回歸中國成為一個事實?那倒要看所說的是哪一個層面的中 國。 在經濟而言,香港和大陸其實早已密不可分。香港不少商人早 在九七年以前的許多年,就已經看準國內的低成本、低工資。過 去是工業大舉北移,九七後甚至連銀行業的後勤技術支援,都有 向國內遷移的舉動;香港現時的經濟低迷,甚至要靠大陸將來加 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經濟動力來解困。在人脈感情而言,別忘記 有相當部分的香港人是在五十至七十年代從大陸逃難到香港來的, 他們跟國內的親人仍有連繫和關心,真正香港本土一代的經濟和 文化自我意識的興起還是七、八十年代以後的事情。 至於政治方面,香港人口過去(七十年代以前)的人口組成成 份(以難民為主),就先天地決定了港人對大陸政治那份排斥、 冷漠的態度。而自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以後,這種距離就進一步 拉闊。香港人在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的投入是空前的,當時人口 六百多萬的香港,每六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曾經為北京學運上過街 示威,當中有上一代的,也有本土新一代的;據一些關於香港學 運歷史的文集所記載,當年還有一些香港的大專學生直接到了國 內參加了學運的工作。而事件對香港日後的政治生態亦有極大的 影響,直到如今,不少香港人看待一國兩制,常常是從如何防範 北京干預香港事務的角度來理解;而現在香港人和大眾傳播媒體 亦多只會在六四週年悼念集會(今年的十二週年紀念集會仍有四 萬八千多人參加,這樣的規模在今天香港的民間集會而言已屬非 常之多。),或是為大陸天災的賑災活動中,用「同胞」這字眼 來形容國內人民。這樣看來,亦難怪不少香港人看待中國公民這 身份時並不覺得自豪,因為不少香港人所認同的「同胞」,仍是 活在種種缺憾、悲劇、壓制之中,公義、自由、民主和法治仍不 是常常在國內社會彰顯。在這個層面而言,不少香港人是期望跟 國內保持一點距離,以保障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香港社會中相 對比較多的空間。 歷史當然不會停留在一九八九年的時空之中。一九九七年政權移 交以後,北京政府高層對一國兩制下香港範圍內的高度自治,基 本上還是抱克制的態度,不過北京的干預會否逐步增加?香港政 府的高層會否為了奉承而表態自律,自毀長城?那是值得繼續關 注的問題。不過筆者覺得,對於基督徒而言,他在社會向度的終 極關懷倒不一定要繫於某種制度(譬如一國兩制)的生與死── 雖然那也是很重要的題目,但更重要的是那個政治制度的運作和 演變,對於某個地區維持社會的公義、人際的關愛,以及人認識 上帝、跟隨基督的自由,能起多大的助力和阻力。對基督徒而言, 我相信這才是問題的起點;這也是在香港回歸四週年的前夕,我 為香港這個家禱告的方向。求主憐憫。 【作者羅民威先生為香港《時代論壇》週刊的編輯】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