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spring@fhlbbs (洪春男), 信區: believinglife 標 題: 與真理相遇 ── 劉俠、陳俊良(上)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Tue Sep 5 18:09:08 1995) 轉信站: fhlbbs (本文取自聯合報一九九五年六月廿六日十七版) 社福路上兩人結伴行 劉俠、陳俊良 肝膽相照 理念一點就通,共創伊甸園中最佳拍檔 作家杏林子劉俠和陳俊良是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前後任的董事長,也是 殘障福利界有名的最佳拍檔。可是他們的結緣卻是因為青少年。 劉俠在民國六十九年得了「十大傑出女青年」獎後,她就常想:「幹嘛 上帝要我得這個獎﹖」給了她這個名聲,八成是要她為殘障朋友做些事,因 此她也跟上帝談條件:「給健康、給銀子、家人同意、還要有一同行的朋友 。」事後想來,陳俊良應是應著最後那一項條件而來的。 劉俠說,正在決定要不要入「江湖」之時,差事來了,警政署要她寫二 十個犯罪青少年的故事以勵人心。書寫好之後,她希望每篇故事加一段輔導 意見,最好能由專家執筆,因此,她透過「基督教論壇報」,連絡到一個專 門關心、輔導青少年的「勵友中心」,請教有關犯罪青少年的問題。她打電 話去,接電話的正是勵友中心總幹事陳俊良。 在劉俠求救之後,陳俊良依著熱心的本性,帶了四、五個輔導老師就往 劉俠所住的新店花園新城開拔。別人搭車去,陳俊良一個人騎摩托車赴會, 結果他走錯路了,一路騎往烏來。約的是下午三點,等他到達已是下午三點 半。 進了門,兩人第一次見面的第一次對話是:「你誤入歧途啦﹖」劉俠問 。陳俊良回答:「幸好迷途知返。」一問一答,機鋒四起,真是一見如故。 兩人所以能在社福路上結伴同行,是因為理念相同。一個是殘障朋友, 一個是周圍親友飽受殘疾之苦,談起殘障福利特別投機,加上劉俠曾經有過 「伊甸園」的夢,她知道那是上帝的呼召,兩人邀集同好商議,劉俠捐了多 年積蓄的稿費廿萬,伊甸於是成立。 劉俠說他們兩人的交情真正是「肝膽相照」,不是政治人物「膽結石、 肝硬化」的那種,而是互相尊重與信任。劉俠說,去年伊甸辦尾牙,工作人 員仿照電視節目出了測驗要測量她和陳俊良的默契,問題之一就是:「你們 兩人第一次吵架在什麼時候﹖什麼原因﹖」 劉俠說:「哈,這個題目根本就問錯人了,陳哥和我是從來不吵架的, 連紅臉也不曾有。」雖然陳哥以性子急、脾氣壞「走紅」於社福界,但劉俠 說:「他可從來不曾對我臉紅粗脖子地講話。」她認為,原因除了兩人觀念 一致外,其實兩人都是急性子,但是她了解他:刀子嘴、豆腐心,壞脾氣多 半因為旁人反應慢,他才冒火;像劉姐這樣理念相近者,一說就通,哪用得 著吵架﹖而且,「這種個性,本人也有。」 「足不出戶,能知天下事」是劉俠最讓陳俊良打心眼佩服的一點。陳俊 良說,他本以為劉俠只是個自學成功的「秀才」,頗有名氣的作家。雖只有 小學學歷,可是創辦伊甸後,她當董事長當得有板有眼,對組織、領導、管 理頗為在行,在沒有任何團體經驗,也未曾上學學過管理學的情況下,頭一 天開會,主席就當得有模有樣,這教陳俊良大為折服。「劉姐是有天份的領 航者」,他記得,劉俠早期擔任伊甸的董事長兼總幹事時,企劃、活動、開 會,不論撐場面或出點子,劉俠都一把罩。 陳俊良說,一般長期在家休養的殘障朋友,多半與社會隔絕,對世事極 少聞問,難免成了化外之民或是井底之蛙,可是「劉姐」不一樣,她關注著 社會的一舉一動,知識也不斷增加。舉個例子來說,一位殘障朋友有意要代 表殘障界出馬選立委,劉俠也能從大選區、小選區利弊,無黨籍者在三黨下 是否還有勝選空間等觀點分析,談得頭頭是道,使得陳俊良大為折服,他認 為,她的思考、觀察能力,正是她能脫穎而出的原因。 發信人: spring@fhlbbs (洪春男), 信區: believinglife 標 題: 與真理相遇 ── 劉俠、陳俊良(下)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Tue Sep 5 18:52:40 1995) 轉信站: fhlbbs (本文取自一九九五年六月廿七日聯合報十七版) 互相欣賞,搭配無間的生涯合夥人 劉俠與陳俊良 他看她:渾然天成的領般者 她看他:無私無我的好弟兄 劉俠看陳俊良則是一個「無私無我,我真心佩服的好弟兄」。淡泊名利 ,是現代社會少見的美德了,劉俠就常笑他:「堂堂一個全國社會福利機構 的董事長,還騎部破摩托車,老在街上放炮」,也有伊甸工作人員說,看到 基督教論壇報上有別的社福機構董事長徵司機,大家就開玩笑,也幫「陳哥 」徵個司機,幫他騎那輛老爺摩托車,後座再坐著戴破安全帽的陳哥。 劉俠說,即使是有人要送車,或是伊甸公家的車要讓陳俊良開,他不要 ;有人捐大哥大要給她,劉俠再轉送給「日理萬機」的陳俊良,他也不要, 轉給跑業務的同工。對於這些堅持,劉俠說,她知道陳俊良心裡的意思:社 會大眾捐出的愛心,怎可用在個人享受上﹖當然每一分每一毫都要用在殘障 朋友身上才是。 劉俠說,她心裡讚聲「難得」,於是想推薦他參與「十大傑出青年」的 選拔,叫他準備戶口謄本及照片,他「死也不肯給」,偏偏就是拖到過期; 之後的各種獎項,他也一概拒絕,偶爾別人主動甄選,他也不去領獎。對這 些不是來自上帝的獎賞,他全不在乎。 對劉俠這些讚揚,陳俊良哈哈大笑為他的老爺車辯白:「在台北市當然 是騎機車方便,不擔心沒停車位,也不怕拖吊」。陳俊良說,這些是騎老爺 車「形而下」的理由,還有「形而上」的就是現在流行自然的生活方式,「 多了就是累贅」,再者,社福工作讓他知道每一分錢都是得來不易,也影響 他的用錢觀,對自己薪水也要精打細算,衡量自己的經濟狀況,沒閒錢「養 」汽車,機車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陳俊良說,劉姐比他還厲害,在伊甸幾年全是「完 全義工」;從也沒拿過一毛薪水;最近,伊甸整修地下室,要幫她留一間「 創辦人辦公室」,劉姐也是猛搖頭。 這對互相欣賞的工作拍檔,曾經幹下台灣社會福利運動史上的大事,像 是爭取大專聯考取消病殘生的設限;「一一九拉警報」為賣愛國獎券的殘障 朋友請命,第一次上街頭;還有推動殘障福利法修法、殘障聯盟成立等等。 在這些活動中,兩人恰如其分地搭配,性子急、說話大聲的陳俊良扮黑臉, 輕聲細語的劉俠就出來緩頰、打圓場,一唱一合,軟硬兼施,事情總能圓滿 落幕。 陳俊良說,劉俠擔任伊甸董事長兼總幹事,燃燒自己健康也撐了許多年 ,為了維護制度的完整,任期屆滿,她堅持「下台一鞠躬」(劉俠玩笑說, 她是怕別人罵做「老賊」),陳俊良順理成章接下棒子至今。 除了在公事上的配合之外,在私交上,兩人也是花蓮瑞穗一塊農地的合 夥人。台大農藝系畢業的陳俊良有個當農夫的美夢,偶然聽到瑞穗法院拍賣 房子和土地,價格之低恰是他的薪水可以負擔,陳俊良就帶著太太、小孩實 地觀察,一家人愛上那裡的自然質樸;光是聽陳俊良描述,劉俠也大為心動 ,和乾姐江清美一起加入了農夫計劃。現在農地上種了柚子,每年都能吃到 香甜可口的柚子。前年伊甸財務危機,江清美還出面義賣柚子,籌了十萬元 幫伊甸稍解困境。 陳俊良對伊甸的付出,看在劉俠眼裡,欣慰之餘也有點擔心,她說,他 是「諸葛亮」型的人。思慮周密,眼光看得比同行者遠,因此擔的心也比旁 人多,又常事必躬親。她常勸他:「放鬆點兒,伊甸又不是你我兩個人的, 而是大家的,如果伊甸做不下去,就是這個社會還沒有進步到可以支持伊甸 這樣的殘障福利機構。」 雖然被說成是諸葛亮,但陳俊良可不希望自己真的「鞠躬盡瘁」,他覺 得心中有個聲音在說:「上帝給了我比劉姐方便的身體,那麼她做不到的, 我得扛起來;她能做一分,我得做到兩分,否則對不起上帝給我的好處。」 陳俊良說,和劉姐比,他可是差遠了。但他清楚知道自己在伊甸的使命 ,他訂下三個目標:讓成長快速的伊甸儘速建立更健全的制度、培養人才、 奠定穩固的經濟基礎。 陳俊良說,如果他做到這三項,也就該交棒了,「到時就可以帶著家人 和劉姐一起去做農夫了。」 PS.「與真情相遇」歡迎免費索閱 殘障者與非殘障者間,從外表看來雖有身體完整與殘缺的不同,但當兩 者相遇,這分不同反而使彼此揮灑出更鮮活的生命色彩,譜出更動人的世間 真情。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聯合報系共同主編的「與真情相遇」一書,邀請 您一起用心來分享他們的生命真情。現本報選刊其中三篇,分六天刊出。 本書第一版經費承教育部補助,提供讀者免費索閱。請附回郵掛號十七 點五元,寄至台北市光復北路六十巷十九之六號地下樓,伊甸社會福利基金 會社教組收,或洽(02)5773868 轉 117、118。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