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MS (仁愛是寬容與慈悲) 看板: Christ-SW 標題: 建造一個「終生學習」的教會和團契3 時間: Tue Aug 3 21:22:43 1999 三、關於團契的分享方式 前面提到,團契對於信徒而言也是一個分享知識要的重要聚會。許多團契 經歷了一段時間後,便發現沒有事情可以做,因為想像得到的活動都做完 了。事實上團契可以分享的東西實在很多,絕對不可能有「用完」的一天 。到底有什麼可以分享的呢?我個人認為團契的分享活動可以朝向以下三 個向度來思考。 在時間的層次上,我們可以將之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部分 。對於一個少年團契來說,這三個部份中「過去」所佔的比例可能比較少, 他們的目光比較會集中在「現在」,當然也有一些少年會去規劃他們的「未來 」。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成年、甚至中年和老年,「過去」的比例逐漸增加, 而「現在」和「未來」的部分擇日縮短。就此來看,不同年齡層的團契,因 著他們生命歷程的轉折,在團契中關心的焦點也會隨之轉移;對社會青年和 松年團契而言,「往事」的分享就相當重要的一項寶藏。 從空間的層次上來看,我們可以將之分為「微視」、「外圍」和「鉅視」三 個部分。所謂的「微視」的部分是指信徒每天會親身參與的團體或組織,諸 如家庭、學校、公司行號、社區等都屬於這個部分。而「外圍」的部分則是 信徒不會或很少親身參與,但卻會影響到他們生活的組織或機構,包括各種 傳播媒體、醫院、警察機關、社會福利機構等。至於「鉅視」層面的部分則 泛指一些價值、文化、意識型態的東西。就此來看,隨著信徒職業、居住地 、教育程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對於這三個部分的體驗也會有所不同。 最後,在分享的深度上,我們可以將之分為「生活經驗」、「知識」和「信 仰」等三部分的分享。生活經驗的分享簡單說就是信徒發生在上述第二個 層次的各種生活體驗,因為這些生活經驗未經什麼理論的組織或思考,因 此它們可能是感性重於理性、片段而非連貫的。至於「知識」的分享,主 要是信徒彼此交換一些自己所知道的東西,它可以是一本好書的內容分享 、經過沉澱後的生活體驗分享、或是職業或專業知識的分享。至於「信仰 」的分享當然是從基督教的角度出發,讓信徒們彼此討論信仰對自己身命 的意義,或是一些倫理學與神學的討論。與前面兩者不同的是,「信仰」的 分享是經過信徒自身體驗、咀嚼後而產生的,而非一套外在於信徒的生活瑣 事與理論知識。 將上述三個層次綜合起來看,我們便可以得到一個立體的三度面向座標。 隨著信徒年齡層的增長,一般說來生活圈也會從微視的層面逐漸擴展到外 圍和鉅視層面,並且隨著抽象思考能力的增加,信徒們自我表達的能力和 專業知能的累積也會逐漸增加。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因為世界不同地在 變動,只要歷史不一直在走、徒們每天都接觸到一些人事物,必然會產生 一些新的體驗和新的知識,即便是一些小小的感受,都是屬於相當可貴的分 享體裁。 本文所舉出的三個面向只是提供團契在思考要「分享什麼」的時候,可以 有個思索的方向。團契可以從「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時間脈落,與 「微視」、「外圍」和「鉅視」的空間範圍所交織而成的生活體驗中,去分享 彼此在「生活經驗」、「知識」和「信仰」等各方面的想法和故事。相信只要 多數團契的契友有心建立一個「分享的團契」,分享的題材就在大夥身上。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