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一層

發信人: timo.bbs@cef1.cef.org.tw (太醫), 看板: Belief_Music
標  題: 最後的贅言 詩歌的伴奏
發信站: 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布告欄 (Sat Aug 14 12:36:56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fhl.net!cef

這可能是我最後一篇有關現代詩歌的文字了。
(At leaset for the time being & not including my Re's。)

聽過陳芬蘭唱的 楊三郎紀念專輯 和 莫斯科新愛樂交響樂團演奏的 台灣百年歌樂經典,
也聽過王國偉的二胡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錄製的 台語老歌 舊情綿綿。
這些曲調都是生長在台灣的人民耳熟能詳的鄉土音樂。
以前街頭巷尾雜貨鋪、理髮店播放的時候我並不欣賞它、認同它,
因為它太土氣、太缺少那種藝術的精緻美感,
更也因為它缺少一種流行的西洋韻味。

但當聽過上述那些演(伴)奏之後卻感覺深深地被吸引,濃濃地繫戀著它。
也許是因為年事稍長,開始戀舊。
但更大的原因是有人用精緻細膩的藝術背景烘托出它那親切的純樸、熟稔。

一樣的台語老歌,交給一個那卡西的樂團或一個流行樂團演出 是一個味道,
由交響樂團演出又是一種味道。
兩種都有它可愛的地方,但是能感人至深的大概是交響樂的詮釋吧。

我猜想,有一些精緻音樂的工作者把編寫演奏交響樂化的鄉土或流行歌曲
當作自貶身價,看成一種墮落的行為,
看成是媚俗求名或求利的市儈行為。
這種人也許不多,但卻是最極端的保守份子,
也可能一部份在經院裡佔有極高地位的人,
因此他們的態度會影響許多人的表態或不表態,參與或不參與。

我想要藉此點出
現在流行的敬拜讚美音樂差不多都是用流行樂團的編制來伴奏,
其中有歌曲一些無論在旋律上或靈意上真是可圈可點的。
極希望有足夠人才與設備的教會能率先開創
交響樂團或室內樂團編制的敬拜讚美伴奏。
特別寄望人才濟濟的  台北靈糧堂 和 擁有全省數一數二樂團的 台北衛理堂
和菁英薈萃的  音契
能首先帶出豐厚深遠、耳目一新的敬拜讚美;
因為不是每一個教會都有這樣的能力,
不是每一個願意的人都能這樣做到,
而我們的確需要更深、更深的音樂來使
教會的敬拜讚美不再盡是激情喧鬧,
也有豐富深沈在涓涓湧流或澎湃激昂。

這樣的呼求有知音嗎?

好心焦噢!!

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