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andy@fhlbbs (朗朗), 信區: Belief_Music 標 題: 金希文專訪 (台福通訊轉載) 將最好的獻與神 鍾惠娟 ──不為自己尋夢的金希文 輕輕聽我,清晨陽光下, 我的心是山間的風, 不能靜止,喜樂充滿山谷; 不再憂愁,我手緊握那找尋已久的真理。 輕輕聽我,夜幕黑暗裡, 神的愛是田野的雨, 歡然而降,滋潤乾旱心靈; 不再痛苦,我腳走上那光明平安的道路。 我要歡唱,因為我有一確據; 有一新生命進入我心, 不再饑餓也不再渴, 神的愛伴我一生一世。 輕輕聽我,聽我………… . 天國的佳音 如果有人說,在現代的華人基督徒中發掘不出傑出的作曲家 ,而今日的信徒也不懂得欣賞真正好的音樂,那麼這種說法 就要被日前在洛杉磯舉辦的「尋夢者」音樂佈道會中,不絕 於耳的如雷掌聲所擊破了。 當音樂會的作曲、作詞兼指揮金希文三次謝幕,主席宣布散 會後,許多聽眾仍意猶未盡地遲遲不忍離去。因為那尚在心 靈深處盤桓不去的,不只是縈繞耳際精湛撼人的樂曲,更是 那捎著天國的榮美、盼望和安慰的佳音,如澄澈的曙光,甦 醒、撫慰了一顆顆塵封疲憊的遊子心扉。 不少人初次練唱金希文的曲子,會被那繁複、艱奧的樂譜所 「嚇跑」;卻鮮有人知道這位自許要成為全台灣最努力的作 曲家,在他嘔心瀝血,被人評為「曲高和寡」的樂章背後, 是發自一顆最單純的心志:實現上帝在他身上的旨意;並將 自己最好的獻與無以倫比的上帝,及多年來魂牽夢縈的故鄉 ──台灣。 . 徬徨少年時 金希文現年三十八歲;生於台灣中部小鎮斗六。十二歲就隨 父母移居日本。由於環境陌生,語言不通,經常被同學欺負 ;心思敏銳的他,小小年紀即備嘗身處異域的無奈,及人世 間的冷暖,這倒也觸發他認真去尋索人生的意義。尋尋覓覓 中竟從一對畢生向中國人傳福音的貝斯特牧師夫婦身上,看 到那背後上帝的愛。就是這愛催使貝師母,一個方從大學畢 業,即懷有無比的勇氣與毅力的美國女孩隻身來到正值戰亂 的中國,獻身服事在與自己膚色不同的人群中;也是這愛使 這對夫婦多年來始終甘心樂意地以愛心接納、幫助人。 他們所散發出的馨香之氣深深吸引了徬徨少年時的金希文。 他終於找到人生的答案了,於是在初三時決志信主,並立下 心志要一生為主而活;被主使用。從此他的生活態度一轉為 積極明朗,生命也有了盼望和目標。高二時,他已清楚上帝 在他心中放下一份對台灣的特殊感情與負擔,要他以後回台 灣幫助青年人。 然而,走上音樂服事的道路卻是金希文始料未及的。雖然從 小他就隨父親學鋼琴,日後仍拜師學琴不輟;但是父親的經 歷──本為赴日學音樂的他,終因生活之故,放棄了理想, 改行從商。金希文不想重蹈父親的覆轍;加上靦腆的個性使 然,他不喜在眾人面前「曝光」,過去在學校琴房練琴時, 他總挑人少的時段來練,免得讓人聽見他的琴聲而難為情。 況且他向來認為音樂工作不是一個男人應有的職業,將來服 事上帝也並非除此 不可。 . 獻身的祭壇 十九歲,金希文隻身赴美就讀Biola University。喜愛畫畫 的他就選擇將來能有一份「體面」工作的建築系攻讀。然而 ,儘管兩年來他全力以赴地埋首其中,並熱心參與教會服事 ,但心底卻抑不住那股惆悵不滿、若有所失之感。問題出在 那裡?他不禁向上帝吶喊:「主啊,你不是應允要賜下更豐 盛的生命嗎?為什麼我卻感覺如此虛空?」在懇切的禱告中 ,主以當年問灰心離棄福音工場的彼得的問題問他:「你愛 我比這些事業、名利更深麼?」他感悟到上帝要在音樂上使 用他,那裡才是他獻身的祭壇。 當他決心順服上帝的帶領,轉讀音樂後,他整個人就活絡、 喜樂起來了,作什麼事都很對勁,像都是為主作的;這回他 知道他的生活重心擺對了。上帝也為他打開前面的一扇扇門 ,不僅在校內兩度贏得作曲比賽首獎,獲得最高獎學金;大 學畢業後能順利進入紐約的Eastman School of Music 攻讀 鋼琴、作曲、指揮,而取得該校音樂博士學位。 主也不斷擴大他在音樂服事上的領域。從教會的詩班、音樂 團契,到不斷有音樂團體和國內外演奏家的委託創作,並經 常應邀到新加坡、日本、美國、加拿大,及台灣本地指揮樂 團演出。在過去十年出版的有聲作品,包括交響詩、室內樂 、獨奏曲、獨唱曲、合唱曲等約有五十首。其作品也多次在 美國﹙PBS , KFAC ﹚和加拿大﹙CBC ﹚電台播出。 「然而,這些成果並不重要,因為這都在上帝的手中,不是 我能掌握的;重要的是過程,我是否盡我最大的努力,為主 成為最好的音樂家?」十多年來金希文始終如此堅持著。每 次創作前,他總是先向上帝認罪悔改,使他手潔心清地尋求 從祂而來的感動和幫助,並讓主使用他的才智及過去所學得 的技巧、訓練,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無論他接受教會內 或外面的委託作曲,他的最終目標始終如一──榮神益人。 . 創思泉源 周遭的事故與需要,常是促發金希文創作的靈感來源;音樂 適足以抒發他豐沛的情感與敏睿的省思。例如,讀研究所二 年級時,他遭遇到了感情上的打擊,又面臨學費繳不出,須 休學一年的困厄與混亂;但當他靠著那加給他力量的,走過 那段生命的艱澀後,他的心靈更深邃成熟了,遂譜下生平第 一首詩歌──「成長」: 像株入土後的樹,你讓我擁著泥香, 吸吮著生命的暖流,如那亙古的踅音, 在我靈裡震盪。 雖有野草荊棘的排擠, 樹根卻往下紮得更牢, 也有狂風暴雨的打擊; 葉子落了再生,枝子斷了再長。 成長的手不停地撫摸著創傷, 傷痕蛻變成十字架的光芒。 ………………… 是神賜給我應許的地土, 深深地紮根後,不屈不撓地往上長 。 主啊!感謝你, 我有夢,夢在飛揚── 為了安慰一位常常憂慮的教會朋友,金希文寫了一首「給憂 愁的人」;另一位姐妹的哥哥剛因肝癌去世,弟弟又罹患大 腫瘤,他就寫了「祂永不誤事」來鼓舞她。這些曲子四處流 傳,倒也幫助不少人從新得力。1989年發生了震驚全球的天 安門事件,這事件所帶給他的困惑、憂傷難以言喻。金希文 足足花了一年時間,才完成「不是死亡,是真的生命」這首 深沉如史詩的曲子。不僅為中國人的不幸哀哭,也為之尋索 問題的根源與答案。 . 夢想要高理想要遠 對於有心從事聖樂傳道者,他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認為只 要有正確的心態和興趣就夠了,還必須具有紮實音樂技巧上 的裝備,這是需要長時間訓練的;否則拙劣、技巧不純熟的 音樂,所帶來的害處將會比益處更大。」他常勉勵音樂團契 的團員:「我們要榮耀主,就是要比別人更努力,別人作一 小時,我們就要作兩小時,要作出更好的音樂來。」在他創 作的領域裡,他也一直自我要求「夢想要高,眼光要遠」, 才不致使自己鬆懈下來。 金希文心目中好的現代音樂,必須具有時代性、創意﹙個人 的特色與個性發揮﹚;感性﹙音樂的美、感動力﹚與理性﹙ 架構、曲式、技巧﹚兼容並蓄;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有溝通 的信息,這也是他每次寫曲前必問的:上帝要我在這曲子中 傳遞什麼信息? 在眾音樂家中,J.S.Bach是金希文最推崇的一位,因為在他 的音樂裡不但可以聽到美麗的旋律,更可以體驗到他偉大的 心靈。他的音樂中心不是人,而是上帝,正如他譜上所寫— —榮耀歸上帝。Bach 的作品散發著人性的尊嚴,也洋溢著 一種對上帝生命的執著——高貴、誠實與善良。因此,「只 有 Bach 的音樂例外的帶給我經由理性與感性的接觸而產生 的靈裡震憾。」他歸納這些特色,說:「榮神益人的動機; 不斷地努力;偉大的作品——我想就是我心中最美的旋律吧 ﹗」 .陞D成為最好的 雖然金希文從小離鄉背井,在外旅居、求學近二十年,然而 他對台灣的事奉異象卻毫不隨著年日褪減。因此,在他學成 後隨即舉家遷往台灣,還福音的債。有人會訝異於長期在外 的他,怎能寫出如此造詣深湛的中文歌詞,他歸功於他的父 母雖移居在外仍不忽略孩子的中文教育,特地請家教來上課 ;另外,當他明白將來的服事工場在台灣後,就更留意於中 文上的裝備,有時為了購買中文書刊,就省下車錢,走路往 返。 對於處身的大環境,金希文懷有一份深摯的關懷與使命;他 十分贊同斯託得在「當代基督教與社會」一書提到,基督徒 對世界的態度:「不僅不應該逃避社會責任,更必須傾聽上 帝的聲音。祂在各個時代都在呼召祂的子民,進入迷失與寂 寞的人當中;與他們一同生活、愛他們、作見證,並服事他 們,就像主自己一樣,並只為了祂而這樣做;這才是宣道。 」 台灣成了金希文落實這理念的地方。他深信「上帝把台灣這 塊土地賜給我們不是偶然的;我們應該要對她有使命感、要 代禱、要發言;透過福音及上帝給我們的恩賜,我們能夠在 臺灣的各個角落,為主舉起盼望的火把,並為愛我們的阿爸 父,作榮耀的見證。」因此,他認為基督徒「尋夢」的目標, 不是只為了求得更安逸舒適的生活、更高的名位;最重要的 是找到自己獻身的祭壇──在什麼地方、作什麼事,最能榮 耀上帝,幫助最多的人。「各行各業的基督徒若都能將最好 的獻與上帝並以此服事人,我們的社會就可以重生了。」金 希文滿懷信心地說。 誠如上帝所告示我們的:「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 撒上 二:30) 。金希文有今日的成功絕非偶然。然而,令人讚佩 的尚不僅是他的年輕有為;成就輝煌,而是那誠摯事主愛人 的生命流露,以及「沒有違背從天上來的異象」那份堅持。 ★ ------------------------------------------------------------------- 台福通訊 Evangelical Formosan Weekly Newsletter 出版者: 台福總會 - 台福傳播中心 Evangelical Formosan Church Communication Center 地址: 3638 N. Rosemead Blvd., Rosemead, CA 91770, USA 電話: (818)307-0030 傳真: (818)307-5557 WWW URL http://voxel.fiu.edu/ BBS : telnet voxel.fiu.edu with login id: bbs E-mail : efccc@deltanet.com 編輯委員: 詹正義、周淑慧、林榮吉、劉富理 呂沛淵、蘇文隆、蔡恩惠、蘇文安 代理主編: 張靜萍 文編: 鍾惠娟 美編、印務: 王競妹 打字、發行: 廖繼城 本刊有印刷版(Printed copies),歡迎個人或團體訂閱。 每份每年﹕美加版50元美金 台灣版500元台幣 澳紐版35元澳幣 巴西版30元美金 採自由奉獻原則,歡迎讀者各按能力與感動積極參與。 (總部) 818-307-0030 (台灣) 06-238-1064 (澳洲) 03-9840-1634 (巴西) 11-572-8699 總發行量12308份,含北美4615、台灣5000、巴西2300、澳洲290、其他103 本刊保留所有文章及圖片版權,歡迎轉載,但請來電通知,並註明出處。 -------------------------------------------------------------------- -- Andy Su 朗朗 andysu@netcom.com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