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lkatsai (妙卡,菜!) 看板: Belief_Music 標題: 聖樂創作--一個音樂家的意象神學 時間: Thu Nov 18 04:32:16 1999 聖樂創作:一個音樂家的意象神學 羅炳良 一、音樂與神學:一個糾纏不息的關係 詩篇廿二篇廿五節,「我在大會中讚美你的話,是從你而來的。」明顯地告訴我們 聖經神學是聖樂主題及歌詞的規範,「大會」一詞就是新約「招聚」(assembly)或「 教會」(ekklesia),指出「聖化」及「公化」的聖樂理念。 詩篇卅三篇三節,「應當向祂唱新歌,彈得巧妙,聲音宏亮。」引出創作的神學, 演奏的神學,聲響學(包括樂器的製造及素質、教會空間的聲響效果、歌唱技巧的訓練 )的神學。 創世紀第二章談到上帝創造人類(第七節)及給人類文化授權(第十五節),明顯 指出人類所有活動都是受託管的活動,這是審美神學的根據。 哥林多前書十四章十五節,「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指出聖樂應該 有屬靈的果效,亦蘊藏聖樂「深化」的理念。 希伯來書十三章十五及十六節說明頌讚與捐輸兩件稱為「祭」(原文祭是眾數)的 東西是 神所喜悅的。這兩節聖經給世俗化及惰性當頭棒喝,亦同時把崇拜中的讚美訂 立了基礎,既有私人的空間,更有公眾的意義,最重要的是以 神為本(Theocentric) 。 根據這些經文的引伸,其實作曲者不能推說沒有神學指標;祇是平庸的品味、商業 的引誘、個人的膨脹,勝過了對上帝身份的尊重。 二、另類神學:寫一些真正的聖樂--一個作曲家的意見 稱為「聖樂」的音樂種類很多,歷世歷代不少人為聖樂下定義,因為聖經沒有給我 們清楚明確的指引。如果我們撇除有商業成分及娛樂成分的「教會音樂」,又除去可供 表演的「音樂廳音樂」,又減除對人有益處但不是用在崇拜的「宗教音樂」,最後,又 剔除崇拜中齊齊歡唱的「會眾音樂」,及功用性極種的「禮儀音樂」,剩下的「聖樂」 可能就是名符其實的「聖樂」了。可是,我不是要為聖樂下定義,我希望以下不是反映 個人喜好或是批評其他作者: (1)真正的聖樂是「分別出來,不作他用」,這正是「聖」字(Sanctify)聖經的意 義。如果音樂不是單單作給上帝聽,不要求唱者獻「曲」的話,可能就是其他的「教會 音樂」了,我實在也貢獻了不少不是「聖樂」的基督教音樂。貝多芬為我們提供了不少 「榮耀上帝的」音樂;不少聖詩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不少「造就人的」音樂。可喜的是, 很多用在教會的聖樂,我們一聽就聽出來,它們不是表演音樂,不是功用音樂,不是娛 樂音樂,不是商業音樂,不是音樂廳音樂,而是「聖樂」。 (2)真正的聖樂是使人謙卑的。超凡的音樂與藝術能夠「提升」(elevates)、「滿 足」(satisfies)、及「自滿」(gratifies)。聖樂催促人在創造者面前謙卑,祈求 憐憫、恩典、盼望。 (3)真正的聖樂給人空間去凝瞑、祈禱、立志。聖樂的和聲、節奏、音感來自一位基 督徒作曲者的手與心,應該可以承載你去親近上帝,同時有足夠空間給你找到自我。 (4)真正的音樂不一定深奧複雜,有時更美的是簡單及入世的。但聖樂一定不停留在 世俗。像基督一樣,祂雖然降卑還俗住在人中間,卻無時無刻不把人的眼目與心志指向 天上。耶穌的禱告就是:「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他們卻不屬世界。」聖 樂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素質,就是人似乎掌握到它的音樂時,卻發覺它有超世界、超語言 、超理智的一些甚麼,使人遙望來世,脫離塵瀛。 (5)真正的聖樂充滿創意與驚愕,常常不能預知下一拍的音樂往哪裡去。聖樂不是常 常流行,給你安全、媚俗、輕快。試想一下,我們崇拜上帝,不應該祇是要尋求安全感 ,而是要尋求真理。 如果音樂是靈魂的光,那麼聖樂就是鐳射光束,超越歷史、文化,穿透心靈,我們 幹嘛還著迷於祇有短暫壽命的流行文化? (羅炳良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教授、中國神學研究院及建道神學院客座教授。 本文是羅博士於今年六月在新加坡神學院教授敬拜禮儀學之講章。)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