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gospel.bbs@cef1.cef.org.tw (韻琳姐變成無尾熊), 看板: Belief_Music 標 題: 《網路音樂會》百老匯歌劇「悲慘世界」(1) 發信站: 校園福音團契電子布告欄 (Mon Oct 4 00:33:43 1999) 轉信站: fhl-bbs!news.fhl.net!cef 《網路音樂會》百老匯歌劇「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這齣歌劇,不僅在美國百老匯劇院歷久不衰,也早已經世 界知名。歌劇的純音樂形式,透過多重主題的交叉發展,把人道主義精神發 揮的淋漓盡致;而在歌劇中非常重要的歌詞部分,則容納了基督教精神的精 華,甚至比原著還更強調信仰帶給人的改變。 純音樂部分善用多重主題交叉詮釋 我們先來分析純音樂部分。 這齣戲就音樂結構而言,其實是非常嚴謹的。 1.序曲—大時代主題與冉阿讓人生悲劇主題的交織 譬如序曲,就呈現了雙主題,一個主題音符沈重緩慢的下滑,有大時代 的命運感,另一個主題音符沈重上下跳動間很有悲劇的戲劇感,鋪陳冉阿讓 的一生。 這兩個主題,在後來的戲劇過程中,不時出現。譬如大時代主題,就不 時在一九三二人民革命巷戰劇情發展中,作一個樂段的開場白或基調,至於 冉阿讓主題,不僅出現在冉阿讓的獨白心聲中,也成為貧困小人物出現時的 基調。 這種音樂結構,立刻可以看出冉阿讓在歌劇中成為弱勢貧困小人物的代 言人,而時代主題與冉阿讓主題交織,讓音樂自行解釋出:一個時代性的扭 轉,是在小人物痛苦的哀嚎中產生出來的。 因此,序曲的音樂結構,是非常符合原著精神的。 2.沙威與冉阿讓主題的對立 沙威的音樂主題處理的非常「像沙威」,節奏持續進行帶有緊張感,每 次沙威音樂一出現,就讓人覺得危機浮現有事要發生。而最終沙威自殺前, 這種充滿危機感的節奏,成為沙威自己一生命運的註腳——自我價值幻滅的 危機。 讓人深刻回味的,是序曲中的冉阿讓主題,至少兩次跟沙威主題等量齊 觀的互相對立,一次是在芳汀死後冉阿讓與沙威的對恃中,還有一次是沙威 自殺前。沙威主題節奏有持續進行的緊張感,與冉阿讓主題沈重的悲劇感交 織,意圖很明顯的要讓冉阿讓的人生悲劇,跟沙威的人生悲劇有絕對密切、 卻互相對立的關係。 3.芳汀的主題—悲憫苦難 另一個音樂結構嚴謹的例子,就是芳汀的主題。 芳汀有兩次獨白,一次是「芳汀的夢」,夢見自己不再在貧困中搏鬥, 夢見不再被遺棄,人與人之間的愛永不凋殘。「芳汀之夢」歌曲出現之後, 芳汀便被迫賣髮賣齒淪為娼妓。 芳汀的另一次獨白,是雙主題,一個主題是表現垂死之際,另一個主題 是芳汀托孤給冉阿讓。 芳汀主題概括而言,就是被愛遺棄、渴望愛、為愛犧牲、將愛交託。 芳汀主題不僅成為芳汀角色自身的詮釋,隨著歌劇進行,我們會發現, 芳汀的主題幾乎和冉阿讓的生涯並隨。 譬如當冉阿讓從監獄逃出,內心充滿抱怨苦毒時,背景音樂是芳汀主題 ;卞福汝主教將冉阿讓從警察手中救出、用燭台把冉阿讓從黑暗勢力中挽回 進入光明時,也出現芳汀主題。 這時的冉阿讓,其實並不認識芳汀,但透過芳汀主題的背景音樂,預示 未來冉阿讓將走出怨毒的黑暗,抱持愛與悲憫,並與芳汀的苦難緊密相連。 隨著劇情發展,芳汀主題還隱隱浮動在冉阿讓與沙威的對恃中,直到冉 阿讓死前,芳汀主題仍出現。 於是,芳汀的音樂主題在多次成為冉阿讓的背景音樂、或片段主題音樂 下,成為冉阿讓「悲憫的人道之愛」的象徵。 這樣的音樂結構,還是非常忠於原著精神。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