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 psycho@fhlbbs (神性-人性.理性-感性), 信區: Belief_Music 標 題: 音樂與宗教 ── 與 貝多芬 心靈相遇 發信站: 信望愛團契電子佈告欄 (Sun Dec 10 16:47:56 1995) 轉信站: fhlbbs 看到『音樂與宗教』這樣的討論覺得很有趣,不過,我寫的東東稍稍與大家 有點不同;所以,獨立出來成另外一個標題與文章。 我從娘胎開始爸爸就篤信『胎教』,天天讓我聽古典音樂;小時候最快樂的 事,是爸爸一邊放圓舞曲,一邊帶著我大跳不三不四的舞步。更幸運的是,我家 經濟情況是中下等,父親出身也不是什麼知識份子,不過是小小的公司課長罷了 。但是,把花在房子裝飾費、遊樂費、置裝費的錢一省再省;什麼名銜金錢都是 現實問題,熱騰騰的只靠一顆追求『美』、追求『超越』的心。 這樣的心,既不是迎合什麼貴族品味,更不是賣弄自家程度,也絕不會被太 多不必要的知識干擾赤裸裸的心靈;然後,決定了至今約30年的音樂歲月。 當然了,沒有人能完全客觀的面對所有音樂,因此,我只談我浸淫最多年的 古典音樂;其中有一段時間曾移轉到國樂(古曲,非現代融合古典音樂做法的作 品),但是,終究以古典音樂為最後的歸宿。 越聽得多,口味卻越來越窄;直到現在,己經是非貝多芬、舒伯特、莫札特 、布拉姆斯與巴哈這五大音樂家的後期作品不聽了。過去在 bbs古典音樂板上的 討論,我常常提到這個『五大後期』的觀點,當然了,相對引發的討論一定是: 為什麼『只』有這些『五大後期』的音樂才值得聽呢?當時常常有一些討論,不 過,這種與『五大後期』的心靈深深相遇的感覺,實在很難化約成音樂語言來跟 別人分享;所以,一直頂多也只能用『境界高妙』、『旋律感人』、『作曲法特 殊』這些名詞來進行不精確的描述,總覺得不能盡興;更重要的是,這種深深心 靈相遇的感覺需求,在純粹音樂愛好者身上反而很難看到。我常常以為,愛一個 音樂(或藝術),要愛到願意『獻身』才能深深的心靈相遇;像我所出生的小小 破舊的家,四面都是白牆壁;只憑著父親完全放棄任何外在的裝飾,硬是把四面 蕭牆擺滿了唱片與書籍。想到許多人看到我所擁有的書籍與唱片總以為我家是什 麼大老闆、大教授的出身,卻不知道是我父親一個月不超過三萬的薪水苦苦撐出 來的;我想,這才是真正的『獻身』於美和超越,才能談真正深刻的心靈相遇。 一直在想:音樂為什麼會得到我的喜好呢?無非是心靈的共鳴吧! 我對國內古典音樂界的一點點特殊意見,多半是對舒伯特的獨特眼光;不過 ,說到深深的心靈相遇,還是得談到貝多芬。 貝多芬,這個被一大堆通俗、專業讀物談爛了的人物,還有什麼可談呢?有 !談貝多芬很容易,『彈』貝多芬也很容易,但是要說到與貝多芬深深的心靈相 遇,這就很難了。 從貝多芬的一生作品心靈相遇,充分體會到他在年輕時的活力、衝動與大膽 ,op.1 no.3 的鋼琴三重奏是最標準的證明。然後到了中期作品,從第三號鋼琴 協奏曲在中規中矩的外貌顯露最大的熱情開始,貝多芬拼命向世人展現:你看! 這就是貝多芬!這就是他的心聲!不管是『熱情』奏嗚曲的憧憬、『命運』交響 曲的搏鬥、『田園』交響曲的安憩;就算是一瞬靜思光輝的小提琴協奏曲,貝多 芬總是以最大的熱情向世界狂嘯、怒吼,更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傲氣。 直到第27號鋼琴奏嗚曲開始,他變了;變的溫柔而婉約,熱情不再,開始用 沉思般的音樂語言訴說他的心情。這時候,一個神秘的問題出現了: 上帝問貝多芬:『你知不知道你這一生為的是什麼?』 從第27號鋼琴奏嗚曲,到兩首大提琴奏嗚曲;經過了第30號鋼琴奏嗚曲對詩 情畫意的憧憬,越過了第31號鋼琴奏嗚曲對苦難情緒的深思;一個可能的答案出 現了: 貝多芬回答:『我要超越這個世界,我要追求完全的心靈解放,我要逍遙的 冷眼看待這個苦難世界!』 因此產生古往今來最偉大的 op.111 鋼琴奏鳴曲;古人說,讀蘇東坡兩篇赤 壁賦,勝讀一部莊子;我要這樣說:聽一遍 op.111 第二樂章,勝過讀兩篇赤壁 賦! op.111實在無法描述其成就的偉大:從第一樂章對世間苦難的提問開始,那 種面對現實世介無法安樂的沉重足以讓人心沉到無限的幽谷;貝多芬奮力掙脫, 得到人心能得到的最高境界 ── 第二樂章的逍遙、自然與神秘,是如何憾動了 我的心,讓我對現實的煩惱完全的忘卻,在心靈上完全的解放。 瘋狂沉迷於 op.111 ,是我高三考大學的日子;一大堆煩惱的事,再加上父 親所服務的公司倒閉,家計岑岑不保;在那種苦日子裡用這首音樂來安慰心靈, 是當時唯一的依靠。反正世事是『既來之,則安之』,用一顆逍遙的心看待它, 不要讓心情受到影響,我自能得到平靜。 上了大學後,我所關心的議題有了重大轉變;以往著重個人的修身養性,現 在則捲入社會運動的旋渦。先是民進黨成立,再是學運風起雲湧,然後是資訊的 充足而對社會改革有所負擔;這時候,再也難以保持安靜的心了。五二0事件學 生靜坐抗議卻被打個半死,農民和平示威卻被抹黑成預謀藏棍子石塊;一切只是 為了打壓政治上的反對勢力瓜分政治大餅 ── 沒錯,也許那些人是為了一己私 利才想取代當權者,可是沒有政治利益全憑道德熱情的學生呢?生計沒有保障不 得不走向街頭的農民呢?他們為什麼得在政治鬥爭的考量下受到傷害?為什麼沒 有人看到這一點?為什麼只要為了所謂的『安定』就非得要把純樸的農民與熱情 的學生抹黑成流氓?為什麼為了所謂的修行所以在道場中要被嚴詞批判『參加街 頭運動會敗壞門風』?為什麼談到修養人人滿嘴清高和平,談到街頭運動人人就 滿嘴惡口,恨不得罵盡街頭『暴力(?)』份子的祖宗十八代???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我沒有辦法不正視;一顆逍遙的心可以超越一切 ,就是無法超越我親身目睹這種時代的各種可悲可笑又可嘆的苦難。 我還是瑟縮在 op.111 的懷抱裡,那是我唯一的安慰;不然,我會發瘋。但 是,貝多芬被上帝詢問的另一個問題也開始漸漸跑到我的腦海了: 貝多芬回答上帝:『我要超越這個世界,我要追求完全的心靈解放,我要逍 遙的冷眼看待這個苦難世界!』 上帝微笑了,上帝再問貝多芬:『你認為你的答案是正確的嗎?你如何能從 你的答案知道如何面對卡爾事件中你對一個母親愛子之心的踐踏?』 貝多芬無法回答,終其一生都沒有答案 ── 只有音樂嘗試回答,最後的作 品,六首弦樂四重奏就是這樣產生了。 貝多芬並非不知自己的過惡,一個人犯錯不可怕,事後他的良心對他的啃嚙 才可怕;『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一書中對這種情況有一個很貼切的描寫,歸結成 :『落在永生上帝之手是可怕的!』。一點都沒錯,不管是自身犯錯,或是看到 社會亂象卻無能為力,落在永生上帝的手中真是可怕,這也是貝多芬 op.133 弦 樂四重奏『大賦格』的主要精神。曲中強烈表達驚懼的不安與莊嚴的宣判,一但 查覺自身過錯與社會現實,對永生上帝最後的審判誰能不驚懼呢? 然後,在 op.131 最後一個樂章中,這種對『最後的審判』之描述更深沉了 ;值得注意的是該樂章之前短短的一小樂章,表達出來的心情是如此的渴求這種 莊嚴的審判 ── 為什麼貝多芬放棄 op.111 這麼逍遙高妙的心靈境界?為什麼 貝多芬要回到痛苦的深淵心情,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並且敬畏上帝的審判? 無法理解這些,就無法理解為什麼 op.135 弦樂四重奏與 op.111 是如此的 不同。 op.135有四個樂章,尤其以第四樂章因為有謎樣的文句標題所以更為人所稱 道。從 op.133 到 op.131 那種對『落在永生上帝是可怕的』那種驚懼己經消失 了,因為:『非如此不可嗎?就是如此,就是如此!』( Muss es sein ? Es muss sein ! Es muss sein ! 德文,是貝多芬在第四樂章主題的自題文字)。 由於認識到上帝的愛才是最後的救贖,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自己會墮落; op.111的逍遙心情不再是生命的最終答案了,上帝的拯救才是最終的答案;整首 op.135強調的是對上帝拯救的渴望(第一樂章提問式的主題)、與上帝同在的歡 欣雀躍(第二樂章)、天堂裡的『和平之歌』(貝多芬自題,第三樂章)與最後 樂章『一個困難的決定』(貝多芬自題)裡對這個最後答案的滿足欣喜(最後結 尾樂段)。 在貝多芬生命的後期,徘徊在『逍遙』與『拯救』是他最後的疑惑;透過音 樂的語言,他把這兩種生命追尋的答案都完美道出了 ── 最後剩下的是『選擇 』,也就是『一個困難的決定』!選擇 op.111 式的『逍遙』與 op.135 式的『 拯救』完全沒有對錯可言,那只是個人心靈的選擇;或者說,對於選擇了『拯救 』的人而言,那是上帝的恩典。 貝多芬最後選擇了『拯救』,我在大學三年級瘋狂愛上最後六首弦樂四重奏 時就模糊的有點感覺;但是,對於『為什麼』貝多芬選擇拯救,這是我一直無法 理解的,也是我一生中的謎與疑惑。 我仍然喜愛 op.111 ,因為它是我心靈極大的安慰;但是 op.135 在心靈的 啃嚙是可畏的,落上永生上帝之手,誰都逃不掉。 感謝主,現在受洗成為基督徒,信仰、藝術(音樂)、思想、知識與社會關 懷完全融合一體,不會再互相衝突了。我的心靈歷程與貝多芬是如此的接近,所 以我也隨著他作品的轉變而變;現在,我也確定我選擇了『拯救』;同時,也完 全能理解為什麼自己明明知道 op.135 的『空無境界』比不上 op.111 ,卻仍然 偏好 op.135 了。 至於我『為什麼』選擇『拯救』,我跟貝多芬一樣無法回答;落在永生上帝 的手中是一種奧密,只有上帝才知道。 在沒有信仰基督教之前,貝多芬給我留下這個大難題:為什麼他會從op.111 鋼琴奏鳴曲的逍遙、自然與神秘的最高境界,轉向 op.135 弦樂四重奏的拯救、 盼望與和平? 現在,再度與貝多芬透過音樂心靈相遇,我想,我己經得到答案了。 psycho 後記: 大陸思想家劉小楓的巨作『拯救與逍遙』是一本偉大的思想著作,我一直在 想,大陸能,台灣也能;既然用文學來分析『拯救』與『逍遙』這條路線己經被 劉先生用掉了,那麼我嘗試來利用音樂分析吧!而且要更進一步,指出這種『拯 救』與『逍遙』的衝突,是不分中西存在所有人的心靈中。 但願日後能真正寫出這樣深度的著作! -- -- ※ Origin: ★ 信望愛 BBS 站 ★ (fhl.ee.nctu.edu.tw 140.113.11.234)回到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