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avie (小明) 站內: Belief_Movie 標題: Re: 美夢成真 時間: Sun Dec 27 16:05:57 1998 After life there is more. The end is just the beginning. ∼What dreams may come 片中描述克里斯與安妮是一對心靈契合、互相瞭解的夫妻,安妮在一家藝廊 上班、自己也繪畫,克里斯是一個小兒科醫生。正當幸福之時,他們的一雙兒女, 在一次車禍中喪生,之後安妮便傷心欲決、精神崩潰,進了精神病院,然而在他 恢復平常後,克里斯又因車禍死亡,使得他無法獨活在世上、以自殺結束自己的 生命。 克里斯死後進入了天堂,發現天堂是他自己夢想中的世界,是他跟安妮相識、 相戀的場景,也是安妮畫布之中的美麗世界。他剛開始覺得很愉快,卻慢慢發現, 他的天堂中只有自己,這天堂是自己建構出來的,因為他心中只掛念在世的安妮, 然而在他人的引導下,他漸漸回憶自己的內在情感,自己與女兒、兒子、初戀時 的安妮、精神病院中的安妮......種種的愛恨情仇,終使他意識到自己真正的情 感投注,而他得知安妮自殺後,也決心要將安妮從地獄中解救出來。 回憶是一種反省,使人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所想、所關注的焦點;而夢想 是另一種真實,甚至比現實更真實,因為夢想反應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環 境後,所投射、建構出的價值取向、理想目標。片中穿插夢想天堂的絢爛美麗和 過去回憶的真情至性,兩者表現的同樣都是一種真實、卻也同樣是種虛幻。交錯 著克里斯死後的事件和對生前的回憶,讓他意識到他也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裡, 他看不見自己的兒女、是因為他不想看見,他利用堅強逃避現實壓抑情感;當他 開時傾聽自己的聲音、反省自己的情感經驗,他開放自己,也看到了他人表象之 外的真實情感。以致於最後是進入到安妮痛苦、孤獨隔離的世界中,以換取安妮 自發性的頓悟和體會,因而兩人同樣得著了救贖。 劇中生活、生命價值呈現出一種祈克果式的存在觀點,也是一種人本心理學 的觀點。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可以有不斷的變化,不斷的自我努力,超越自己, 以實現一個人畢生可為之生為之死的終極目標。克里斯在過程中不斷回憶、反省, 不斷認識自己、超越自己,從無變有、從不會飛到會飛,從封閉自己到開放自己, 從自身的感情進入他人的世界中,都是不斷的超越和成長,並且劇中引入輪迴觀 點表達如此的歷程沒有終止。 或說這部片子也是符合基督教精神的作品,救贖是一種進入到對方內心孤寂、 悲哀的世界中,體會到對方的感受,等同於自身也遭逢同樣感受,以自己的孤寂、 悲傷甚至死亡,來換取對方的自覺,給予對方內在力量,達到同得救贖的超脫經 驗。片中的地獄觀,說明自殺者必進地獄,地獄並不是不滅的火、不死的蟲子, 地獄是自殺者所建構出的消極、破碎、灰暗的自私世界,處於自憐自艾中,會自 我否認並更加封閉自己,這也蠻符合『沒有上帝,就是地獄』的觀點。而輪迴在 我看來只是增加美感和趣味的一種方式。 這部片子聽說是電影製作群計畫了十八年才拍的電影,而且耗資七億。導演 運用了許多奇幻燦爛的美麗景象,鮮明豔麗的色彩搭配,優美的音樂襯底,表現 出真實卻又虛幻的夢境般世界,並且每一段的情節與之前的情節環環相扣,處處 可見導演細膩縝密的手法,四、五處感情糾葛交錯陳述、卻處理的先後有序、有 條不紊、一絲不亂,真是令人歎為觀止(好像在賣膏藥)!但別讓這些感官刺激 淹蓋了導演、編劇想要表達的人生觀,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還待出戲院後慢慢咀嚼 品味一番。附帶一點,劇中的小女孩長的真可愛,真想找機會再看一次。 -- 在嚥氣後的長眠裡會是怎樣的夢境,誰也無法預料, 因此臨到死亡的門前,難免教人躊躇。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Must give us pause.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王子復仇記(Helmet),第三幕,第一場 -- ※ Origin: 信望愛(bbs.fhl.net) ◆ From: svga.sedorm.fju.edu.tw ※ 歡迎來看我們精心製作的信望愛全球資訊網[http://www.fhl.net]回到上一層